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章 天下(三)(2/2)

    文天祥的性格坚忍不拔但并非固执己见之人。除了在军务方面他有时候会力排众意独断独行。其他的事情通常都会找人商量后再做。大伙商量时可以各抒己见但得出结论后却不得拖延抵触。新政试行这两年多来大都督府内部从来就不只是一种腔调在说话但由于文天祥能接受大伙的建议并倡导‘从众’与‘妥协’所以大伙嚷嚷过后总是能找到一条彼此都能接受的办法来。

    恐怕所谓的约法会亦是如此。文天祥看到自己的办法别人接受不了就把各方力量集中到一处商讨个折中策略。

    “这样做未免错过了北伐两浙恢复旧都的大好时机!”一瞬间黎贵达又忘记了自己此刻属于哪一方惋惜地想。

    “也许这样做了之后内部将来有争端却不需要用武力来解决。妙计放在盛世中的确是个妙计。但用在此刻却是一招臭棋!”忽必烈从沉思中回过神抚掌叹道。

    他终于明白了文天祥欲做什么!汉人向来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自己大军压境所有人当然唯文天祥这个马是瞻。但此刻自己把兵马都抽调到了北方文天祥轻松得了福建和两广地方大了危机不在眼前了各方势力的心思恐怕又活泛了起来。

    加上文天祥这个大都督府名义上本来就隶属于残宋朝廷而残宋朝廷的威望和能力对派力量根本无法压制和平衡。这样残宋几个月来看上去军事上顺风顺水实际上各派力量已经面临了对决的边缘。

    文天祥动用武力去压恐怕会动摇其地位和忠臣形象。于是只好先进一步抛出个选举再退一步玩一招约法。一进一退之间与各方力量讨价还价最后通过约法来把各方力量整合于自己之手彻底将残宋朝廷和士大夫们架空。同时利用约法束缚住军中的实权派将领让他们不得居功自傲。

    这一手漂亮固然漂亮却过于婆婆妈妈失去了英雄本色。按忽必烈的想法如果换了文天祥为自己面对这种危机何不快刀斩乱麻地直接动手砍。虽然过程血腥些大敌当前早一日在内部竖立起绝对权威早一日可以整顿兵马全新迎战外敌。

    “文贼见识有限自然不如陛下般高瞻远瞩!但在福建其地位的确已经无人可动摇。经此约法后恐怕更没有人相信他是个窃国权奸。今后无论想干什么都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为其开道了!”黎贵达不着痕迹地送了忽必烈一记马屁。内心深处却不认同忽必烈的理解。

    对于文天祥黎贵达的感觉一向很复杂。一方面他佩服文天祥的人格和能力以及他身上那种为了国家不顾生死荣辱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却恨文天祥不符合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恨其不采纳自己的建议甚至不重用自己。或者说他最恨为什么自己不是文天祥或者天书的好事为什么没让自己遇到。这种敬畏与恼怒交织的感觉让他的表现一直很矛盾几乎无时无刻都想与文天祥背道而驰指摘其错误。但当别人说起文天祥的错误时黎贵达内心深处又会想到文天祥也许是对的只是世间除了自己没有人能了解他的作为。

    自己是文天祥的知己是其劲敌。除了自己没人能了解他毁灭他。同时也没人配了解他毁灭他甚至忽必烈也不能。自己与他就像周公谨与诸葛孔明整个时代必然被自己与他所照亮其他所有人不过是折子戏里的龙套和陪衬。黎贵达想着想着目光中露出了几分痴迷与疯狂。

    “朕也不一定是见识就高于他而是我们蒙古草原上有个规矩叫追随强者。做强者的奴仆并不丢人因为强者是世界的主宰只有强者才能给大伙指引正确的方向带领大伙开辟领土应对劫难。所以当年以木华黎、者别这样的英雄都匍匐在成吉思汗脚下甘为大汗的鹰犬。而你们南人呢虽然有天地君亲师的顺序却个个都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人除了自己别人都是傻瓜笨蛋所以有力量也不能向一处使。文天祥的办法可能是不得不为的办法。”忽必烈不理会黎贵达的马屁自顾自剖析起来。

    看到大汗终于解开了心中疑问呼图特穆尔也很高兴。虽然他觉得南方的事情未必就如此简单但今晚得知的火炮规格和配制又能推算出文天祥短时间没有力量给帝国的南方制造更大的混乱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召见黎贵达的目的。

    追随强者可怎样才能判断谁是最强呢?追随错了怎么办?黎贵达在心中反驳道望着忽必烈明澈而自信的眼神脑海里突然清晰地想起文天祥的几句话。

    当年破虏军刚刚打下福州文天祥在福建北三府试行选举以应对士人不肯出门做官的尴尬局面。黎贵达曾经质疑文天祥的做法认为其过于异想天开。

    当时文天祥曾经说道:“纵使不能抓住机会让这个时代进行一场哪怕是简化的普选至少也要慢慢订立一个契约把平等诉求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写进律法让后世追求平等的人从此有一个法律依据。”

    当时文天祥的目光与此刻忽必烈的目光一样坚定。

    那一刻文天祥还说道:“新政一时有缺陷不要紧大伙可以慢慢改慢慢修补甚至根据现实做出退让。怕的是以缺陷为借口推脱明知这样做有好处也不去尝试。这样无限循环下去整个民族会永远沉沦永远拘泥于古不再向前!”

    黎贵达现自己终于明白了文天祥的真实意图但他不想说出来。说出来估计忽必烈也听不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