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水浒评论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谈《水浒》的结局(2/2)

    武松后来也是反招安的,他不愿朝京,与鲁智深一样,也是一种反抗。但作者却一笔带过,将他的反抗抹煞了。

    李俊,在征辽后曾与吴用等人计划过劫掠东京,重上梁山泊。这样一个人,在征方腊后,托病以脱离宋江。然而,作者却把他写成只是为了不负前约,明哲保身,而终于到国外去了。

    对于反对宋江投降主义路线的人和事,《水浒》作者不去表现它,把它阉割掉,这难道就是所谓“现实主义的胜利”吗?如果真的是“以事实批判了投降路线”,这些事实,作者为什么不去写,或者只写了一点点又加以歪曲呢?

    《水浒》作者不仅歪曲现实,为投降主义辩护;而且编造事实,极力宣扬投降主义者得到的“美好”结局: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生时作官封侯,死后为神为佛,把这些琳琅满目地向读者展览出来。

    在小说中,徽宗皇帝对梁山泊的头领们是多么“仁慈体恤”,他对宋江等只剩少数人生还“心中嗟念”,“不胜伤悼”。他许诺“殁于王事者,朕命各坟加封,不没其功”。并说话算数,立即实践诺言,“将这已殁于王事者,正将偏将各授名爵:正将封为忠武郎,偏将封为义节郎。如有子孙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袭官爵;如无子孙者,敕赐立庙”。不愿封侯赐爵的鲁智深、武松,也加赠了“雅号”,就连已故的女将也加封为“夫人”、“郡君”。生还者封官授职,赏赐了金银锦缎。真是“皇恩浩荡”。你看,皇帝大张筵宴,犒赏功臣,何等荣耀;你看,宋江受赐金银一千两,另有十万贯“赐钱”“作为还乡之资”,准假省亲,锦衣还乡,何等风光。一句话;朝廷不负人,投降就是好。作者把封建统治阶级和宋江投降主义路线吹得天花乱坠。

    小说又以方腊的结局与宋江的结局作对比。“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投降的奴才升官受赏,坚持革命的英雄当刑受剐。这部作品为了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投降派,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这种歪曲农民革命的反面教材,还说得上是现实主义的吗?

    也许有人会说:不管怎样说,宋江不是最后被药死了吗?这个悲剧结局不是对投降主义的批判吗?这种辩解是可笑的。因为,他们掩盖了作者写宋江之死的真正居心。《水浒》作者是要通过宋江之死来树立一个“全忠仗义”的最高典范:“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虽死而无怨。这才是封建统治者最理想的奴才。作者塑造宋江“一生忠义”的形象,刻画和赞美他的奴才性格,正是通过写他的死,才得到最后完成的。作者树立这样一个典型,是要农民起义军都来学他,当一个“有始有终”,“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好奴才。这样,封建统治者就可高枕无忧了。

    宋江虽然受了奸臣的暗算,但作者告诉我们,奸臣之上还有皇帝,还有皇天,他们是“至圣至明”的。因此,投降派即使生前不能遂心永享富贵,死后一可封爵,二可升天。宋江死后,不就是被皇天封为梁山泊都土地吗?皇帝不也终于不受蒙蔽,而替他建立庙宇,敕封他为什么“忠烈义济灵应侯”吗?“生封侯而死庙食”,是地主阶级分子的人生最高理想。宋江得到了,甚至超过了,多么值得令人羡慕。《水浒》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活着也好,死了也好,还是当投降派好,当奴才好。

    宋江作为投降派的最高典范,不仅自己死而无怨,而且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绞杀革命派。他利用“手足之情”,“兄弟之义”,把李逵骗到楚州,同饮鸩酒,以免他重去“哨聚山林”。对宋江个人,是免得坏了他“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对朝廷来说,是尽走狗的最后义务。宋江的嘴脸是何等丑恶,真是地地道道的奴才。小说的作者,正是通过宋江毒杀李逵的情节来表现宋江忠义的彻底性的。

    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浒》的结局处理,是歪曲农民革命的,是歌颂投降主义的。把它吹捧为“现实主义的胜利”,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