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八回 夺新野故友双绝交 袭荆州君臣共议策(2/2)
    徐晃见他一说就跳,好言根本说不转他的心。暗想,事到如今,各以国事为重,顾不了朋友的面子了,谁功谁过只有让后人来评判了。遂无可奈何道:“君侯不听徐晃良言谏劝,只恐悔之莫及,某亦爱莫能助也!”说到这儿,徐晃忽然回顾旗门,厉声大叫道:“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

    关羽哪曾料着,惊问道:“公明何出此言?”

    徐晃道:“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十多年的朋友至此断绝,情义已不复存在。说毕,掉马而回。随即一声炮响,一马已飞入阵中,大吼道:“关羽休要不识好歹,本将来也!”

    关羽好恨,徐晃竟然不顾十多年的情谊,对他这样恩断义绝,不由得怒火中烧,向来将大喝道:“来人何许人?”

    “某非旁人,乃是定国将军、无敌上将、行军大都督徐晃之子徐良是也。”

    “无名之辈,速回旗门,命徐晃出马!”

    徐良想,你关云长的派头也太大了,打仗哪有像你这样挑长拣短的。你不与我打,我定要同你较量一下。便将战马一拎,径直扫了上去,起手中金板大刀就朝关羽迎面劈去:“姓关的,看刀!”

    徐良这下可捅了乱子,人家关羽正在气头上,叫他回去,他却偏要往老虎头上拍苍蝇。战场上是没什么好客气的,扬威立名都是用鲜血和性命换来的,没有大本领怎么捡得到便宜。关羽见他大刀劈来,便提起青龙刀钻子朝他的刀头上枭了上去,“且慢!”

    关羽何等神力,只轻轻地一拨,便将徐良的大刀枭了开去,本当一肚子的火无处发泄,这就把徐晃的儿子当成了出气筒,横转青龙刀就向徐良拦腰扫去,“去吧!”刀光闪处,徐良已尸分两段,连人带马滚落在地,连哼一声的时间也没有,徐良就此成了刀下之鬼。

    关云长一世只杀十九个人,刀上十七个,剑上两个。这十九个是:扫黄巾刀劈程远志,战北海劈管亥,战虎牢温酒斩华雄,伐徐州枭车胄之首,小沛城下杀王忠、刘岱,过五关刀劈五将,剑刺卞熙,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古城劈蔡阳,战长沙劈杨林,攻拔襄阳刀劈夏侯存,斩徐良是刀下最后一个。别的大将一世杀多少人恐怕在数以百计以上,根本无法记清了,只有关云长,一来从不多杀一个无辜兵卒,二来从不斩杀下马之将。因此他杀多少人记得清清楚楚,无一遗漏,连姓名和次序也不会搞错。这些死在关羽手下的大将,即使没有名声也会变成名流千古了,后人只要一提到关羽,也会联想到这些人来。在关羽刀下丧身的大将,除了文丑是用枪的,其余都是用刀之将,这些人中欲在刀上称王扬名的也不乏其人。因此,关云长称得上是刀中之魁,盖世无双的了。

    徐晃见儿子送命,怒不可遏,从此朋友变仇敌。举起大斧飞马冲了过去。“关某好无情义,徐晃来也!”一柄瑞金巨斧直向关羽头顶盖下。

    关羽深知徐晃的功底,不敢懈怠,急起青龙大刀招架。两个都是红脸,一个怀着报效天子、复兴汉室的赤胆忠心,显神威,一个显出天下无敌的英雄气概,更要为了死得不明不白的儿子出一口冤气,露峥嵘,在沙场中央打成了一对,斧去刀来,刀劈斧砍,各不相让。两边旗门鼓声擂急,呼声渐高,“徐大都督厉害啊……”

    “关君侯厉害啊……”

    两个绝世名将足足战了一百余合,真个是昏天黑地,鬼惊神怕,打得不可开交。徐晃终因力不胜任,武艺没有关羽好,便圈马抱斧而走。旗门的张虎曾被关羽放过一次,又在燕城受过周仓的惊吓,深知黄脸关索的手段,因而见徐晃一退,料着抵挡不住,毫无战心,掉头就向新野城中逃去。众军见他一走,全都似潮水一般退了下去。

    关羽用手向前一招,举着青龙刀随后纵马追赶。旗门下周仓、关平、关索、廖化等将,带领汉军冲了上去,跟在关羽之后,发一声喊,“杀——”向新野冲去。周仓两腿生风,早已赶在关羽的马前跟定徐晃进了新野,挥动双锤把魏军打得招架不住。关羽率领众将从南门进去,把徐晃和张虎赶出了北门,逼迫他弃了新野逃往宛洛道。关羽攻克新野城,便传令住马不追,守住四城关,又把被张虎遣散出去的满城百姓招收回城,告示安民,一面打扫战场,将徐良的尸体埋葬。至来日,关羽安顿城关,带领众将和人马又回到樊城外襄江老地方驻扎。

    却说徐晃从新野败逃,所领将士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降的降,溃不成军,五万精兵所剩已不过半,逃到宛洛道,方始安下心来,便与张虎来到大营前,令守营军士报向大帐。

    徐晃素称无敌上将,所领军士一向行伍严肃,不料今日逃回竟是如此狼狈不堪,而且军士七零八落,大出意料。因而守营军士不敢怠慢,知道徐晃一败涂地遇到了强敌,急上大帐来见魏王:“禀千岁,徐晃大败而归,营前候见。”

    徐晃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因为他武艺高强,战无不胜,视作自己手中的一块王牌,总以为此番徐晃出兵,可以遏止关羽北上的气焰,谁知也遭到了与别的大将一样的后果,这使曹操愈加心神不安。吩咐立即传见。

    徐晃得令,与张虎一起上帐,“千岁在上,徐晃拜见!”“罪将张虎叩见千岁!”

    “罢了!”曹操见徐晃只带了张虎回来,已觉情况不妙,问道:“公明,此番令尔樊城抵敌,如何兵败至此?”

    徐晃答道:“大军到新野郊外,屯兵鹊尾山下,命张虎、乐琳分兵驻守新野、燕城,欲思与樊城取得联系,三处互相接应,成为犄角之势,挡住关云长的北上之路。不料被关平弟兄等人擒张虎,斩乐琳,反失新野、燕城二地。某又思下调虎离山之计,赚回二城。却又被关羽马前副将周仓智取燕城,关某统领大军亲临新野,刀劈徐良。某与关羽奋战一百余合,终因力不胜任,走马失守新野。某失地丧师实是有罪,请大王裁处!”说完,已是满面羞渐,恨不能找个地洞钻下去。

    曹操听了这一番经过,大惊失色,一则为乐进和徐晃失子感到悲痛,二来惧怕关云长居然不减当年之勇,连连得胜。想到此番大败也是在所难免,因为关云长正是锐气旺盛的时候,不论谁去也准挡其锋。故而恕免了徐晃和张虎的罪过。两人谢过魏王,归班站立。

    心情静下来以后,曹操自忖道:其实这次败仗是可以避免的,都是司马懿献的计策,如今连东吴的人影都不见,反而弄得自己进退不得。若是不再发兵,关羽以为我怯弱无能,要是再命人抵档,恐也无济于事。预料关羽打了这几次胜仗,不日就要向这里赶来,这叫我如何抵挡呢?遂唤道:“仲达。”

    司马懿从旁踏出,到曹操之前一拱到底,“千岁在上,某有礼。”

    曹操不无责备道:“孤久欲迁都,以避云长北伐之锋,皆是汝劝孤发兵抵敌。如今又损兵数万,折将数员。事已至此,妆看如何为好?”

    司马懿多次观察到曹操近年来的用兵已远远不及过去,毕竟年已六十四岁,精神面貌早不如往昔。司马鹉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要想到曹操归了天再出人头地,一步登天。所以他所献的计谋都有双重用意,一方面要对曹操有利,一方面要对自己更有利。总的一句话,不能使大魏的疆土受到削弱,为的是给自己今后的篡位打下基础。他想,曹操一天不如一天,就等于我的出头日子近了,保住他的天下,就是为我积蓄实力。如今要利用东吴的兵力来消灭关羽的精锐。因此答道:“大王何必自扰。前番结好孙权在先,今日又大败至此,江东仍无消息。大王正可借此修书一封,遗人送至秣陵,陈说利害,令其发兵。倘若东吴发兵,关羽定是腹背受敌,某料其必收兵回守荆州。其时大王从宛洛道进兵,一仗可定矣。千岁意下如何?”

    曹操对司马懿看了又看:你的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一旦做起来又稳吃败仗,这是什么原因呢?可你的话的确不错呀,但孙权为何至今不发一兵一卒呢?曹操感到,数番出兵都遭到挫败,关键在于没有与东吴同时起兵。要是有孙权牵制关羽,他就首尾不及相顾了。曹操遂令司马懿退下,立即修下一封书信,再一次发住东吴,说明发兵的利弊关系,劝他不要错过机会。为了能够取得孙权的早日发兵,许下了一个大愿,就是一且取了荆襄,就让江东一统长江南北。写毕,遂呼道:“伯宁听令。”

    满宠从旁走出,“下官在。”

    “汝从水道而进,径往秣陵求见仲谋,务使江东早日发兵,以攻关某之后。不得有误!”

    “下官遵命。”满宠取了书信,自往江东而去。

    曹操复命文人陈群赶往樊城告知曹仁,教他安心镇守,牵制关羽,一旦有变,大军从宛洛道赶来接应。一切就绪,静侯江东的消息。

    且说江东的孙权盘踞在秣陵城中也在密切注视两家征战的情况。秣陵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这座城是周朝年间造的,造这座城时,连下数十天大雨,坡砖不及运到,就以石代砖,砌筑而成。因此又称为石头城。明朝洪武时,因历年遭兵灾,城墙多有损坏之处,为此朱元璋再修南京城。而孙权从镇江迁到南京时,也曾整修过城墙,因而称之为初修南京城。却说这几日南京城内到处可见白布白幡,街巷之中都扎着白的牌楼,家家户户也挂着白布,吴侯府前扎的是素牌坊。一片素色。到底出了什么事呢?原来江东的吴国太在数日前寿终正丧。吴国太一死,举国上下都要为她披麻戴孝,丧事要延续一个多月。昊国太是八月中旬过世的,如今已是九月中旬,丧事已到尾声。前番死了个鲁肃,今日又去了个吴国太,东吴能够说话作主的人物,而且都是主张联刘抗曹的人物相继去世,这不能不说是对关云长的最大损失,失却了对江东的依傍,也就失去了保障。因而他们一死,孙权久欲夺回荆州的心思即刻就会变为行动。这一日,孙权料理完日常军政事务,闲坐大堂,他早已得知关羽北伐势如破竹,屡传捷报,虽然觑视荆襄长久,倒也不敢贸然出兵,以防引火烧身。今日聚集文武,便欲商议过江的计谋,问两旁道:“众位,关羽拔襄阳,攻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众位以为如何?”

    这一声问包涵着两层意思:一是要乘关羽远离荆州,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二是出兵相助关羽,一起伐魏。然而对于孙权来说,后一层意思是根本不存在的,为的是手下这些文武中也有这种想法的。问声落地,文班中走出一人,不是别人,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瑾见主公。”

    孙权不用问,就可以知道他要说些什么。但他一向忠心自己,因而十分敬重他,便故意问道:“子瑜有何高论?”

    诸葛瑾道:“主公,昔日江东与刘备联合,赤壁破操百万大军,令操不敢正视江东。先都督子敬在世,常劝主公联刘拒曹,八年之内江东安然无事。国太生前亦时时叮嘱主公与刘备联盟。如今君侯举兵北伐,其势犹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依下官之见,主公可即刻出兵徐州,攻魏军之后,使操进退不得,首尾难顾。灭操之后,可与刘备共坐天下。主公以为如何?”

    要是听了诸葛瑾的话,汉业就可能复兴。但孙权无论如何听不进去。他想,荆州本是我江东之地,赤壁之后被刘备钻了个空子,强占了去。为了荆州,周瑜被孔明气死,胞妹嫁去复回,我恨不得一步跨过江去夺它回来。如今鲁肃已死,国太也亡,再不夺闻荆州也显得我太没志气了。问题在于关羽长驱直入,所向披靡,要是他在用兵上稍有不当,我便立即出兵,夺回荆州。你诸葛瑾向来是主和派,看来不能采纳的,还是让众将来否定你。便对诸葛瑾道:“子瑜言之甚善。然孤有三计,尚在狐疑之中。”

    诸葛瑾不知他有什么计策,便问:“主公妙计何不早说?请问第一计。”

    “第一计,孤从诸葛子谕之言,出兵徐州,相助关羽,共灭曹操。”

    “第二计呢?”

    “第二计,相助曹操,兵取荆州,一统长江南北,以慰先大都督周公瑾在生之愿!”

    诸葛瑾忙摇手道:“主公,万万使不得。这第三计……”

    “第三条计是按兵不动,坐观两家之战,见机行事,从中渔利。”

    诸葛瑾焦急地问道:“主公以为何计为上?”

    “孤意未决。子瑜退下。”

    诸葛瑾是个忠厚老实的人,被孙权最后一句话搪塞了过去。要是略动一下脑筋,就可以猜测出孙权的用意。遂垂首退了下去,心里还在想,既然还没决定,那就过几天再劝他出兵相助关羽。

    主和派以诸葛瑾为主,而主战派自然是吕蒙为首了。如今吕蒙不在,一般将士都不敢贸然请战。故而堂上一时竟无人出班。孙权只得传令退堂。其实堂上早有一人洞察了孙权的心机,此人今年三十岁。到三十三岁书生拜帅,火烧刘备的连营。此人姓陆,名逊,字伯言。他知道国太一死,孙权就会进取荆州,但在大堂上又不住公开自己的想法。所以一退堂,陆逊就跟进内堂。“吴侯,下官有礼。”

    孙权对陆逊早就有好感,远在十一年前火烧赤壁时就显示出了他惊人的智慧,共打曹操的合淝时又体现了他超人的计谋,称得上是江东的后起之秀。此时回首一看是他,料知定有要事,便道:“伯言到此,必有教益。”

    “吴侯,曹操据中原之广,刘备据两川之艰,吴侯据长江之险。然江东不取荆襄,犹似珠不联璧,玉不尽洁。昔鲁子敬于陆口请云长到此,数索荆州,此愿未遂。下官久知吴侯欲取荆州,苦无良机,如今机会正好。若荆襄归我江东,才能与魏、蜀平分疆土,鼎足天下。”

    孙权看着陆逊笑了,心里想,你真聪明,日后必成大器。三言两语已将我心里话全说了出来,真是个明白人。便招呼他坐下,“伯言揣知孤意,堪称奇才。然出兵荆州,举足轻重,伯言可有良谋?”

    陆逊正待要说,外面报说:吕大都督从陆口赶来求见吴侯,有要事相告。孙权闻之大喜,急令相请。

    吕蒙今年四十五岁,自鲁肃一死,他就以副为正,总督江东军马。生一个紫棠色的脸,两条板刷眉毛,一对(人匡)儴大眼,大鼻阔口,两耳招风,满脸的胡须。进得内堂,见吴侯与陆逊对坐,心里已十知其了。遂上前叩见道:“主公在上,蒙拜见!”

    “子明少礼。请坐!”

    吕蒙与陆逊并行一礼,各自归坐。吕蒙正要开口,陆逊已问道:“大都督到此,莫非为荆州之事么?”

    吕蒙为这年轻书生感到惊叹,想不到他竟能看透自己深藏多年的心思。不过略一转念,便微笑道:“先生在此,莫非亦为荆州之事与主公商议?”

    陆逊毫不否定地着了着孙权,孙权对吕蒙笑笑说道:“子明到此正与伯言不谋而合。”

    君臣三人相视大笑。陆逊试问道:“都督自陆口来,必有所教?”

    吕蒙道:“今云长提兵围樊城,旷日持久,可乘其远出,袭取荆州,全据长江。”

    “此言正合孤意。”

    然而吕蒙不无顾虑道:某探得关羽在沙头镇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处各有烽火台,日则燃烟,夜则举火,提防甚严,数十里外视之明了。况荆州城内尚有精兵二十万,守将刘安善能用兵。若从陆路进兵,必经公安,此处离樊城又近,若云长收兵,定然相遇。某苦于思索,并无良计。特来请教。

    陆逊听完吕蒙的话,只是淡淡一笑,反问道:“大都督,关某所为,则是为甚?”

    吕蒙想,这话问得太幼稚了,关羽这样做,还不是为了防备我们江东偷袭荆州?便不屑一答地说道:“何须多问,乃是防我江东。”

    “是啊。既是防我江东,缘何子敬在世时,荆州毫不防备?”

    “这?”吕蒙不料被这一句话问得目瞪口呆,默然无语。

    陆逊意味深长地笑道:“我有一计,可令沿江守吏,不能举火,荆州之兵,束手归降。”

    “愿闻良策。”吕蒙不能不叹服,正是:

    北魏兵将方丧胆,东吴儒雅又献智。

    欲知陆逊要说出何等妙计来,且看下回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