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大辞典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张炎词作鉴赏(2/2)

    当年燕子知何处?

    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张炎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写作者重游西湖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当年燕子知何处?”起笔令人一振。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如今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二句话,点出词人的雨秋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南浦·春水

    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

    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

    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

    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

    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

    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

    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张炎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写春游水滨的咏物词。词风较为典雅,文辞较华丽,写春水时不粘不脱,使其活灵活现。词人对春水观察得细致入微,下笔极工,略加典故点题,故被人称之为“绝唱千古”。

    全词首以咏西湖湖水起笔。“波暖绿粼粼”,点出了“春水”题目。湖光粼粼,绿波荡漾,弥漫着春的气息,透出了春日温煦之意,写春水溶泄之状。

    “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写燕归苏堤。前句写“春”字,后句暗写湖水(苏堤在西湖)。“鱼没浪痕圆”使人如见鱼儿没入湖水,水波起伏之状。这里写景极妙,用工极细。张炎以“燕飞来”勾引起“鱼没”之句,表意极妙。“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实仍扣“春水”二字。表面是说:湖水带走了缤纷狼藉的落花,湖水要嘲笑东风之无法吹净残瓣也。其实还是在形容春光之阑珊与湖水之浩渺。春光骀荡、落红纷披的时候,西子湖里,游舟如织,断绝不通的水滨中,和荒僻的小桥下,也时见有小船从柳阴深处翩翩撑出。词人在这里给西湖春日胜景作了很好的一个素描。

    第二层“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始咏池水。南朝谢灵运有诗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张炎借用旧典,翻出新意。意谓今日池塘长满青草,恰似当年谢氏诗中所表达梦中之意境,这里虚写实景把眼前所见之实境,引入梦幻所感之虚境。增添了诗意的朦胧感和美丽的联想。杭城除西湖之外,还多“池塘”,是多水之乡,如涌金池、圣母池、白龟池、金牛池、龙母池等等。先写过苏堤“湖水”,再写“池水”,亦以补足,“春水”之无处不盈也。

    下一层咏溪水。“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由湖水溯源写溪水,由湖光引出山色。湖光山色,构成了西湖美不胜收的佳景。词人下笔也很雅丽。它并不直接写“溪水”,而是描写溪水周围前后的景物:云和、山空、花香。由此引出溪水,意境很美。“年年”指今年之游已非往年之游,今年之水载流红亦非往年之水流花落。

    “新绿乍生时”句下转入第四层的感怀旧游上来。张炎等“西湖词友”,曾在西子湖畔结社游赏。但现今却都分散四方。“茂林觞咏”借王羲之千古篇《兰亭集序》中“茂林修竹”,“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

    盛时难再,令人感慨系之矣。“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令人不禁怀念起旧时相聚于其下的碧桃树了:“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目触韶景而伤感,光阴之易逝,是文人骚客常咏之情。

    张炎是“西湖诗(词)社”中的一位著名词人,这首《南浦。春水》词,就是他的成名之作,还因此而获得了一个“张春水”的佳名。临安贵宝生活,是在风花雪月中度过。加之西湖乃独有之胜景。要写西湖之美,要选春季发“桃花水”的当口。在波光潋滟,绿柳飘拂的境况下,自然勾起了词人们多么浓郁的才思和丰富的想象。此词的佳处并不在于寄托什么深刻的情志,而在于它文辞的优美,以及词风的婉丽清雅。

    ●水龙吟·白莲

    张炎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

    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

    褪红衣、被谁轻误?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

    似传心素。

    怕湘皋珮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

    张炎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以白莲为题的词。此词布局巧妙,章法奇特,匠心独运,可堪与蒋捷同题材的词相比翼了。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是对白莲作总体的概括描写。把莲花比作仙人掌上的芙蓉,它还滴着金盘的玉露,借用的是汉武帝承露盘事。落笔把莲花的整体精神摄起的,跟着具体勾画:“轻装”、“纤裳”,为形质;“照水”、“玉立”,为姿态。配似“飘飘似舞”,使莲花的形象突现眼前。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随即换了角度,自身落笔。“销凝”意为徘徊凝望。几度排徊在满湖烟月和一汀鸥鹭之中,为的是要领略这诗的环境中那白莲的雅韵。“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悄然静夜之中,驾一叶扁舟,在湖上飘摇。淡白的湖光,远送的香气,皆进目鼻之中,那莲花却混在波明月白之中了不可见。这几句莲花被置身于若有若无之间。湖光、烟月、小舟、鸥鹭物光人色皆有。如果能够用丹青画出,当是一幅绝品。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大抵是浣纱人妒忌美丽,换红衣裳,穿一件素白的罗衫,以便消减您那动人的魅力。这里写白莲仍是一片迷离之色,轻轻把题目的“白”字反挑出来。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白莲的姿态陡然呈现。“闲情淡雅”一串特写镜头,“淡雅”是写神魂,“清润”是说姿态:“凭娇待语”是拟人化手法,写出它“若讽若惜,如怨如慕”之情态。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隔浦”化用白居易的《隔浦莲曲》句:“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倾盖”借用“倾盖而语”的成语。“心素”即心事。这里又补足了一笔,将上面意思说透。

    结拍“怕湘皋珮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从眼前荡开,想到未来。“湘皋珮解”是个典故。郑交甫遇见江水女神得赠玉珮。这里的“珮解”是比喻莲花落瓣。“怕湘皋珮解。”讲不久西风吹来,花瓣飘落,如江妃解珮。只剩“绿云十里”在西风中飞卷罢了。

    整首词,有总写,有分写,有远写,有近写,有正写,有侧写,章法颇可玩味。其中的“小舟夜悄”一段,迷离惝怳:“浣纱人妒”三句,想象幽奇:“凭娇待语”、“似传心素”,则人花合咏,也都显出作者的匠心。

    长调咏物,要有整体的布局。或总或分,或实或虚,或探或补,手法颇多,规划得好,才能下笔。这首词,总分结合,远近相宜,章法颇为严谨。

    ●壶中天

    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张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

    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

    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

    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张炎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以描写古黄河为主的。此词一改张炎“婉约”的形象,在“夜渡古黄河”这样的题材中,自然带有黄河古道的粗犷苍劲的风格。从词风上讲,张炎此词似更似东坡、稼轩之词风。

    “扬舲万里”,起笔用《楚辞·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句意,流露出对万里征发的抵触。“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句意恰如文天祥词:“山河破碎风飘絮”。魏文帝曾临江叹曰:“天所以隔南北也。”这里是借长江言黄河。“追昔”意在“抚今”。当年的金宋对峙。犹有南北并列之势,现在却连这种形势都不复存在了。“笑”这里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其情感之复杂亦复不可言传。

    下面转写国家兴亡之题。“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须信”和“却向”表示出他是怀着无可奈何心情北上的。生在江南锦绣之乡的贵公子,以前是做梦都梦不到这块荒凉的地方来的。但现实迫使他弃国离乡来此。张炎少有才气,名声远播于外。元朝征集艺人赴大都写金字《藏经》,张炎当然其中。

    王命在身,不得不行。但苦衷在心却无处倾诉,只好借古黄河“中分南北”来发泄。随即写出南人眼中的黄河:“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老”、“古”,言其古老:“风定波犹直”,写水流之峻急。以实物实景写出词人心中的感受。

    “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泛槎”是一个典故。古传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浮槎(木筏)竟误达天河。“野人”此处借指河边的土著居民。他们带着诧异惊讶的语气向这群旅行者发问:你们是从何处跑到这儿来了?这里比黄河为天河,曲笔写路迢迢和跋之艰辛。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黄河气象之空阔。这里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句,寓“艰难苦恨”之情于其中。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绿”指黄绿色也。“北国深秋,寒气早临,衰草凄迷,一派迷离景色。唯有闲鸥独立”,河面寥廓,孤鸥闲立,写眼前实景,暗含茫茫世间只有沙鸥才是自由的,人却不能如此的意味。

    下面以突兀的笔调,写黄河一带的壮阔景色。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张炎用苍凉悲壮的笔触写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和苏东坡描绘长江的壮丽和人物之风流不同。张炎此词却在这种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

    “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激动的心情达到了。扣歌而歌,令人百感交集。“海蟾飞上孤白”“海蟾”指月亮,因为古人相信月亮自海底升起,故名。这里以海上飞月奇绝光景来衬出自己孤寂难禁的痛苦心情。

    ●八声甘州

    张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张炎词作鉴赏

    1290年,张炎和友沈尧道应召为元政府写金字《藏经》。翌年,回归南方。之后词人在越州居住,和沈尧道及赵学舟都有词往来,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以“记”字领起,气势较为开阔、笔力劲峭。写他前年冬季赴北写经的旧事,展现了一幅冲风踏雪的北国羁旅图。北风凛冽,寒气袭人,三两个“南人”在那枯林古道上艰难行进。“此意悠悠”此句虽简,然则写出他内心无限的忧思。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旧事重提之后,续写北地回归之光景。江表,指江南。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西。此两句谓自己虽已回到南方故土,屈辱经历也过去,仍只能老泪洒落、无欢可言。南归以后,自己与尧道分处杭、越,音讯久未通。“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点出为何不致书问候。并非不想题诗赠友,但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来。因西风吹打而飘散的片片红叶上,似乎处处都写满了“亡国”两字。不忍在上题诗,怕引起浓浓愁情。请老友给予谅解。开头这两韵五句,其意境苍凉阔大,有“唐人悲歌”之概。着实为全词增添了一点“北国型”的“壮美”之感。“短梦依然江表,……落叶都愁。”随即音调多么缠绵低回。这是作者善于“一气旋折”的高妙本领。

    “载取白云归去”则从眼前的离别写起。故人之访,给作者多少欢乐、慰藉和温暖。故人又要回去。面对此景,作者当然又会感慨生悲。“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写出了自己与他两情依依之感。“楚佩”借楚辞中湘君和湘夫人的典故。“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当然会赠所赠之物,只能是一枝芦花。这里表现出赠者零落如秋叶的心情。他以芦花来比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饱寓着他生不逢时痛感。这里“折苇赠远”,笔调不凡,写意深刻。“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而故人既远,“野桥流水”附近也能招集到三朋二友,但终非沈尧道、赵学舟之类故交了。“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惆怅寂寞只能靠登楼远望排解。但余斜照的景色,只能徒增伤悲。所以顿又缩回了脚步!

    全词先悲后壮,先友情而后国恨,惯穿始终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词气”。使读者极能渗透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之中。写身世飘萍和国事之悲感哀婉动人,令人如闻断雁惊风,哀猿啼月。

    ●摸鱼子·高爱山隐居

    张炎

    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

    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

    眠鸥未醒。

    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

    还重省。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

    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

    深更静。

    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

    凭高露饮。

    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

    张炎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描写作者隐居生活的。张炎应召北上抄写“藏经”南归后,在山阴一带流寓,曾在镜湖一带隐居。高爱山是其隐居之所。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元政权严重不满和敌对情绪。

    起笔短促而突兀:“爱吾庐”令人精神一振。借古代著名隐士陶渊明之意,暗示了其中“与世相违”的深意,为全词定下了基调。随之写湖水“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清润,指湖波之清凉朗澈和气候之爽润宜人。继而写湖中的倒影:“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睛暖的山光、苍翠的树色,斑驳的花影,都映照在这面天然的镜子里。“沙浦迥”句写远处的沙滩。“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写柳阴下的小艇。“眠鸥未醒。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眠鸥”,这里指隐士幽人。“甚”,正也。“莼乡”,化用张翰思吴中故乡莼羹、鲈鱼脍故事,指隐逸之乡。在隐士之生活天地,万籁俱寂,人踪不见,只有斜阳的余辉在闪耀。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波澜骤起。夕阳落下的只余一抹余晖斜照,暮色之苍茫,令人浮想连篇:在这与世隔绝的山间也难逃世事更换的影响,原来桃源仙境般的地方,海市蜃楼了!何处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土呢?慨叹之余,他又自我慰解:“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绷紧的琴弦终于松驰了下来。

    “深更静。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这几句如同一串串美妙的乐符,连串成一曲高元。明亮的乐章。令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在万壑松风之夜,词人徜徉在吹箫跨鹤,凌风饮露的意境中,希冀从此抛撇开那充满不安和苦难的恶浊的尘世。

    这首词上阙以写实景为主,字字落地有声;下阙以抒情为主,情情景景皆为幻象。作者欲为通过这种方式重觅光明。用语句平实、遒炼来贯情,意境较为独特。既然生活于地球之上苦难重关,何不离开俗世,皆时作“仙游”的梦想,以求得到些许的慰藉呢!但幻景不能无限飙升,它仍然有个限度。词人虽然在隐居以求避世,实际上是“愤世”之后所作的一种无奈之举。

    ●月下笛

    张炎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

    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

    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

    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

    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

    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

    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

    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张炎词作鉴赏

    《月下笛》是“遗民”张炎抒发其遗民心态的一首词。南宋已亡,身怀家国之恨的张炎在甬东一带流寓。在孤游万竹山,幽清廖寂的环境并未使其淡忘。亡国之恨,反而愁思黯然。这首词的悲凉激楚,当为其心声之反映。

    起调令人凄怆渺茫:“万里孤云”。“孤云”,是词人的化身。孤云在诗词里喻人蕴含了特定的感伤。

    “清游渐远,故人何处。”漂泊的日子是那么凄凉,使人找不到方向。“故人何处?”这一声呼唤,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悲,一齐倾诉出来。日间无法排解,夜里还形于梦寐。

    “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梦中时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用连昌来指代南宋故宫,透出铜驼荆棘的意思。此时梦想中,宫中的柳树仿佛已衰残无几,非复当年意态。萧萧的夜雨。萧萧夜雨袭来,令人不堪忍受。不期然从梦中醒来,却是在异乡夜里。灯光摇曳中,谁能和我共话?心绪的悲凉令人凄然。

    “张绪”,指词人以南齐张绪自况。以此比拟自己青年时的风度。但是而今的张绪也不像亡国前那样“风流可爱”,却是已衰落的蒲柳。“归何暮!迟暮之年还不能回乡呢?”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勾起作者无端心事。西湖断桥边的鸥鹭已零落过半,却是旧侣凋残,前盟难践。

    随之一转“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却是“西州泪”取不忍重经旧地之意。张炎的亡国破家之痛,远过羊昙生死知遇之悲。“杜曲”,指高门大族聚居的地方:“人家”,指张炎自己的家。据记载,张炎家世显耀,祖父时家境显赫。但元兵入临安后,祖父被杀家产被没。张炎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创痛。家国之痛是忘不了的。煞尾又化用杜甫诗句,写道:“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这是张炎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在抒发亡国之悲时,运用了较为深刻和曲折的笔法。用典贴切、想象丰富、含蓄深厚,风格转为“清空”。以深邃的意境,而亡国之恨的痛烈心境楮墨内外。

    ●满庭芳·小春

    张炎

    睛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

    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

    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

    寻红探粉,也恁炊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张炎词作鉴赏

    1315年(元红宗廷祐二年),元朝入主南宋故土已住几十年。为了取得汉人士族的支持,决定重开科举。一些汉族青年,欢欣鼓舞。但张炎对此看待很清楚,借题发挥,揭开元朝统治的真实目的。

    “小春”即“十月小阳春”。因十月天气和暖如春,故名。恰值秋冬过渡之际,江南出现一种“返春”现象。但随即冷气南侵,萧条的冬天会很快来临。

    “睛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写天气转暖。人们卷帘开窗,地上一片皎白。旭日东升后,冰霜被阳光扫尽,也带走了丝寒意。以词人饱经风霜的老眼看来,“寒轻”的感觉只是一种骗人的假象而已,因而随即落笔为“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这体现在他所冠的一个“误”字上。这里并非讲大家的感觉有误,而是说这些啼鸟有“误”。啼鸟越欢畅,以为春日来临。越发让人感到其无知之极。这里透露出张炎对待元朝重开科举所持的态度。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既然天气暂时回暖,不必再做《秋声赋》,可以躲进一边作短暂的休憩。词情“顿挫”之处,它重新振起作了一点“休整”。继而“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消凝”是“消魂凝魄”表明一种感怀的精神状态。园中偶尔开放的一两朵花,不过是一种“借暖”而已,因此词人“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词情发生极大的转折,在此凭空一转。这一句”换头“,笔力警峭空灵,起到了”转接“作用。”阳和“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用它来比拟皇家的恩泽。”阳和能几许“,暗示了元朝廷的”恩泽“只是骗人之举。那辈稚嫩的孩童们是不可能理解的,他们纷纷出动,寻红探粉,也恁炊人。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笑”字,表示他感到可笑,然而,幼童的无知还不足令人担心。“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使之忧虑的是:隐居蛰伏着的“遗民”可千万不能去上当呀。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这是词人发出的警告。足以提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小春之后又将是北风猛吹、灞桥雪深的恶劣天气了。“阳和”和“春意”又能何处寻呢!

    这是一篇描写“小春”时序风光的一首咏物佳作。“小春”天气,冷暖不定。在写景方面,如太阳的融冰化霜,小鸟之啼鸣,孩童寻幽探胜,以及将醒睡蝶之神态,极为传神。作者在咏其物的同时,又给出了其生动的形象。借气候之多变,喻指政治气候之变化无端。以写物之话语实言其志也。

    ●解连环·孤雁

    张炎

    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张炎词作鉴赏

    《解连环。孤雁》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的艺术功力。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用孤雁写自身。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孤”字,点出只雁离群万里。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是枯草平沙,一片寂寥。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群雁飞行,常成一字排开,但这只孤雁却只能单飞,所以说“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有谁怜念这与日俱增的孤独的旅愁呢?“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这里提出“长门灯暗”的宫廷,“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这里讲长门的夜哭,锦筝的清怨,表达作者的思旅的心绪。想念远方伴侣,是不是“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

    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一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张炎因此咏孤雁词人称张孤雁。在咏物的方法上,这首《解连环》最为出色。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台城路·寄姚江太白山人陈文卿

    张炎

    薛涛笺上相思字,重开又还重摺。

    载酒船空,眠波柳老,一缕离痕难折。

    虚沙动月。

    千里悲歌,唾壶敲缺。

    却说巴山,此时怀抱那时节。

    寒香深处话别。

    病来浑瘦损,懒赋情切。

    太白闲云,新丰旧雨,多少英游消歇。

    回潮似咽。

    送一点秋心,故人天末。

    江影沉沉,露凉鸥梦阔。

    张炎词作鉴赏

    这是张炎写给友人的一首词。张炎一生中大半在江湖流浪,生活较为潦倒。但能有几个词友赋诗慰藉,也算是给其平淡的生活中寻求一点精神上的支持。他很珍视友情,对朋友有说不尽的相思。在其词作中,赠友词也很多。这首《台城路》情思浓郁,读来令人感慨系之。姚江,即今浙江余姚。陈文卿,又作陈又新。

    “薛涛笺上相思字,重开又还重摺。”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乐妓。她创制松花小笺,人称“薛涛笺”。把写满相思字句的信笺,展开而又叠好,一遍一遍地翻看。接着词人便向对方倾吐自己的思念,“载酒船空,眠波柳老,一缕离痕难折。”自从友人离去之后,曾载着我们一起游玩的船儿就空着,那横在水面上的垂柳也似老了许多,怎能不让我心中离恨缕缕,不可断绝。“虚沙动月。”我只能望着茫茫沙滩上缓缓移动的月色。感慨横生:“叹千里悲歌,唾壶敲缺”,典出于王敦饮酒歌曹式诗《龟虽寿》敲碎壶口事。从“载酒船空”至此,一气贯注“却说巴山”一转,把相逢的希望寄托于未来。李高隐诗中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此刻心情亦如玉谿生。在宽己的心态中,对友人也是一个慰藉。用词贴切自然。

    “寒香深处话别离。”再回忆起昔日在菊花丛中依依话别,思前想后,皆因“情到深处不自由。”一别之后自己形容憔悴,精力不支,以至于对朋友深切的相思之情,没有心绪抒写。这里透露出了一派物态身境同其萧然心境。虽然无绪再做风花雪月之吟,但是朋友依旧在我的心中。“太白闲云,新丰旧雨”。太白,即终南山,唐时隐士多居于此。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唐初大臣马周,早年曾困于新丰旅店,这里泛指流落异乡。旧雨,用古诗意,用旧雨喻指老朋友,“今雨”比喻新交。“太白闲云,新丰旧雨”,意谓旧友归隐,有的闲似孤云野鹤,有的寄于贫困潦倒。“多少英游”而今飘零四散了。此句包含着兴亡之悲、故国之思。词锋一转由叙事抒情转为借景寄情。“回潮似咽。”潮水在退潮了,像是阵阵呜咽。远去的潮水啊,“送一点秋心,故人天末。”“故人天末”当亦有陈文卿在内。而更富情韵的还在词的结尾,“江影沉沉,露凉鸥梦阔。”朦胧月色中,江影沉沉,沙鸥在夜露中酣睡,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我也想成幽梦阔,不辞天涯觅故人。但山长水远,忧愁满腹。令人言难尽,梦不成。加之触景伤情,情更难已。这里描绘了一幅沙鸥夜宿图,在空旷、寂寥中,体会其充实、幽邃。诸般滋味孕满其中,不着痕迹,令人感到张炎的动力非同凡响。动力非同凡响。

    动力非同凡响。动力非同凡响。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