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毋丘俭先输了一子。南顿之地被司马师抢先占领,毋丘俭面对着易守难攻击的城池和严密布置的敌军根本难于下嘴。在一筹莫展之际,东吴又派孙峻渡江袭击寿春,这时候毋丘俭才如梦方醒。又武装游行般地把兵马撤退回项城。这样对自己的兵力不但是一种耗损,更重要的是严重挫伤了锐气!而且自己撤兵对方必定来掩杀,在势气的此消彼长中,毋丘俭已经败了……
果然,司马师转守为攻兵分三路攻打项城,乐嘉,寿春。而毋丘俭方寸尽失,手里有足足六万之众,竟然没有作出什么好的决策。还是文钦主动请缨,与儿子文鸯要了五千兵去守乐嘉城.按照当时的兵力对比,文钦所带的兵力五千,乐嘉城里的兵力不会超过一千.加在一起不到六千是绝对可能的.司马师和邓艾的兵力估计至少两万,文钦是略占下风的.但是放在当时攻守的地理形式来看,文钦又是有着优势.同样是攻守,郝昭在陈仓这个不起眼的小城用三千兵让十万蜀军占不到半点便宜.所以对于文钦来说,守住乐嘉城应该不是很难的这个时候文鸯提出了一个冒险的建议---和父亲平分带来的五千兵马,各从城南城北出发,于两肋攻击司马师,其实这个做法很精明.一来是当时司马师安营未稳;二来,邓艾援军一到,攻守双方的形式又会有新的变化,夜长梦多是常有的事;三来以文钦所带来的兵力是有条件完成这种战术的.于是三更,两人各行其路分头夹攻司马师的大营.文鸯是属于打仗不惜命的一类将官,鞭枪合力,大开杀戒.用两千五百兵在万余敌军中来往冲突不是件很惬意的事.而且,较之甘宁百骑劫魏营,文鸯的这次行动有很大的不同:1.甘宁所率领的是骑兵,机动力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便于偷袭和撤退,而文鸯的所部不能与之相比;2.甘宁劫寨的目的是要挫对手的锐气,文鸯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杀得司马师破胆,能抓住他当然更求之不得.不然他不会在魏军营中"左突右冲,所到之处人不敢当",造成这种大挫敌人锐气的时候,还一人"数番冲到中军"很明显他的目的就是司马师了!
在体力上文鸯显得过于惊人,从三更杀到天明,至少马不停蹄4,5个小时.但就这点而言,能与之比肩的只有长坂的赵云,夜战张飞和锦马超了.而且,何况当时文钦迷路,魏军毫无首尾难顾的牵制,用近乎5:1的比例围剿文鸯部队.当然,有魏军猝不及防的因素在内,但就文鸯的胆气而言是相当了得了!而且,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援军邓艾于天明已经赶到了乐嘉城边,与司马师的军队前后夹攻正在阵中拼死搏杀的文鸯..而文鸯在天黑杀到天明。体力大大耗损的情况下竟然和邓艾单挑了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当时的情况是邓艾完全以"生力军"的面目出现在文鸯面前,魏军的天时地理人为因素大大胜过文鸯.而文鸯是孤军奋战,整夜厮杀,而且"部下兵乃各自逃散",敌众我寡.文鸯只剩下独骑且战且退,后面数百员将官狂追……
正在这时,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将至乐嘉桥边,看看赶上。鸯忽然勒回马大喝一声,直冲入魏将阵中来;钢鞭起处,纷纷落马,各各倒退。”很简单,有很多将领都是在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被活活打死的,因为事情的发生超出了自己所预见的范围。因为他们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文鸯一个人会跟他们几百个人来这一手。“于是魏将百员,复来追赶。鸯勃然大怒曰:“鼠辈何不惜命也!”提鞭拨马,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复回马缓辔而行。魏将连追四五番,皆被文鸯一人杀退。”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文鸯如法炮制了四五次,结果都如出一辙。其实,只要能称为“将”这个概念的人,武艺不会差得太远,不管他有名无名。以当时的形式,文鸯能杀得魏将各个瞠目结舌,除了行动出乎敌人意料和自身的武艺,更重要的就是气魄和胆量了。真的可以大胆推测。邓艾是天明才赶到乐嘉城边的,而在这之前父亲文钦已经迷路的情况下,文鸯已经数次险些冲破中军了。如果文钦如约赶到,南北相互夹攻,魏军自然面临着措手不及的尴尬,文鸯的胜算就极高!而且以邓艾的行军到达时间是根本来不及支援司马师部队的。可惜了这个天赐的机会。
不过司马师是会永远记得文鸯的,那个年仅十八岁,敢带两千五百人闯营,把自己急得眼珠子都掉出来的年轻人……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