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乃问帐下曰:“曹操远来,谁敢当先破敌,以挫其锐气?”凌统出曰:“某愿往。”权曰:“带多少军去?”统曰:“三千人足矣。”甘宁曰:“只须百骑,便可破敌,何必三千!”
这段文字显示了两个人的作战理念有着微妙的差异,甘宁显然比凌统高了一筹!首先,偷袭是一种趁人不备的用兵,有游击的性质,对于偷袭方的机动力和速度要求是很高的,凌统的三千人无法和甘宁的一百骑兵去拼速度;凌统也许过于注重兵多给对手造成的杀伤力,但对于偷袭这种战术来说,速度恰倒好处的应用及偷袭行为给对手造成的心理恐惧才是根本;其次,在三国这样的冷兵器时代,借助马力左右冲突,更改适合大范围的攻击,由于对手人多,营广,骑兵可以发挥马上长兵器"寸长寸强"的优势.从这点来看,甘宁在实战运用和兵种配备上的诸多方面确实高与凌统,不愧为东吴首席大将.
随着凌统站张辽未分胜负,甘宁又把百骑劫营的思想提交给了孙权,孙权见凌统不胜,也答应了甘宁的建议.<演义>中----
孙权壮之,乃调拨帐下一百精锐马兵付宁;又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赏赐军士。甘宁回到营中,教一百人皆列坐,先将银碗斟酒,自吃两碗,乃语百人曰:“今夜奉命劫寨,请诸公各满饮一觞,努力向前。”众人闻言,面面相觑。甘宁见众人有难色,乃拔剑在手,怒叱曰:“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众人见甘宁作色,皆起拜曰:“愿效死力。”
不难看出,此时的兵权在孙权的手里,而且着一百骑兵很可能就是孙权的近卫队性质的骑兵.所以,甘宁此时相当会做事,见众人对完成任务的信心有些犹豫,便拔剑在手怒叱曰:“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这话分量不轻,一是摆明了立场,二来就是对那些孙权身边的近卫队说"管你是谁?现在听我的!"这样,一百骑兵的士气就相当有效地凝聚了起来....
当夜二更,这一百骑兵杀进了曹营,在速度的掩护下,兵刃的杀伤力是有相当程度增大的!而且二更时分,曹兵在光线的限制加上骑兵的速度,很难分清甘宁所部兵力的多寡.这种情况曹兵自乱阵脚是很正常的!而且由于甘宁兵少,所以自己人和自己人相遇的几率就少,而且自己人都取白鹅翎插于盔上为号,是相对容易分判出来的.而曹军却在慌乱中没有时间去发现敌军的这些共性!所以在天色和速度的掩护下,甘宁可以尽情杀敌.而曹军却要面临敌我难分的尴尬......<演义>中"那甘宁百骑,在营内纵横驰骤,逢着便杀"非常巧妙地道出了甘宁的作战方式---百骑由一处而进,以此为中心相四方扩散,或两人一队,或四人一队,扇面型冲入敌营!这样的方式进攻,由于对方兵力太多,骑兵们是可以毫无顾忌地做到"来一个砍一个"的.而且这种扇面大开的进攻很容易使曹兵营中造成遍地开花的局面!使曹军始终找不到吴兵的主力.而吴兵呢,只需要催马抡刀.玩命地砍杀眼前的人就可以了;这里也可以看出,甘宁之所以用骑兵,正是考虑到了魏兵众多,加之仓促应敌,大都来不及上马,以步战为主.这样用骑兵作为进攻手段是很容易分辨敌我的!而且,最后甘宁会以杀到一定时间回到原处集合作为这次行动的收尾,比如以破晓为定,这样就避免了骑兵失散的可能.这种行动并不容易,既要有主将对于战争脉搏的把握,又需要手下军事对于军事纪律和行动方针的贯彻,所以甘宁成功了,他们都成功了......
当甘宁的百骑毫发不损地回到了孙权的面前,孙权也许真的懂了战争的微妙,懂了什么叫做将才.同时也懂了,有这样出色的良将,之于战争,他真的没有必要去懂的太多......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