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疑-刘心武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关于“秦可卿之死”的考证(2/2)
    在第五页上“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句旁有行间旁批:

    删却,是未删之笔。

    在第六页上“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句旁也有旁批:

    补天香楼未删之文。

    胡适为此专门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中,写了“秦可卿之死”这一节,他说:

    后来删去天香楼一长段,才改为“死封龙禁尉”平仄便不调了。

    秦可卿是自缢死的,毫无可疑。第五回画册上明明说:

    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此从脂本)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俞平伯在《红楼梦辨》里特立专章,讨论可卿之死。但顾颉刚引《红楼佚话》说有人见书中的焙茗,据他说,秦可卿与贾珍私通,被婢撞见,羞愤自缢死的。平伯深信此说,列举了许多证据,并且指出秦氏的丫鬟瑞珠触柱而死,可见撞见奸情的便是瑞珠。现在平伯的结论都被我的脂本证明了。我们虽不得见未删天香楼的原文,但现在已知道:

    (一)秦可卿之死是“淫丧天香楼”。

    (二)她的死与瑞珠有关系。

    (三)天香楼一段原文占本回三分之一之多。

    (四)此段是脂砚斋劝雪芹删去的。

    (五)原文正作“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戚本始改作“伤心”。④

    前辈大师做学问多么严谨,且彼此平和的讨论,惟是以求。也就是这种考证和探佚紧紧扣在《红楼梦》的文本上,这是他们研究方法上最主要的特征。正如石昌渝先生所评价的: “俞平伯主要是用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他最大的贡献是第一个把文学的方法运用于红学,使红学具有了文学性质的学术品格。”⑤说得更准确些,他是第一个把考证方法与文学的方法同时运用于《红楼梦》研究中来的人。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学术通信,引发了关于“秦可卿之死”的考证。伴随着新红学派的声名雀起,自此以后,秦可卿之死乃是与贾珍有染而悬梁自尽之说,遂成定论。

    “甲戌本”第十三回脂砚斋批注开启了研究“秦可卿之死”的滥觞,诸说纷纭,但基本都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又结合脂批,展开考索或探析。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