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人物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七回 功高多自危
    建安十五年间的曹操比较轻闲,毕竟这时候没有人敢于轻易来摸他这头老虎的屁股。孙权敢于琢磨的是汉室宗亲荆州看门狗刘备和益州无用人刘璋,刘备此刻琢磨的是比他更正宗的刘璋和大舅子孙权,虽然他们公然宣称的敌人是汉贼曹操。曹操也知道自己的别称已经是汉贼,然而自以为是周公,正好此间有空,就做了一大篇叫《述志令》的文章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文章里“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一句很真实,也很有气魄,关键在于曹操的理直气壮。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不幸,是在曹操最强壮的时候有称帝的行为或者企图让曹大义士给灭了,等曹操一死,刘备和孙权相继称帝。大耳朵还在荆州的时候两个儿子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按照古人的说法叫“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足够灭三族的。不过曹操的事情坏也就坏在他标榜的功劳太大和位极人臣上。在皇帝时代,功劳高了是不免要承担震主的罪过,位极人臣了就有了造反的嫌疑。

    后世的戏文《大保国》里就有两句词:“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将,哪一个忠良又有下场”。曹操生得早,《大保国》的京戏是没有耳福听的,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和李陵的《答苏武书》想必都曾看过。看完《史记》想必知道比他功劳还大、本事还强的韩信是怎么死的,彭越又是怎么亡的。如果说韩、彭两个人还有什么罪证的话,周勃和周亚夫的罪名就是莫须有的了。尤其是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功劳不可谓不大,汉景帝就对他不放心,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不给他餐具,周亚夫自己拿了,就坚定了汉景帝认为他“非少主臣”而至于必除之而后快的决心。罗织的罪名自然是谋反,谋反的罪证就是周亚夫买的殉葬品有甲楯等武器道具,皇帝的走狗说得明白:“纵不欲反地上,欲反地下耳!”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最终是死于狱中。李陵在《答苏武书》中总结得好;“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没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归根结底,小人固然混蛋,皇帝更是该杀。曹操好就好在不是什么迂腐的清流,不会束手就缚,故此曹操在文中慨叹被杀的蒙恬和被逐的乐毅,“怆然流涕”,很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并且下定决心不能够重蹈覆辙。

    所以曹操声明不能够“慕虚名而受实祸”,枪杆子、刀把子坚决不能够放手,在宣扬为国家的同时曹操却也不讳言是为子孙计。

    不过曹操也是矛盾的,毕竟当忠臣是曹操的志向,故此有了对妻妾:“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话,做人做到这份上,多少也有些可怜。随后说到的让封,其实是对汉献帝的暗示,因为在之前曹操提到了后悔当初辞去给三个儿子封侯的事情,意思是让汉献帝把他让封的阳夏、柘、苦三个县共两万户的封地转封给他的儿子。这里面曹操很可能有王翦出征前向秦始皇讨封地自污以消除汉献帝疑虑的意思,同时也是对汉献帝的试探。谁想汉献帝不是很识相,在别人的提示下封是封了,可是把户口数给克扣了五千,弄得曹操很不舒服。于是在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把曹丕提拔成了副丞相兼职五官中郎将,算是找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