当权不过如此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7章 权令智昏(9)
    第7章 权令智昏(9)

    要我看,张居正的这个发明是有可取之处的。当然,他要是能够先回家奔丧,再回来“守制”,就和我们现在的做法差不多了。何必非要辞官回家待上二十七个月呢?如果张居正真的是改革家,能够把这个制度固定下来,而不是就只能适用于他一个人,那或许可以称得上是一大改革。可惜的是,张居正此举,是权宜之计,他把这个东西当成了自己不丁忧的挡箭牌了。这就成问题了。

    守制,顾名思义是回家守孝,本来就是和继续做官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那你继续当官,家也不回,甚至没有在亡父的灵前扶棺一恸,怎么硬说是守制了呢?不丁忧守制,已经很不近人情了,又硬说自己守制了,那就更让人反感了。

    揆诸人情,我估计,广大干部是很不理解的,也是很看不过去的。可是,迫于压力,高级领导干部都表态了,要张居正继续工作;“议员”们也有类似的“提案”。是不是表态,如何表态,俨然是一次是否忠诚于张居正的站队。不要说反对“夺情”,就是沉默,也是不被允许的。张居正的“组织部长”张瀚,坚持不表态,张居正立即勒令他卷铺盖回家。可见,对广大干部来说,不管内心的想法如何,都只能顺从张居正的意志,因为形势相当严峻、压力确实很大。

    但是,即便如此,当张居正不丁忧的表态正式公布以后,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流言四起。公开的抗议也终于出现了。

    他们难道不怕?也不能说一点不怕,怎么可能不怕呢?都是人啊,都是经过十年寒窗、激烈竞争,才有了今天的位置;父母的希望、老婆孩子的依靠,一旦站出来,可能瞬间就化为泡影了!所以我说,这些人,绝对是热血男儿,他们忍不下去了!

    第一个站出来抗议的是翰林院编修、张居正的门生、常州人吴中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