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慎: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
《水浒》的作者常用比较集中的篇幅,通过人物独特的生活遭遇和走向革命的不同道路,描写人物的传记,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在这方面,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是《水浒》中最有代表性的精采章节之一,能反映出这部古典名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见于《水浒》第七至第十一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段落,节选自第十回。这回书主要写高俅对林冲的迫害步步紧逼,派陆谦火烧草料场,阴谋害死林冲,使得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失掉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终于从原来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变为一个坚决反抗的英雄,在手刃陆谦之后,毅然投奔农民起义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林冲思想的转变,是这段故事的中心,也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分析的重点。作者着力地表现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林冲能走向革命,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结果。就这段故事表现的思想意义来说,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林冲思想的转变过程,就是封建统治日益暴露其黑暗与罪恶的过程,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林冲的转变,也就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在这段故事里,对高俅一伙迫害林冲的罪恶活动,用笔并不很多,只是采用侧面虚写的手法,通过他人的耳闻目睹从旁点染交代,而将主要篇幅留给林冲,从正面细致入微地描写他的活动,从中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但是统治阶级的罪恶却表现得很突出,读后能激起我们强烈的义愤。这是因为,林冲刺配沧州,家破人亡,本来就是高俅一伙阴谋构陷所造成的,而眼前的命运又仍然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显而易见,林冲的遭遇和全部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心思想的变化,就无一不跟这伙奸贼的阴谋联系在一起。林冲作为统治阶级营垒里的一名中层军官,虽然不象上山以前的杨志那样忠实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但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统治阶级,他一心一意要保住那禁军教头的身分和美满的家庭。正为此,他对于来自高俅一伙的种种横逆与迫害,虽然十分愤慨,总是采取一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态度。就是到了得知陆谦赶到沧州要继续谋害他时,虽然一怒之下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要寻他报仇,三五日过去寻不到人,便又松懈下来,复归平静。管营调他去看管草料场,他心生疑惑,却又未能识破是敌人的阴谋诡计,应声便去,还想在那里苟活求生,好好地过平安日子。待到草料场火起,他亲耳听到陆谦等人得意洋洋地道出是奉高俅之命要烧死他,还要拾他一两根骨头回京请赏时,那长期郁积于心的满腔仇恨才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于是奋然而起,杀了陆谦,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你看,象林冲这样安分守己、屈辱苟安的人,最后竟被逼得毫无退路,一切生存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一贯能忍而终至于忍无可忍,不得不铤而走险。这就是林冲所走过的独特的生活道路,也是林冲性格发展的历史。由于作品真实地揭示了林冲思想转变的社会原因,就使林冲的遭遇远远突破了个人悲剧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第二,林冲思想转变的过程,就是统治阶级分化瓦解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革命的产生、发展及其壮阔的声势。林冲不是一个农民,他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造反上山,终于成了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骨干。统治阶级的分化,是封建统治黑暗腐朽的产物,是社会阶级斗争尖锐激烈的表现。历史上一切革命斗争,都必然要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下,吸收广泛的阶级和阶层的人物参加。农民革命能把象林冲这样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物吸引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并且在炽烈的斗争中团结和改造他们,这正是农民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和有力量的标志。从林冲的思想转变,我们看到封建统治的分化瓦解和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全面地展现农民革命斗争的面貌来说,林冲的形象有着别的英雄人物所没有的重要的典型意义。
帖子相关图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