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大人您还是让末将回来当参谋吧。再这样下去末将就算不被诸位大人的吵嚷声烦死了早晚也得被刘阎王抓起来喝早茶!”赵时俊堵在文天祥日常处理政务的房间内不停地哀求。
他的哥哥赵时赏于文天祥有救命之恩他本人又是所剩无己的赵家皇族所以跟文天祥说话时没那么多忌讳想提什么就提什么。
“怎么才半个月就受不了了难道做个吏部尚书比提刀子上战场还危险么?”文天祥笑着问道。《临时约法》通过后短时间内吏部和刑部承受的压力最大所以他才举荐了赵时俊这个皇亲国戚去顶吏部尚书的缺。有皇家血脉支撑者即便有人想下套陷害赵时俊也要考虑考虑失败后的结果。
“上战场都是明刀明枪死了不过痛一下。当尚书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您也知道咱们大宋别的不多就是官儿多。眼下从北方涌到福建来知县、知州太守一抓一把。朝堂上还有那么多御史、侍郎、员外等着补地方实缺僧多粥少自然想尽各种办法走门路。末将自从上任以来除了皇上和太后几乎所有人都私下向我这递过帖子为了当上个官什么上不了台面的招数都使。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让苗将军在海上把他们丢下去免得到了6地上来现眼!”赵时俊嘟嘟囔囔地抱怨道对同僚们的举止非常不齿。
随着由蒲家花园改建的行宫濒临竣工寄居在流求一年多的行朝也开始6续向泉州搬迁。《临时约法》规定各部官员今后统一归大都督府领导一些在战时用不到的部门和人员要尽快裁撤以减少国库支出。因此很多官员特别是礼部、兵部和工部本来里边的职位就形同虚设只是跟在皇帝身后混饭吃。这下更是成为了裁撤的重点照顾对象与丞相府相应部门合并后多出了一堆没了实际权力只剩下虚衔的官儿来。
大宋素来有养闲官的习惯优厚的待遇和无所事事的虚位让很多人心怀感激在危难难时刻这些人亦不肯抛弃皇室独自逃生。如今皇家大权旁落丞相府不肯如和平时期一样如数给闲官支付俸禄很多人就萌生了出来做事的念头。
最关键一点是北元主力被陷在辽东无法拔足大宋复兴的前景看好。此刻当官哪怕是小小县令亦是开国元勋。纵使不能凌烟阁上题名青史上也能重重留下一笔。况且大都督府崇倡高薪养廉对有实职的官员薪水支付得非常封厚到了任上即便做不得千古名臣几辈子得衣食亦有了着落。
《临时约法》规定知县以上等级的官员任命权在丞相推荐权在吏部所以面临“失业”的官员纷纷找赵时俊走门路。但一直追随在文天祥身边的赵时俊却清醒地知道文丞相对属下很信任却不会放弃监察。为了不让刘子俊找上门来他干脆从泉州跑到福州一方面向文天祥诉苦寻求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避免收受贿赂买官粥爵的嫌疑。
文天祥叹了口气没立刻回答赵时俊。他又遗憾地想到了夭折的选举制度。如果不是百官和部下全力阻挠地方官员委派哪里会生出这多麻烦。但时代局限就是时代局限自己总不能拿着钢刀来逼迫大伙接受选举。这一步既然已经退了就只能尊重现实。况且在一进一退之间大都督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今重整大宋各方势力的机会已到官员任命是个难得的契机。
“要不咱们丞相府拟一份名单把那些冗官择才而用!”赵时俊见文天祥不说话试探着问道。
文天祥依然没有说话目光落在陈龙复送来的石碑纸样上。这是丞相府专门拨款准备在各大州、府衙门前和交通要道口竖立的《临时约法》碑。约法内容将一字不落刻在石碑上为了体现约法的郑重6秀夫亲自执笔书写了每个字。
‘如果苗春当年少救几个官员出来就好了免得这帮白眼狼添乱。’赵时俊心中恶毒地想对于找上门来的冗官他很看不起。这伙人身上都有功名文章写得都如花团锦簌但治理地方不是写写文章就能做好的事情。官府的职责是维持地方治安是给百姓创造赚钱养家的门路是修路、建桥、整治水利干这些百姓力量做不起亦不会去做的公益之事。以大宋目前的地方官制真的把心思花在治国方面的人绝对没时间去写那些花样文章。
但赵时俊不打算只举荐原大都督府的同僚出任地方官员虽然大都督的同僚对官府职责的理解比行朝冗官和赋闲在家的进士们强得多。按他的理解花了数月之功打造《临时约法》为的就是让大宋各方势力妥协如果因为官员任命激化了矛盾反而辜负了丞相大人对自己的信任。
怎么办?他望着文天祥等待一个确定的答案。却现文天祥一直望着自己目光里充满鼓励与期待。
赵时俊心里有些紧张目光漂移到《临时约法》上突然他的目光亮了一下一个绝妙注意出现在心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