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甲戌本《红楼梦》揭示“秦可卿之死”删改以来,已近八十年,有关的讨论时断时续,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一)上个世纪40年代,发表的有关秦可卿的文章数量较少,且都是各自谈自己的观点,没有形成论争。如:
王昆仑先生以“太愚”的笔名发表了《秦可卿之谜》(重庆《现代妇女》第3卷);
朱衣《〈红楼梦〉考证——“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青岛晚报》1947年1月12日);湛卢先生《秦可卿之丧》(北平《北平时报》,1947年9月11、12、13日);
识钉《关于秦可卿之死》(天津《大公报》1948年10月15日)。
(二)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涌现出一批研究秦可卿形象的论文,形成了自胡适、俞平伯以后的一次论争,反映了新时期意识形态的解冻,学术思想活跃起来。如:
戴不凡《秦可卿晚死考——石兄〈风月宝鉴〉旧稿探索之一节》(《文艺研究》1979年创刊号);
刘梦溪《秦可卿之死与曹雪芹的著作权》(《文艺研究》1979年第4期);
常林《秦可卿为什么托梦》(《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第2期);
胡文彬《论秦可卿之死及其在〈红楼梦〉中的典型意义》(《江淮论坛》1980年第6期);
江慰庐《“天香楼案犯”究竟是谁?——对〈关于秦可卿之死〉一文的商榷》(《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2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