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的第一天围绕着第一次约法大会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赞颂和抨击的声音如此之激烈以至于在文天祥等人都作古数百年后华夏国的百科全书里关于约法大会的评价还是不能让所有人都心平气和地接受。
肯定约法大会的人往往把其与英国的《自由大宪章》诞生的意义相提并论认为从这一刻起东西方两个几乎隔绝的世界同时向宪政与民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约法大会所表达的精神是华夏走向现代的基石。约法大会的召开代表着华夏从朝代国家开始向宪政国家演变。从此以后的华夏无论采用哪种制度都是群策群力商议并妥协而成而不是由某个先贤异想天开地拍拍脑门随意设定个框框便从朝廷套向全国。
而对约法大会持否定态度的人则认为这不过是群见识短浅的人召开的一次不成功的分赃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本身皆有这样那样的污点没有一个大公无私的完人。
“农民在哪里城市手工业者在哪里既然彼时大宋已经有了近代农业和工商业的萌芽为什么没有人站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角度上说话!”有激进者义正词严地质问“既然参加约法大会的人只是当时社会的极少数他们就不能代表全体社会。他们订立的约法依然是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命运和腐儒们闭门造车的制度根本没有任何分别!”
“临时约法不是完善的它的制定者似乎也没考虑到后世的诸多情况。所以千年来的每一次修改都未取缔其头上的临时二字。而正是因为临时二字的存在在座诸君才能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修改它让它逐步走向完善。”一千年后第十版《临时约法》的执笔者华夏国的**官耶律达林在召开约法修订大会时对着数千代表大声说道“但是我们睿智的先辈开创了一种体制那就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争端可以由各阶层的代表坐在一起通过协商和妥协来解决而不是以武力相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的进步约法会保护越来越多的人的权力直到这个国家的每个人不分民族和肤色都能在其庇护下获得平等、自由和幸福!”
代表们对耶律达林的演讲报以长期热烈的掌声随着电波、视频和网络演讲的内容与掌声传递到了每个关注者面前。人们为此兴奋为此欢呼很少人注意到千年前他们那些所谓睿智的先辈在约法大会上曾经进行了多么‘拙劣’的表现。
在华夏国立大图书馆里如果你向机器助手布命令可以查阅到关于第一次约法大会的文献。残缺不全的报纸扫描版本上如是记载‘约法大会召开第一天诸代表群殴受伤被抬出场外和被驱逐出场者盖四十余。’
约法大会第四天被天外飞石打破脑袋的大会主持者陈龙复在代表们开始言前临时增加了如下规则
第一每个言人必须募集到四十人以上支持签名才可以提出上前台说话的申请。
第二每人每天只有一次签名支持他人言的机会不得重复使用滥用签名权者将被驱逐出会场。
第三每个言人每次只能提一条建议每次言不能过一刻钟。非经言者允许台下不得中途打断其讲话不得蓄意喧哗。经警告不听者将被驱逐出场。
第四会场中打架、起哄、乱扔脏物者清除出场今生永无入仕资格。
………
陈龙复的眼睛很红明显这些规则是他与文天祥等人连夜想出来的。而台下的代表们不得不对规则表示支持因为经过前三天的混乱各方都损失巨大。甚至有些核心人物因伤失去了出场资格。
文天祥给大伙的时间只有三个月一想起三个月无法达成协议大都督府就要决定一切并有可能强力推行选举的后果诸位代表们就不寒而栗。
约法会在充满火药味的气氛中继续进行每天都有好事者将会场上生的一切记录下来以合适的价格卖给在场外翘以盼的报纸写手。
而写手们则将会场言记录和代表们的狼狈形象添油加醋地吐抹一番交给东家快刊刻印刷。第二天新闻和谣言就同时传遍了福建各个角落。
南到流求北至辽东几乎所有英豪的目光都被这个闹剧般的约法会所吸引。相对于约法会上层出不穷的花样忽必烈在辽东和乃颜的激战反而显得异常平淡平淡到几乎吸引不起人们评论的兴趣。
八月初流求。
几个文官打扮的大臣从狭小却精致异常的大宋行宫里走出来一路吵嚷着向远方走去。流求天气热所以官员们的火气也随着气温暴涨身上看不出士大夫们半分温文尔雅的样子。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一个沉重里带着阴柔的声音冲着帝师邓光荐谴责道。说话的人个子不高脸上带着阳光与风雨的沧桑一双眼睛非常深邃仿佛包含着千秋大义在里边让人在其面前自觉渺小。
此人正是大宋前丞相陈宜中刚刚从安南回来没多久但在朝堂上的表现却异常活跃。御史们几次弹劾文天祥专权误国的折子都是在他的授意下递上去的。而他本人也经常在庭议中痛陈车驾回福建的重要性认为福建之所以出现乱相之所以放着大好收复失地机会不把握而舍本逐末去召开什么约法大会就是因为皇帝车驾距离那里太远黎民们感受不到皇家雨露之恩的缘故。
只是杨太后没有什么主见小皇帝对一切建议都听不懂帝师邓光荐总是装傻充楞流求安抚使闽乡侯苏醒又出海在外导致了陈宜中的提议一直拖延到约法大会召开也没有通过。
对此陈宜中很是不满。所以今天下了朝他特意找了几个义气相投的言官把帝师邓光荐堵在了皇宫外开口即以圣人之言相责。
“邓某不才请丞相大人赐教!”邓光荐停住了脚步端端正正地给陈宜中施了个礼后坦诚地说道。
虎兕自然指的是文天祥和他的新政而龟玉自然指的是皇家威严和大宋祖宗成法。陈宜中不相信以邓光荐的惊世之才连这么浅显的比方都听不懂。但面对邓光荐的装傻**他又实在没辙只好强压住心头火气说道:“宋瑞弄权误国先是不奏请朝廷擅自取缔了江淮军。眼下又召开什么约法大会篡改大宋祖制成法。难道大人身为帝王之师对此就一点儿也不着急么?”
又来了邓光荐心中不满地讥笑道。表面上却不得不做出深思的样子与陈宜中等人敷衍“这个?江淮军是被张弘范击溃而亡实非宋瑞之责。至于约法大会么。我想宋瑞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吧!”
“怎是不得以而为之分明是蓄意而为欲以瞒天过海之计窃居权柄。我大宋自有祖宗成法三百年国运皆赖于此文相不经庭议不奏明圣上擅自改之。胆大妄为之处实乃古今第一奸人也!”御史大夫叶旭上前大声说道。
他与陈宜中李麟等人素来交好把持朝廷清议多年。陈宜中去了安南后数年不归几人失了主心骨才消停了下去。眼下虽然陈宜中平安归来叶、李等人在朝堂中也渐渐恢复了昔日的活跃。
邓光荐轻轻皱了皱眉头向侧面走开了数步没有答话。对于陈宜中以及他的朋友邓光荐甚有成见。在他眼里陈宜中这样只通权谋不通政务的丞相还是乖乖在安南呆着好免得给混乱的局势增添变数。
这个观点代表了行朝中很多正直大臣的看法。想当年在抗元的关键时刻陈宜中找借口溜到了安南“寻找驻跸之所”直到行朝被赶入了苗春的战船庇护之所也没找到。眼下破虏军在福建与两广站稳了脚跟陈宜中又不合时宜地回来了并且一回来就试图染指国家权柄。
在大伙眼里文天祥如今行事虽然专横跋扈了些但其救行朝于为难之中挽狂澜于即倒之时有绝世之功当然可做跋扈的资本。而陈宜中呢先是面对强敌无一策可救国后来又拿着与安南这种弹丸之地的和约为自己脸上贴金。谁不知道安南一直是宋的属国双方关系只能算作父子。如今父子变成了兄弟就算立了大功。与这种形同废纸的和约相比文部任何一个将领岂不是功劳大的都没了边。
况且如果陈宜中不从安南回来大伙还能挺直了腰杆与文天祥说话。毕竟破虏军为国奋战时行朝官员们也未曾退缩最后结果虽败犹荣。回来一个陈丞相大伙追随其后跟福建大都督府的使节理论目光都不敢与对方相接。自己这方增加了一个临阵逃脱的懦夫一个战时流连海外战后匆匆赶来的抢功者未及与人争气势先自矮了三分。
陈宜中却没感觉到邓光荐等人的排斥或者说明知道不受欢迎他也将诸臣的敌意自动忽略掉了。论资格他地位一直居于文天祥等人之上。论功劳他有先后拥戴两任皇帝的大功。论人脉他的门生故旧在行朝与破虏军中数量都不少。关键让陈宜中能提起自信的是他认定了文天祥的做法是无法成功的并且包含着很大的不臣之心为了江山社稷他也要想方设法把治国之权与领军之权夺回来交还到幼帝手中。
至于幼帝是否有能力执掌这个权柄陈宜中没有考虑。反正幼帝身边有他这样的‘忠直’之臣辅导凭借越来越多的新式战舰和火炮不必担心无力自保。
叶旭在邓光荐身上碰了一个硬钉子灰溜溜地把目光转到陈宜中处。陈宜中笑了笑用眼神向他表示安慰。刚刚回朝立足未稳邓光荐还属于必须争取的对象不能轻易撕破面皮。特别是邓光荐背后还站着一个6秀夫代表着天下文士的力量。
向前赶了几步陈宜中再次与邓光荐并肩而行边走边陪着笑脸说道:“若事实真如邓兄所言文相乃不得以而为之。我辈何不助文相一臂之力早日稳定地方?奈何由着福建、两广被一个约法大会搅得不得安生?”
“助一臂之力如何助法?”邓光荐不能对陈宜中的举动视而不见停下脚步低声问道“莫非丞相另有良策乎?”
“办法有一个只是不知道是否可行。若文相之约法大会只是为了平衡各方。本相则建议行朝早日移驾福建重申君臣大义弹压群豪……”陈宜中见邓光荐的话语似乎有些松动将自己的建议又重新提了出来。
“重申君臣大义不知丞相大人以何申之?”邓光荐又开始装糊涂故作茫然不解地问道。
“自然是陛下下旨诸相附议。诏告天下然后……”陈宜中非常有条理地说道话没说完忽然被邓光荐的哈欠声所打断。
“啊――”邓光荐长长地伸了个懒腰看看陈宜中瞬间涨红的面皮歉意地说道:“嗨最近忙着在福建与流求之间跑身子太倦丞相勿怪。由陛下下旨重臣附议这事很好办6大人与我也如此打算过……”
“如此陈某代天下苍生谢邓大人!”陈宜中长揖到地瞬间忘记了邓光荐的失礼。
“只是邓某有一事不解还请陈大人赐教!”邓光荐侧身避了避回礼然后问道。
“请讲陈某知无不言。若有所需愿赴汤蹈火!”陈宜中笑着说道身上又恢复了一朝宰相之气度。刚才邓光荐的话已经等于答应在庭议上支持他还驾福建重整朝纲的提议并且从邓光荐口中得知了6秀夫也有同样想法。按大宋官场不成文的规矩接下来邓光荐要开出自己的条件给陈宜中一个投桃报李的机会。无论他举荐什么人或者提出什么封赏要求陈宜中必须动自己一派人马竭尽所能地去达成他的心愿。
“邓某不才不知道万岁下旨后若文丞相拒不肯接我等又当如何?”出乎陈宜中意料邓光荐没有提个人要求而是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