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二钗评传-周立波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黛玉之才
    湘云“咬舌”本是生理缺点,但作者反要用它来表现湘云的活泼可爱。作者独具匠心,偏是让她“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挑湘云毛病的偏偏是黛玉,被唤作“‘爱’哥哥”的又偏偏是宝玉。黛玉的“含酸”可谓自然流露,而史湘云的反击也是灵机一动,毫不示弱。曹雪芹将回目概括为“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湘云的咬舌是“娇音”,而黛玉的取笑是“俏语”,体现出作者对两人都有欣赏之情。

    黛玉雅谑补余香。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写黛玉取笑刘姥姥为“母蝗虫”,这是作者非常得意的比喻,从第四十一回回目中转到四十二回人物口中,意在表现黛玉的才思敏捷。这一回写惜春因有了画大观园的任务,向诗社告一年的假,众人追溯原因: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林黛玉却是反传统的。她继承了母亲的“敏”思,又多了一张“颦”嘴。作者深爱这个颦儿,并借用《红楼梦》中最具鉴赏力的人物薛宝钗,道出自己赋予黛玉伶牙俐齿的用意,即“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红楼梦》中对女子的评价似乎有两种标准,贾母与王夫人各执一词。贾母喜欢能说会道的,她一天都离不了凤姐,凤姐生病时尤氏的笑话竟把她讲得“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了”。她喜欢晴雯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而不喜欢“从小儿不言不语”的袭人,说她是没嘴的葫芦。王熙凤与贾母同好,她曾蔑视尤二姐:“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她对宝钗的“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持保留意见。而王夫人却欣赏袭人那样“行事大方,心地老实”的人。在口齿伶俐上,黛玉的能说会道不亚于王熙凤,但犀利含蓄、一箭双雕又超过了王熙凤。从宝钗的评价来看,黛玉与凤姐有雅俗之别,黛玉略胜凤姐一筹。曹雪芹担心读者用“尖酸刻薄”去误解这位聪明过人的女子,很多次在回目中提醒我们去欣赏黛玉的“俏语”和“雅谑”。

    再看黛玉的诗才。

    《红楼梦》中的诗词从创作动机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发挥型的,一类是命题作文型的。在这两种类型中,林黛玉的作品都是首屈一指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