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全译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效力篇第三七(2/2)

    37·7故夫文力之人,助有力之将(1),乃能以力为功(2)。有力无助(3),以力为祸(4)。何以验之?长巨之物,强力之人乃能举之。重任之车,强力之牛乃能挽之。是任车上阪(5),强牛引前,力人推后,乃能升逾。如牛羸人罢,任车退却,还堕坑谷,有破覆之败矣(3)。文儒怀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其难推引,非徒任车之重也。荐致之者,罢羸无力,遂却退窜于岩穴矣(7)。

    【注释】

    (1)助:递修本作“因”,可从。

    (2)功:功效。这里是作用的意思。

    (3)助:帮助。这里有推荐,任用的意思。

    (4)祸:祸害。这里指遭到排斥,打击。

    (5)阪(bǎn板):山坡,斜坡。

    (6)败:毁坏。这里是恶果的意思。

    (7)退:退却。窜:逃走。岩穴:山洞。这里指偏僻的地方。

    【译文】

    于是乎,有写文章能力的人,得依靠有能力的地方长官推荐,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没有有能力的人推荐,反而会因为有能力受到排斥、打击。用什么来证明呢?又长又大的东西,要力大的人才能举起它。装着重物的车子,要力大的牛才能拉动。因此装着重物的车子上坡,要力大的牛在前面拉,力大的人在后面推,才能爬上去。如果牛瘦弱,人精疲力竭,装着重物的车子后退,反而会落进坑谷中,有翻车摔碎的恶果。鸿儒胸怀先王之道,肚藏各家学说,他们很难推举,不仅仅是装着重物的车子可比。要是推荐的人,软弱无力,于是就会被迫流落到偏僻的地方去。

    【原文】

    37·8河发昆仑,江起岷山(1),水力盛多,滂沛之流(2),浸下益盛,不得广岸低地,不能通流入乎东海。如岸狭地仰,沟洫决泆(3),散在丘墟矣(4)。文儒之知,有似于此。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于衡门之下(5),固安得升陟圣主之庭,论说政事之务乎?火之光也,不举不明。有人于斯,其知如京,其德如山,力重不能自称,须人乃举,而莫之助,抱其盛高之力,窜于闾巷之深(6),何时得达?奡、育(7),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8),手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智能满胸之人,宜在王阙,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9),然后自动(10),不能自进,进之又不能自安,须人能动,待人能安。道重知大,位地难适也。

    【注释】

    (1)江:长江。其源出青海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岷山:山名。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古人认为它是长江的发源地。

    (2)滂沛:波澜壮阔的样子。

    (3)沟洫(xù序):沟渠。这里指小的支流。泆(yì义):通“溢”。这里是泛滥的意思。

    (4)丘墟:废墟。这里指空旷荒凉的地方。

    (5)衡门:横一根木头当门。这里指简陋的住宅。

    (6)闾巷之深:胡同的最深处。这里指偏僻的地方。

    (7)奡(ào傲):传说的古代大力士。育:夏育,传说的古代大力士。

    (8)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9)一尺:合今公尺二寸三分一厘。一尺之笔:这里指会写的人。

    (10)动:活动。这里指靠人推荐到朝廷去做官。

    【译文】

    黄河发源于昆仑山,长江起源于岷山。水力丰盛,浩浩荡荡的流水,逐渐往下流水势越大,但没有广阔的河岸低下的地势,就不能通畅地流入东海。如果河岸狭窄地势较高,河水会倒灌支流,造成决口泛滥,漫流在空旷荒凉的地方。鸿儒的学问,有点像上面说的一样。文章写得气势滂礴、波澜壮阔,不遇到有能力的地方长官提拔举荐,也要被遗弃在一文不值的地方,因此怎么能登上“圣主”的朝廷做官,并议论国家大事呢?火光,不高举不会明亮。这里有人,他的知识像座高丘,他的道德像山样高大,但能力大不能自我举荐,需要有人来推举,没有人的帮助,只好胸怀那旺盛高超的能力,流落到偏僻的地方,什么时候才能飞黄腾达呢?奡和夏育都是古代的大力士,身体能担负千钧重量,手能扭断牛角,拉直铜钩,要是让他自己举自己,身体却不能离开地面。智慧和能力满腹的人,适合在朝廷做官,但必须有能说会写的人推荐,然后才能开始去朝廷做官,而不能一开始就做官,做官也不会一开始就地位稳固,必须靠人推荐才能去朝廷,必须靠人保护才能地位稳固。这是因为具有先王之道多,学问大,难于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地位。

    【原文】

    37·9小石附于山,山力能得持之;在沙丘之间,小石轻微,亦能自安。至于大石,沙土不覆,山不能持,处危峭之际,则必崩坠于坑谷之间矣。大智之重,遭小才之将,无左右沙土之助,虽在显位,将不能持,则有大石崩坠之难也。或伐薪于山,轻小之木,合能束之。至于大木十围以上,引之不能动,推之不能移,则委之于山林,收所束之小木而归。由斯以论,知能之大者,其犹十围以上木也,人力不能举荐,其犹薪者不能推引大木也。孔子周流,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人不能用也。故夫孔子,山中巨木之类也。

    【译文】

    小石头附着在山上,山的力量能够支撑它;在沙丘之间,小石头由于轻微,也能自然安稳。至于很大的石头,没有泥沙覆盖,山又不能支撑,处在悬崖峭壁的边上,就必然会崩塌坠落到坑谷里去。智慧很高的人分量大,遇上才能差的地方长官,又没有周围人的帮助,虽然处在显赫地位,地方长官不能支持,就会有大石崩塌的灾难。有人在山上砍柴,能把轻小的树枝合在一起捆起来。至于十抱粗以上的大树,拉它不动,也推它不走,只好就丢在山林里,收拾起捆好的小树枝回家。由此说来,智慧能力高的人,他们就像十抱粗以上的大树,一般人的力量不可能举荐,就像砍柴的人不可能推走、拉动大树一样。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地方留用他,并不是圣人的才能不高明,而是他的道义太深奥很难实行,人们无法任用他的缘故。这样看来,孔子是山中巨大树木一类的人。

    【原文】

    37·10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管仲之力(2)。管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强矣。吴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子力重,两主不能举也。举物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斲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咽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故夫商鞅三说孝公(3),后说者用,前二难用,后一易行也。观管仲之《明法》,察商鞅之《耕战》(4),固非弱劣之主所能用也。

    【注释】

    (1)匡:正。一匡天下:齐桓公“一匡天下”,名义上是要扶正周天子,实际上是要诸侯跟他走,使自己称霸于诸侯。

    (2)以上参见《论语·宪问》。

    (3)商鞅三说孝公:《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初入秦时,曾经三次给秦孝公献策。头二次说“帝王之道”,孝公不满意,第三次谈“强国之术”,才被孝公重视,并任用他主持变法。参见本书1·5。

    (4)《耕战》:《商君书》中的一篇,今本作《农战》。

    【译文】

    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一齐来扶正天下,这是靠管仲的能力。管仲有能力,齐桓公能选拔他,可以说是很了不起。吴王不能任用伍子胥,楚王不能任用屈原,是他们二人能力太强,两国君主无法选拔他们。推举重物不能胜任,把它丢在地上而自己离开,这算好的。有时有人忿恨发怒,用斧头砍破弄坏,这就是伍子胥、屈原遭到杀害的原因。深水中的鱼,顺次大鱼吞吃小鱼,估计口中能容纳,然后就吞吃掉它,要是口中不能容纳,就会哽咽吞不下去。所以商鞅三次劝说秦孝公,后一次劝说被采用,是因为前二次采用有困难,后一次的容易施行。看管仲的《管子·明法》,商鞅的《商君书·耕战》,本来就不是能力低劣的君主所能采用的。

    【原文】

    37·11六国之时,贤才大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1)。韩用申不害(2),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不能用之(3),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殷周之世,乱迹相属(4),亡祸比肩(5),岂其心不欲为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是故塠重(6),一人之迹不能蹈也(7);礚大(8),一人之掌不能推也。贤臣有劲强之优,愚主有不堪之劣(9),以此相求(10),禽鱼相与游也。干将之刃,人不推顿(11),苽瓠不能伤(12);筱簵之箭(13),机不能动发(14),鲁缟不能穿(15)。非无干将、筱簵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苽瓠、鲁缟不穿伤,焉望斩旗穿革之功乎?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筋绝骨折,不能举也。故力不任强引,则有变恶折脊之祸;知不能用贤,则有伤德毁名之败。论事者不曰才大道重,上不能用,而曰不肖不能自达。自达者带绝不抗(16),自衒者贾贱不雠(17)。

    【注释】

    (1)畔:通“叛”。

    (2)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年):郑国人。战国中期的法家。曾任韩昭侯的相十五年。《汉书·艺文志》著录《申子》六篇,其书南宋时已散失,有《三符》、《大体》、《君臣》三篇存目。现仅有辑录《大体》一篇。

    (3)之: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里指的应是韩非。递修本此句作“不能韩”,故“不能用之”,也是指韩非。

    (4)属(hǔ主):连接。

    (5)比肩:并肩。这里是一个挨一个的意思。

    (6)塠(duì对):通“碓”,一种用脚踩的捣米器具。

    (7)迹:脚印。这里指脚。

    (8)礚:同“磕”,击石发出来的声音,与文意不合,故疑是“磑”形近而误。磑(ū孤):即菰,一称蒋,江南称作茭白。它与瓠不是一类植物,故疑是“瓜”字形近而误。瓜、瓠都属易碎植物,故算一类。《太平御览》卷九七九引《论衡》文作“瓜”,可证。下同。瓠(hù户):葫芦。

    (13)筱(xiǎo小):一作筿。一种小竹,可用来作箭杆。簵(lù路):竹名。可用作箭杆。

    (14)能:根据文意,疑是衍文。上文“人不推顿”与“机不动发”相对文,可证。

    (15)鲁缟(gǎo搞):春秋时鲁国出产的有名白色细娟。

    (16)带:义不可通,故疑“滞”之坏字。滞:停滞。这里是停滞不进的意思。抗:举。这里指被提拔、任用。

    (17)衒(xiàn炫):同“炫”。贾(jià价):通“价”。雠(chóu仇):售。

    【译文】

    六国的时候,贤能的大臣,去到楚国,楚国就强大;离开齐国,齐国就衰弱;帮助赵国,赵国就保全;背离魏国,魏国就削弱。韩国任用申不害,施行他的《三符》,别队不敢侵犯韩国国土,大概有十五年。但由于不能任用韩非,又不看他的书,于是军队打败,国家被秦国吞并。殷周时代,动乱的事情接连不断,诸侯亡国的灾祸一个接着一个,难道这些亡国之君心里不想治理国家吗?是他们能力弱智慧差,不能接受高明的意见。所以碓重,靠一个人的脚是不能踩很久的;石磨很大,靠一个人的手是不能推很久的。贤臣有能力很强的长处,愚蠢的君主有不能使用贤臣的短处,贤能的大臣跟愚蠢的君主这样相处在一起,就跟飞禽和鱼类在一起游玩一样。宝剑干将的锋刃,人不抽出来使用,连瓜和瓠都不会被损坏;用筱、簵做的箭,弩机不扣动,连鲁缟也不会被射穿。不是没有宝剑干将、好箭筱簵的才干,而是没有抽剑扣机的人,瓜瓠、鲁缟都没有受损射穿,还怎么能指望它们发挥砍倒敌人军旗射穿敌人皮盔甲的作用呢?所以有一般拉弓的力气,就不要去拉强弩。要五石力气拉开的弩,却用只有三石力气的人去拉,就会折断筋骨,还不能拉开。所以力气不能胜任而要强行去拉,就会有恶变造成脊骨折断的灾祸;才智达不到不要任用贤人,否则会有损伤自己道德,败坏自己名誉的恶果。评论事情的人不说贤人才能强道义深,君主不能任用,而说是由于不贤,不能靠自己飞黄腾达。想依靠自己能力飞黄腾达的人,是终身得不到提拔任用的,就像炫耀自己货好的商人,没有买主欣赏,价钱再便宜,也卖不出去一样。

    【原文】

    37·12案诸为人用之物,须人用之,功力乃立(1)。凿所以入木者(2),槌叩之也;锸所以能撅地者,跖蹈之也(3)。诸有锋刃之器,所以能断斩割削者,手能把持之也,力能推引之也。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樊、郦有攻城野战之功(4),高祖行封,先及萧何,则比萧何于猎人(5),同樊、郦于猎犬也。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6)。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众将驰走者(7),何驰之也。故叔孙通定仪,而高祖以尊;萧何造律,而汉室以宁。案仪、律之功,重于野战;斩首之力,不及尊主。故夫垦草殖谷,农夫之力也;勇猛攻战,士卒之力也;构架斲削,工匠之力也;治书定薄,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人生莫不有力,所以为力者,或尊或卑。孔子能举北门之关(8),不以力自章,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

    【注释】

    (1)功力:功劳。这里指作用。立:树立。这里是发挥的意思。

    (2)根据下文”锸所以能撅地者”,疑“以”下脱一“能”字。

    (3)锸是古代一种插地起土的农具。直柄,柄端有一被木作把手,锸肩较宽。使用时双手握柄端横木,左足踩锸的肩部,使它插入土中,再向后扳动,把土剥离。类似今天的锹。

    (4)樊:指樊哙。参见9·11注(14)。郦(lì丽):指郦商。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乡(今河南省杞县)人。汉初将领。初随刘邦起义。因击项羽、黥布有军功,任右丞相,封曲周侯。

    (5)比萧何于猎人:《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统一全国后,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最大,众臣不服,刘邦用打猎作比喻,说战场冲杀的武将如猎犬,而指挥作战的萧何如猎人。

    (6)文书:这里指公文档案和地图。收敛文书:《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进入秦都咸阳,萧何把秦朝的公文挡案和地图收集起来,于是掌握了全国各地的情况。

    (7)走者:奔跑的人。这里指士卒。

    (8)关:门闩。这里指古代城门洞上的活动闸门,可随时放下,拦阻攻城的敌人。举北门之关:《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孔子能把城门洞上沉重的活闸门举上去,却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有如此大的力气。

    【译文】

    考察凡是人使用的东西,都需要有人使用它,其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凿子所以能进入木头里,是槌子敲打它;锸所以能掘地,是有脚掌踩它。凡有锋刃的器物,所以能断开、斩断、割掉、削去东西,是有手能够拿住它们,用力推拉的缘故。韩信离开楚去汉,是因为项羽不能重用他,而刘邦能掌握和使用他。能使用他的长处,能安排他的地位,就能衡量他的能力,能识别他的功绩。樊哙和郦商都有攻打城池野外作战的功绩,汉高祖论功行赏,最先给了萧何,而且把萧何比作猎人,同样把樊哙和郦商比作猎犬。那萧何安稳地坐着,樊哙和郦商奔驰疆场,封赏轮不到奔驰疆场的却先奖励坐着指挥的人,萧何是用自己的智慧作力量,而樊哙和郦商是用他们的武力当作功绩。萧何所以能差遣樊哙和郦商,是因为他进入秦都时收集了与战争有关的公文档案和地图。当时众将领都拾取金银,萧何偏偏收集文书,因此知道了秦军的形势,所以能掌握其利害关系。众将领驱使士卒,萧何则指使他们。所以叔孙通制定朝仪,汉高祖因此受尊崇;萧何制定法律,汉朝因此得安宁。考察朝仪、法律的功绩,重于打仗;斩杀敌首的能力,比不上尊崇君主。因此可见,耕田除草种植五谷,是农夫的能力;勇猛打仗,是士卒的能力;架屋削梁,是工匠的能力;处理公文,是佐史的能力;评论先王之道,议论国家大事,是鸿儒的能力。人生来都有一定的能力,只是用来发挥能力的工作,有贵有贱。孔子能举起北门的闸门,并不因为有此力气而自我炫耀,他知道身体的力气,不如仁义的力量荣耀。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