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次聊到了很多有关三国时期的各色各样的话题,象人物呀,军事呀,外交呀,民族呀,科技呀,等等。说起来,这些都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本身,也是个值得一聊的话题。
比如“七步成诗”这样的小故事,就挺有意思。它说的是曹操死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闹了矛盾,曹丕年长,继了位,称了帝,对曹操钟爱的弟弟曹植不放心,借个题目想除掉他,让他在金殿之上,走七步的时间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要治罪。曹植果然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讽喻他哥哥的这种做法,曹丕这次就没好意思下手。这个故事倒不是虚构出来的,《世说新语》里也有类似记载,不过诗的文字略有不同。流传下来,人们都知道曹子建是大才子了,其实他那个哥哥也是才子,和他们的父亲曹操一起,被称作“三曹”,和后来宋朝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先后辉映,都是文坛佳话。南朝时代有个大诗人叫谢灵运,性情非常高傲,独独佩服曹植。他说:天下的文才一共一石,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以后人们就用“才高八斗”来形容文才出众的人了,当然,也有拿来滥用以自吹或乱捧的。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的大多是金戈铁马的征战讨伐和勾心斗角的谋略计策,但其中也有不少写到文学艺术活动的,象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好为《梁父吟》”,赤壁大战前曹操的“横槊赋诗”,以及蔡邕赞赏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碑文等。这在表现人物性格、情怀方面,都是很有用的点缀。细心一些的读者不难发现,《三国演义》里这类描写还有不少。
说起来三国时代虽然不长,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它是以“建安文学”著称于文学史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正是曹操执掌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可知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在曹魏方面,就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他们身边的文士,如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旸等。这些人各著文赋数十篇,声名最高,被称为“建安七子”。文学史不能“尊刘贬曹”。事实上三曹父子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带有转折的意义,直到今天还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响。比如青年人中喜欢抒情诗,抒情散文,抒情歌曲的人很多,遇到奇特的景象,体验到新鲜的情绪,也都想“啊什么什么”的来一下子,是吧?中国古典诗歌里有这个传统,当年李白见到蜀道之险,不也“噫吁唏,危乎高哉”吗?须知唐代毕竟比三国晚了几百年,而且李白素来推崇“建安风骨”。“风骨”二字文学史家的解释尽管还不完全一致,但大体说来,是指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
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了。前人爱用“慷慨悲凉”四字来形容这种风格,读起来也确实有味道。鲁迅曾说:“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就是说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就是魏晋文学的时代。
记得有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前面的小序里就点明这首诗写作在“汉末建安中”,也是在叙事中充满抒情意味的,还是我国四大叙事诗中的第一首。那是一首乐府民歌形式的长诗了。说起来,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三国时期确立的。一般认为,曹操的四言诗是“压卷之作”,也就是说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他儿子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这说明三国时代文学艺术有着承上启下的特点。再比如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性文体,出现过司马相如、扬雄等辞赋大家,但三国曹植的《洛神赋》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也是辞赋的代表作品,而曹操又提倡简约的文风,言简意赅,朴素实用,扭转了两汉文学风气,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国时代艺术上也有多方面的成就,如书法,三国很多著名人物是书法高手,曹操的书法入于《书品》,不用说了,甚至还有张飞都有传世的书法作品。我祖籍是四川渠县,那里的八濛山曾有一幅“八濛摩崖”,上有“汉将军飞,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十七个字,隶书两行。传说就是张飞在这里杀败曹魏大将张郃后乘着酒兴用丈八蛇矛在石壁上刻下的,书法史上称作“恒侯戈书”或“张飞立马铭”。其实,早在南北朝时代梁朝的陶宏景《刀剑录》中就记载:“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据说这也是张飞自书,称为“刀铭”。可见张飞不仅是员猛将,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