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王瑶:《谈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的现状》,北京:《文艺报》1954年第23、24期。
(54)引自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页2。
(55)周扬在1954年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举办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会议记录见《文学遗产》第二十九期(1954年11月14日)。
(56)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57)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
(58)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13。
(59)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5。
(60)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2 3。 (61)周汝昌:《我对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错误观点的看法》,北京:《人民日报》1954年10月30日。
(62)周扬在1954年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举办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会议记录见《文学遗产》第二十九期(1954年11月1崐4日)。
(63)《俞平伯论红楼梦》页701。
(64)引自边彦军:《论〈红楼梦〉》,北京:《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4期。
(65)《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18。
(66)《俞平伯论红楼梦》页807。
(67)《俞平伯论红楼梦》页189。
(68)冯至在1954年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举办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会议记录见《文学遗产》第二十九期(1954年11月1崐4日)。
(69)刘梦溪:《红学三十年》,北京:《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70)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页7。陈说似有误,“据文化部出版局统计,从1951年到1965年的15年间,《选集》一至四卷的累计印数约1000万部。”(方厚枢:《当代中国出版史上特殊的一页》,北京:《出版史研究》第三辑)据此,1962年的印的《毛选》当不止5万部。
(71)何其芳《〈论红楼梦〉序》。
(72)李新:《反“右派”亲历记》,《党史资料》第67辑,党资料出版社,1998年。
(73)刘梦溪:《红学三十年》。
(74)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页475─476,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75)《俞平伯论红楼梦》1143。
(76)何其芳:《曹雪芹的贡献》,北京:《文学评论》1963年第6期。
(77)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一粟编:《红楼梦卷》第一册页149。
(78)周策纵:《论红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海外红学论集》页1。
(79)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一粟编:《红楼梦卷》第一册贡83。
(80)《俞平伯论红楼梦》页359。
(81)徐兆玮诗,一粟编:《红楼梦资料》第二册页404。
(82)《俞平伯论红楼梦》页40。
(83)宗璞:《〈红楼启示录〉序》,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84)周策纵:《红楼梦外一支 血泪书》,《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页1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5)引自陈晋:《文人》页318 324。 (86)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页391。
(87)李希凡、蓝翎:《谁引导我们到战斗的路上》,北京:《中国青年报》第22期,1954年11月16日。
(88)吴小如:《我所看到的目前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北京:《文艺报》1954年第23、24期。
(89)黄肃秋:《反对古典文学珍贵资料垄断居奇的恶劣作风》,北京:《人民日报》1954年10月31日。
(90)茅盾:《关于曹雪芹》,北京:《文艺报》1963年12期。
(91)参见周策纵:《〈曹雪芹小传〉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92)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05。
(93)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49 50。
(94)王佩璋在1954年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举办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会议记录见《文学遗产》第二十九期(1954年11月14日)。
(95)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19。
(96)引自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页4。
(97)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177。
(98)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11。
(99))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09。
(100)陆定一:《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北京:《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101)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页306 307。
(102)岂凡:《从〈红楼新辨〉引起的》,贵阳:《红楼》1996年第4期;克非:《世纪末“红学”的尴尬》,广州:《粤海风》19997年第10期。
(103)《胡适红楼梦研究论文全编》页194--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