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水浒》“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在水浒这支农民义军逼上梁山的反抗活动中,首先是晁盖揭竿而起,高举“竭力同心,共聚大义”的旗帜,为梁山起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与封建王朝相对抗的革命造反精神,是违背《水浒》所宣扬的“忠义”观念的。因此,作者明确地讲:“恐”晁盖“托胆称王”,而把他屏于一百○八人之外,叫他“及早”中箭“归天”,以便让宋江窃据梁山泊的领导权,推行修正主义、投降主义路线,从而断送农民起义。
宋江把“聚义”改为“忠义”,虽只一字之差,却是篡改了农民起义的革命路线。这也说明了宋江搞投降主义,打的就是“忠义”的招牌。
宋江初上梁山,作者又在他的“忠义”招牌上罩上了一道“神圣”的光圈,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回“九天玄女娘娘授天书”的情节。这位娘娘给宋江降的“法旨”是:“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忠义”就是“替天行道”,“替天行道”就是“忠义”,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水浒》作者极力称颂宋江是”忠义宋公明“,”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宋江自己也一再声称:以“忠义自守”,不可“坏了‘忠义’二字”。那末,在宋江一生的“行状”里,这“忠义”二字究竟表现为什么货色呢?
《水浒》中的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幼学儒”。“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很早就怀抱着政治野心,妄图“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象宋江这样一个人物,本来是和农民起义水火不相容的。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他认为这是“犯了迷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晁盖反上梁山,带信给他。他被晁盖的“直如此大弄”,吓得魂不附体。他之郁郁不得志,只不过是因为“郓城小吏”的低下地位,不能满足他往上爬的“凌云”之志——即“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杀阎婆惜,初看起来,好象与梁山有些牵涉,但实际上是为了自全。封建官场站不住脚了,他只好流落江湖,后来被捕、刺配,尽管多次受到义军的援救,他还是认为参加起义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不忠不孝”,而拒绝上山入伙。浔阳楼题诗事件被揭发了,他也宁愿“把尿屎泼在地上,就倒在里面,诈作风魔”,梦想继续做屈辱的囚徒,而不肯做造反的“匪徒”。直到闹江州后,被人从刀口下救出来,才勉强口头上表示:要“死心塌地,与哥哥(指晁盖)同死同生”。
然而,谁能相信这样一个满脑子“忠义”观念的封建奴才,会和农民起义军患难与共呢?这不过是宋江哄骗晁盖的谎话而已。
《水浒》作者为宋江的上山安排如此之多的曲折,表面看来,仿佛是为了表现他的“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实际上还是为了突出渲染他的“忠义”观念,以便在他上山之后,立即竖起“替天行道”的白旗,推行他的投降主义路线。
初看起来,在《水浒》的故事情节中,置于宋江对立面的,的确是“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的反面人物高俅,所以反贪官,恨贼臣,成了宋江的口号。宋江不只一次地向那些被俘的朝廷将吏们诉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只被滥官污吏逼得如此”,“不得已啸聚山林,权借梁山水泊避难”,只是“替天行道,并无异心”。但是,宋江在这里所标榜的与贪官、贼臣的对立,却并不是他实践“忠义”观念的本质,因为宋江同高俅的斗争,只不过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所以当“忠义”者的宋江与“不忠义者”的水浒英雄在招安问题上产生尖锐矛盾时,他和高俅之流的利益就完全一致了。请看,梁山义军舍死忘生两赢童贯,杀得童贯“胆寒心碎,梦里也怕,大军三停折了二停”,宋江却因为“素有归顺之心,不肯尽情追杀”,把童贯放走。俘获高俅,这该是解决忠奸矛盾的最好时刻了,可是,宋江不仅没有“剿除”这个梁山泊的死对头、“滥官污吏”的代表人物,反而对他“纳头便拜”,口称“死罪”,甚至恬不知耻地向他乞求招安:“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保。”这不仅彻底暴露了他的叛徒嘴脸,而且也彻底暴露了他与高俅原是一丘之貉。所谓“忠”与“奸”的矛盾只不过是一个幌子,钻进起义军内部,瓦解梁山起义队伍,才是问题的本质。
“忠义”化身的宋江在《水浒》中的真实的对立面,是以晁盖为代表的坚持聚义造反的起义路线,是反招安、反投降的李逵等“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农民革命理想。宋江的忠君思想,充分说明了他的“替天行道”,就是替封建王朝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之道!宋江的“为主全忠仗义”,也就是给现实的主子宋徽宗充当鹰犬,极力在义军内部推行投降主义路线。
宋江的“义”,完全是为“忠”服务的。所谓“义连兄弟且藏身”,一语道破了宋江上梁山的真实意图。这一个“义”,既是使宋江打进义军内部得以“藏身”的思想武器,又是宋江把梁山义军引向投降失败的阴谋手段。第七十一回那篇“四六言语”里,作者有两句赞美宋江的话说得很清楚,叫做“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宋江这种“身在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两面派行径,为孟轲所鼓吹的那个“人之正路”的“义”,做了忠实的注解。
《水浒》作者借宋江来鼓吹“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在《水浒》中,宋江一出场,就被渲染成“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济弱扶倾心慷慨”的“及时雨”;宋江也自诩对弟兄们“情分最重”,“自从上梁山以来,大小兄弟不曾坏了一个”。仿佛他真是农民义军中“呼群保义”的好汉。实际上,他搞的完全是以假乱真的骗人勾当。从作品的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其所谓“仗义疏财”无非是笼络人心的小恩小惠,处处只突出一个“钱”字——“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其所谓“专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不过是为了利用江湖上好汉。李逵、武松等,不就是因为受了他这种“义气相投”的蒙蔽,而大上其当吗?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这就是说,利用“江湖义气”,啸聚梁山,只不过是宋江在特殊处境里效忠封建主子的一种策略。权居水泊,积聚资本,专等招安,瞻依廊庙,把梁山义军引向投降失败之路,才是他“呼群保义”的目的。他保的是“忠心不负朝廷”的“义”。他正是利用这个“义”来“禁治”梁山义军对朝廷的反抗——“弟兄们但有异心,我当死于九泉,忠心不改。”而且,只要有谁一旦干扰和破坏了他对封建主子的“效忠”,他就不仅会表演“陈桥驿滴泪斩小卒”的丑剧,还要使出亲手药死李逵以扑灭梁山反叛火种的毒辣手段。
宋江根本不是什么农民起义的革命领袖,而是混进起义队伍的农民革命的叛徒。但是,宋江作为一个投降派的典型,作为一个在古代农民起义中搞投降主义、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认识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如何批判修正主义的问题。而修正主义就是投降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从不轻视反面教员的作用。认真分析解剖《水浒》这部反面教材和宋江这个反面教员,不仅有益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古典文学研究阵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我们对、这些投降派的辩别能力,对反修防修,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我对《水浒》这部反面教材和宋江这个反面教员,长时间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一九六○年以前,曾写过一些评论《水浒》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未能识别《水浒》所宣扬的投降主义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宋江和高俅之争是地主阶级内部的两派之争,因而,这些文章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与的指示精神相违背的。形成错误的原因很多,主要的,还是自己世界观上的原因,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也没有区分清楚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原则界限,以致未能抓住《水浒》的主要思想倾向。最近,关于《水浒》问题的光辉指示,对我是个极大的教育。我一定认真地学习和领会指示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深入世界观的改造,为在文化遗产阵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旗帜,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而努力战斗。
注:据上海最近新发现的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刊刻的《水浒》一书的残页,索性连“水浒”二字也抹掉了,径直题名为《京本忠义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