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218.198.167. 2005-5-12 10:30 回复此发言2 谈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周先慎)
下面简单地谈谈这回书在艺术表现上的几个特点。
首先,人物描写的性格化,是《水浒》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突出成就,而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其思想发展,又是通过丰富的细节,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内心活动来表现的。在这段故事里,作者着意描写林冲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思想性格,极力挖掘到他灵魂的深处。看他这样写:林冲到了草料场,面对在风雪中摇摇欲坠的草屋,想到的是天晴了要到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因天寒要到市井去买酒取暖,临行前细心地将火炭盖了,生怕引起火灾;出了门,将那已经破败很不严实的草场门反拽上锁;路过古庙,还去顶礼请求神明庇佑;回来看见草厅被积雪压塌,第一个念头便是耽心火盆内火种未灭,赶快探身去检查;到山神庙权且安身,走时只带一床絮被,准备住一夜便要回来;看到草料场火起,便马上要开门出去救火,而丝毫未想到自己会因此获罪应该赶快逃走……。这一些,都极其细致地表现了林冲那精细谨慎的性格,表现了他虽然已经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却仍然想苟安求生,平安无事地过日子的心思打算。同时,小说还写到了林冲性格不可忽视的另一面。在这回书的开头,作者特意安排了李小二这个人物,写了他跟林冲的关系,绝非闲笔。除了情节上的需要,让他夫妻二人听见陆谦等人说话向林冲报信以外,主要的是要表现林冲克己好义、扶危济困、正直善良的性格。这种性格,不仅与统治阶级的恶德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绝然容不得丧理背义、谋害无辜的邪恶行为。这是他后来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的内在依据。在他胸中最后升腾起熊熊燃烧的反抗烈火以前,作者早已写出了他深埋心中的火种;他连续几天持刀到处找寻陆谦,我们已看到在外力的拨动下火星的闪耀。这样,林冲的转变尽管艰苦而又曲折,却写得有根有据,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林冲杀陆谦时,先用脚踏住胸脯,把那口刀搁在他的脸上,来一番义正辞严的训斥质问而后才下刀,表明他杀得有理有据,陆谦死得罪有应得。这些行动言语,都是很有思想性格的。凡此,都是《水浒》艺术描写十分高明的地方。
其次,《水浒》的艺术描写,处处从生活出发,符合生活的逻辑,因而真实动人。前面提到陆谦等人的罪恶活动是从别人的眼中耳中写出的。前后两次,情景很不相同,都写得非常真实。第一次,是写李小二夫妻的所见所闻。他们看见的,先是一个跟一个闪进店来,末后则又分两拨低着头走出店去;在店里,要酒菜,打发李小二去请客,说起话来都是半吞半吐,没头没脑;小二妻到阁子后面去偷听,又只见交头接耳,听不见说什么。前前后后,只是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地听见“高太尉”,“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只看见“一帕子物事”、“一封书”,又恰好都是十分重要能透露消息的。第二次,是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陆谦等人说话,竟将他们的全部罪恶阴谋毫无隐饰地和盘托出,而且一字一句,听得清清楚楚。作者这样写,自然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然而又都非常切合特定的具体情景,人物的神态、语气,无不逼真传神。因为第一次,阴谋还在策划阶段,便处处小心提防,生怕被人识破,因而行动诡秘,鬼鬼祟祟,当然看不真、听不准。第二次大火起来,以为阴谋已经得逞,只等回去邀功请赏,便得意忘形,无所顾忌,而根本没想到山神庙里正藏着冤家对头林冲,故而听得清清楚楚。这两段文字并不长,却前后呼应,真实而形象地刻划了统治阶级阴险、狠毒和残忍的本性,在促使林冲转变和发展情节上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极为出色,点染出浓厚的气氛,和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思想的展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回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一路点染,三次写到那场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而妙在都仅寥寥数语,精炼而又传神。鲁迅先生就特别赞扬“那雪正下得紧”一句富有“神韵”。所谓“神韵”,就是能真实地传达出特定情景下自然景色的精神意境,而又跟人物环境的气氛融合在一起。严冬的大雪给人清冷的感觉,自然使人更能感受到主人公所处的凄惨的境遇。同时,没有大雪,林冲不会到市井去沽酒;没有大雪,两间草厅不被压塌,林冲便不会夜宿山神庙。自然景色又关联到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还有林冲刚到草料场时,这样描写环境:“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接连点出三个草字,为后文起火预作布置。《水浒》的环境描写,能跟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相结合,简练细密,往往如此。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