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幸好没有成为有实权的皇帝,不然肯定是昏君。早在曹操刚除掉吕布的时候汉献帝就有了杀曹操的意思,这点倒充分证明了他是刘氏的嫡派子孙,没有串种。那时候曹操还没有任何不臣之心的实际举动,见了他照常磕头,曹操的罪过可能就是功劳和兵权。应该说曹操在颁布《述本志令》的时候还是想和汉献帝讲和的,当然经历了董承的衣带诏事件已经不要指望曹操这样有个性的人再如讨董卓时那样替他卖命,不过是打算遵守臣道,有个独立的诸侯国,让皇帝不容易下手而已。但是汉献帝后来的作为让曹操越来越寒心,为了找平衡,在建安十七年开始剑履上殿,对皇帝是不磕头的了。董昭等人于是建议曹操当魏公,荀彧坚决不同意,觉得曹操“本兴义兵而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想让曹操继续忠臣到底。其他的谋士不象荀彧那样老实,他们知道,曹操如果不把汉献帝搞定,就肯定是被汉献帝搞定,而后者如果发生,曹操一家固然成了忠臣烈士,他们作为曹操余孽也不要想跑,所以还是竭力撺掇曹操朝称帝的路上走比较现实。和皇帝已经分了彼此的曹操对功高不赏格外计较,对荀彧的说法自然是愤愤不平,于是就借讨伐孙权为名带上荀彧一起到了寿春,要帮荀彧洗脑。荀彧最后以忧死,大概是觉得自己不是对不起汉献帝就是对不起曹操,或者双方都对不起。
曹操建安十八年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为魏王,建安二十二年设天子旌旗,地位是逐步接近皇帝,但是仗却是越打越少,越打越没劲,越打越没有进取心。尤其是建安二十二年之后,曹操在军事上几乎没有了任何攻势。很可能因为曹操是矛盾的,再胜利了,平灭了东吴和刘备之后怎么办?按照曹操的功劳已经没有什么可奖赏的了,除非把汉献帝赶下去他来当皇帝,到时候也没有对部下说还有刘备孙权没有灭,还不能当皇帝的借口了。可是偏偏,曹操的内心中还是想当青史留名的忠臣义士的,与汉献帝较劲是曹操骨子里桀骜不逊的天性,但在曹操的人性来说他一直想当一个儒家意义上的好人。
功高多自危,功劳最后成了一直追求建功立业的曹操的鸡肋,因为功高到一定程度之后曹操遇到了他解不开的结,退隐江湖任人宰割不符合他倔强的天性;取而代之不符合他要摆脱赘阉遗丑身份做个堂堂正正名臣的理想,矛盾的曹操只有选择逃避。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