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五回 开弓断索子龙传言 临舱抱笔孔明议计
    徐、丁二将听得弓弦响,身体连忙向左右分别一偏。哪知赵云根本不是射人的,是射中间那道主桅上的篷索。月牙箭,顾名思义,箭镞形如月牙,象一把小小的镰刀。篷索本来绷得很紧,月牙箭象一柄锋利的剑割去,“嚓”地一声,篷索射断,风帆“哗”地一下落了下来;箭往桅杆上“啪”地钉牢。箭刚脱手,子龙便回头一声命令:“扯起风帆!”

    小船扬起一道白帆,板桨划急,船也似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

    大船的主帆本来受足了风,篷索蓦地射断,布帆猛地落下,等于一个急刹车,船身剧然一震,船上的吴兵哪里站立得稳,都往前一冲。幸亏江东水军船上功底扎实,一冲后即已复原。如果是曹兵的话,难免有人要翻身落水了。徐盛、丁奉也被这一突如其来的震动摇晃了一下,向前闪了半步后,马上忍住。抬头一看,啊呀,索断篷落,小船却扬帆而去。心想,就你会射箭,咱们都不会射吗?也来射断你的篷索,不让你逃跑。他们刚要张弓搭箭,朝前一看:不好,已经距离两百步开外了。大船没了主帆行驶起来更加缓慢,而小船似飞而去,肯定追不上了。所以徐、丁二将命令停止追赶,再叫小兵爬上桅杆去把那支箭拔下来。徐盛、丁奉接过箭来一看,箭杆上用火烙着“常山赵”三个字。心想,碰到“长衫潮”(常山赵),我们得短衫湿了。一看,箭杆上扎着封信。心想,原来刚才不是在放毒药。他们把信解下来展平一看,是写给周都督的。人家信封上总是把收信人的名字作为台头,自己的姓名落下款的,而诸葛亮却倒过头来:“大汉军师中郎将诸葛,致书于江东周公瑾开拆”。非但不称他都督,连阁下、将军等称谓也没有,不叫他周郎还算客气了呢;自己“东吴长江水军参谋、兼理水路总巡哨”的头衔也舍弃了,因为这是周瑜封的,现在时过境迁,已经作废无效了。徐盛、丁奉想,这封信是写给都督的,我们不能拆看,带回去交给都督。其实,你们还是不带去的好。诸葛亮会有什么好话写给他呢?不过,毁掉都督的信是有罪的。这支箭也应该带回去,可以证明我们确实是追的,但被赵云一箭射断了篷索才没有追上诸葛亮的。并且可以留个纪念,因为得到赵子龙的箭不是容易的,被他射的人总是死的,我们真是难得。于是,命令船只掉头回去。

    今天晚上火烧连环舟,白天周瑜同孔明同时发令。但一张嘴不能同时说江两岸的事,只能说完一边再说另一边。所以,徐、丁二将回去交令以及周瑜点将发兵诸事,只得暂且按下不提,先说诸葛亮。

    赵子龙挂好弓,回进船舱。回复军师,吴舟已退。孔明叫他坐下。赵云坐在旁边看着孔明这副狼狈的模样老是在发笑:你这种样子回到樊口山,东家要吓一跳的。今日樊口山摆足了场面在欢迎你,文官武将都是簇崭全新的打扮,人人满脸堆笑,你却披头散发,赤脚、短套,和那边的气氛太不相称了!你的贵门生张飞见了第一个要捧腹大笑。军师对他望望:你不要笑,我马上换一身新的“行头”给你看,比先前穿的一身更考究,更神气!

    小船很快到了七芦湾。诸葛亮的官船停在那里。船头上的王四果然看见那条渔船又回出来了。心想,先生吩咐的,它回出来时就要拦住它,要摆足架子,叫它停下来,要搜检搜检。王四凸出了肚皮,弯起了舌头,对着疾驶而来的小船大声喊道:“呔!渔船停下,要搜检搜检。”

    汉兵连忙进舱禀报赵云:前面有一艘东吴官船拦住去路,要搜检。子龙探出头一望,就是来时遇到的那条官船。回头对孔明讲,军师,这条东吴官船一直停在这里,昨夜我们来的时候就看见了;当时他们倒没有响,我看他们不怀好意,不是善良之辈。现在我们反正回去了,要不要让我跳过船去,杀他们一个船翻人亡?

    孔明问:“你可知晓这是哪一个的官船?”

    “船上无有旗号,故而不知。”

    “实不相瞒,就是本军师的参谋船也。”

    “哦,原来如此!嗬唷,好险哪!幸得昨晚相遇之时,他们十分知趣,如若不然,赵云早将他们杀得鸡犬不留,掀翻舟船,毁尸灭迹的了。”

    孔明说,你放心,他们不识相,我的脑子却清醒得很。我早就吩咐他们,看见渔船过来,不能多管闲事,要等渔船回出来时,再拦住搜检。

    子龙笑笑:原来军师早已有言在先,作了安排。

    孔明跨出船舱,对王四道:“王四,你可认识我否?”

    王四一看,“哎呀!军师,你怎么弄成这副模样,而坐在这等破渔舟上?快请过来。”

    小船与大船靠帮,王四在上面拉一把,孔明跨上大船,子龙随后也跟了上去。小船兜到大船的后艄,带了缆,等会儿大船拖了一起走。孔明进舱坐定,王四端正好洗脸水、洗脚水。孔明梳洗已毕,叫王四把后舱床上的包裹拿来,然后从上至下装束起来:头戴纶巾,身穿鹤氅,脚着靴袜,手执羽扇。还有那条周瑜给他以后忘记收回的密令,这是最要紧的宝贝,往靴统里一插。见赵云趴在窗口上看江景,便招呼一声:“子龙。”

    赵云回头一看,哟!只觉得眼前一亮,心想,刚才还象个讨饭叫化子,这下又容光焕发起来了。真是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凭你诸葛亮风流倜傥,也要有一身贴体而又相称的外套相配,这才象个军师。

    孔明叫王四上前见过赵子龙将军。

    王四唱喏道:“赵将军,王四有礼。“

    子龙以为,一个船家,何足道哉。因此把手一抬,淡淡地说一声:“罢了。”

    王四很不高兴。心想,赵将军好大的架子!军师早就许诺于我,回到樊口山之后,我要做什么官,他就给我做什么官,肥马轻裘,由我挑选。如果我说要做武将,那职位真要比你高呢,你不要神气活现!

    孔明看出王四的心思。便对赵云道,子龙,你休要小看了他。我在江东,一半靠他帮忙,乃有有功之人。你应当还个礼。

    赵云听军师这么一讲,对王四便有几分敬意,就起身还了一礼:“王四兄弟,赵云还礼了。”

    王四这才开心了:军师说我是有功之人,你不敢不还礼。

    孔明吩咐王四:“立即启航,全速驶往樊口山。”

    “是。”

    官船上马上起锚,三道篷帆扯足,乘东风,破万里浪,直往樊口山进发。

    船开了以后,孔明又叫王四给他把桌子移到窗口;准备文房四宝。要写锦囊了。孔明本来想在回去的船上略事休息,平静一下心,但考虑到一回到樊口山就要升帐发令,要与江东周瑜争地盘,所以只得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利用这一段并不长的时间来写锦囊。前三国的三蓬火,要算火烧赤壁规模最大,诸葛亮发的令箭也最多,事情也就最繁琐复杂。好在他早已胸有成竹,腹稿也已完备,现在只要按照自己的计划,一一笔录到书面上就可以了。

    赵云见军师在拟写锦囊,不敢惊扰他,就悄悄地离开窗口,跑到另一侧的窗口去观赏江景。因为统帅的军事机密,战将不可窥探的。用锦囊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发令时简捷、明了,更主要的就是为了保守秘密。使每一个接令的大将只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这部分任务,即使出现意外,也不会影响到全局,全局只有统帅一个人掌握。

    诸葛亮把一封封锦囊全部写好,把墨迹扇扇干,折起来,整整齐齐放进锦囊套,最后塞进袖管里。这才叫王四收去纸墨笔砚,桌子搬回老地方。再问子龙,你的大旗可曾带来?子龙说,带来的,在后面小船上。孔明又吩咐王四,把赵将军的旗帜拿来,和我的那面旧的大旗一起扯在船上,我的在上首,他的在下首。

    王四将两面大纛扯上旗杆,让它在东风的吹拂下高高飘扬。舟船威风凛凛直驶樊口山。

    今日的樊口山码头上热闹非凡,吹鼓这、彩牌楼昨日就已布置好,张灯结彩,披红戴绿,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刘皇叔和全体文武都一夜未合眼,天还未亮都到码头上来恭候了。文官都换上了新的纱袍帽服,武将都披挂着明亮盔亮甲,可谓鲜衣怒马。刘备自然也穿上了新的四爪蟒袍,带上了新的龙冠。他一手捋着花白的三绺须髯,一手打着瞟远镜,全神贯注地望着七芦湾方向的江面上。左边的关云长不动声色,闭着丹凤眼,捋着五绺长髯,耐心等待。右边的翼德三将军非常兴奋,拉开虎须,张大嘴巴,露出一副钢牙,瞪大了环眼,翘着远眺:东风早已起了,恩师大人怎么还不回来?

    忽听“乓……”一阵锣声,从横里驶来数十艘艨艟、战舰和一批木排;船上“刘”字旗高飘。原来是公子爷刘琦来了。刘琦最近身体不大好。但是听说诸葛军师今天回来,他无论如何要拖着病体到此迎接军师。因为孔明军师是他的救命恩公,“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诸葛亮教了他一条脱身这计,非但保全了他的性命,而且还占有了江夏郡这块地盘,所以他对孔明十分感激和尊敬。再则,听说阿叔最近在筹集大船和木排,想必是军师用兵所需,知道阿步穷困潦倒,难以置办,所以就把自己那里一些现成的木排和战船送来,顺便再带来五千军队,动摇阿叔。船抵樊口山码头,公子踏跳登岸,见过三位阿叔。众文武纷纷拱手招呼,刘琦唱了个总喏,然后问刘备道:“叔父大人,诸葛军师尚未回来么?”

    “是啊。愚叔昨晚已命四弟子龙前往迎接,此时想必就要来了。”

    就此此时,远远望见江面上驶来一条大船。刘备想,这是条什么船哪?子龙昨天是驾着小渔舟去的,现在来这么一号大船,不知会不会是军师回来哟?连忙打起瞟远镜注目一望,怎么不是!只见两面大旗上写得清清楚楚,上首一面是“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下首一面是“常山赵”。刘备欣喜若狂:“哈哈,军师与子龙回来了!”

    被你这么一讲,码头上顿时沸腾了:礼炮震天,锣鼓动地,号角嘹亮,管弦齐鸣,彩旗飞舞,欢声雷动:“迎接军师哎……迎接军师啊……”

    孔明在舱里听得这种声音,心中很有感慨:同样是一个诸葛亮,此一时,彼一时。在江东半象囚犯,半象小偷,关在船上不准随意上岸;出了那么多力,非但听不到一句好话,而且一直要处处提防陷阱,担心自己的脑袋;立了大功要象做了贼似的逃走,差一点投江自尽……而现在,我人还未露面,江岸上已经那样热烈地迎接我了。到底是自己家里噢!孔明回头对赵云道,我与你一同出舱去。我这个军师,一定要你这种大将相配的,两种风姿对比鲜明,相映生辉。

    此时,船已下落风帆,顺势滑向码头。刘备一见孔明与子龙携手跨出舱来,连忙奔下江滩,站到木排上,恨不得从水里游过去。他扬起了手高声招呼:“啊,军师,久违了!”

    孔明想,上月二十九日还在七芦湾与你会过一次面,至信时隔二十一天,只不过小别而已,何称久违?――因为自从你孔明出山以来,刘备只同你在长坂坡分开过三天,所以这次也算得上分别得最久的了。――诸葛亮在船头拱道:“恭喜主公,贺喜主公!”

    刘备想,碰到你总归有喜的。上次当阳道败得这么惨,你在汉津口一见面也是恭喜贺喜。不是小喜,而是大喜。今天的喜我却是知道的。你早已说过,东风一起,赤壁一战,曹操的一大半家当就变成我的了,我可以从此不孤穷了,可以站稳脚跟,挺起腰板,下半辈子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了。皇叔见船已靠岸,又立即从木排上跑到码头上。等大船带好缆,穿好跳,他连忙跨上船去,搀了孔明一同登岸。

    关羽、张飞、刘琦以及众文武一一上来见过军师。

    刘备知道诸葛亮喜欢清静的,而且一路已很劳累了,没有这种精神来应酬这许多人,心想,这种场面只要表示一下意思就够了,自己人过分客套也不必要。便对孔明道:“军师,请到营中歇息。”说着,拉了孔明就往营里走。

    众文武跟进大营,然后各回本帐,等候军师升帐发令。赵云等一下去交令销差。码头上的彩牌楼、吹鼓亭等自有人去统统收拾掉……

    刘备的家当小,一座大营总共没有多少地方。无多片刻,君臣已抵中军营,在寝帐中坐定。皇叔说,军师,七芦湾一别迄今,这二十一天中你在三江口的日子究竟如何过的,请你讲些给我听听。

    孔明说,现在不是谈这些事的时候。等我助你成了天下,太平无事,或许主公有此兴致,我再讲与你听。目前要紧的事情都来不及讲呢,哪有这等闲工夫来谈这些细小琐事!—“主公,亮在七芦湾交付与你的锦囊之上,拜托主公置办一批东西,不知可曾齐办否?”

    “可是三里木筏,一百零八艘大号舟船,还有六千套军衣?”

    “正是。”

    “唉!军师,你亦知晓,兵败当阳,倾家荡产,你在江夏开丧,又将寥寥余资耗用殆尽,哪来银钱购置这许多物件噢!”

    孔明听了大大地一急。“啊呀主公,倘若这些东西未曾办就,你的三分天下休矣!”--尽管我可以一本万利,但终究这一本是万万不能少的,没有一本,何能获取万利?

    刘备说,你放心。我的好兄弟、你的贵门生想出来一套好办法:三里木筏,叫士兵们上山去伐木,自己已经编扎。反正现在不打仗,都空在那里没事干;一百零八艘大船,除了把原有的一些旧船修修补补之外,再到各家船行中去租赁,租费到还船的时候再付,反正军师说的,东风一起就可以发财了;六千套军衣的料子到布庄上去欠,做工钱也暂时挂在帐上,到了发了财一起偿还。总之,一切全仗东南风了。倘使刮西北风,只好吊死在枯树上。现在东风起了,押宝押住了。

    其实,这是有意夸张的,形容刘备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困境,没有赤壁一仗的胜利,日子就要混不下去了,全靠这一蓬火,方能使瓦爿翻身,挺直腰干。这些东西,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来说,确是难以办到的,但刘备尽管穷得出名,毕竟是皇帝的阿叔,一邦诸侯,置办这几件为数不多的军需品,还是绰绰有余的。

    孔明说,不管是欠帐的,还是购置的,只要办妥,事情就好办了。

    就在此时,手下进来禀报:“启禀军师,有个名叫王四的船家要求见。”

    孔明吩咐:“传他进见。”

    片刻,王四进帐,见过军师。孔明道:“上前见过了刘皇叔。”

    “皇叔在上,小人王四见皇叔磕头。”

    刘备同赵云一样,也只道是个普通的船上人,把手一招:“罢了。”

    王四对诸葛亮看看:你说回到这里就给我做官的,现在见了皇叔,你怎么提都不提?

    孔明懂他的意思,便对刘备说,他是我的有功之人,在三江口帮了我很多忙,我答应给他做官的,现在请你封他个官做做吧。

    刘备觉得很为难,问孔明,他是个船上人,有什么官好让他做呢?

    诸葛亮对他使了一个眼色:随便什么官都行啊!

    皇叔这才明白孔明的意思。略一思索,对王四道:“王四,你是有功之人,孤特封你为辕门之上一个传宣官。”

    “谢皇叔!”

    王四磕过头,站起身来退到外面,拖住了一个不认识的手下就问:“老兄,请问你,辕门上的传宣官乃是何等职务?”

    被问的手下听说他是军师船上的老大,知道他是个老大粗,对官场一窍不通,便同他开玩笑道:“你做了官还不知道这官的职务吗?”

    “我第一次做官,不懂,请你讲给我听听。”

    “老兄,这传宣官职位可高啦!皇叔回到城里之后,皇叔在大堂上,你就在大门口,任何人要见皇叔,都要先跟你说,你再去报禀皇叔。如果你不给他进去传话,再大的官也不能进去见皇叔。你说这权力大吧!”

    “真的?”

    “谁来骗你。”

    王四很开心:这个官的权力真不小。他兴冲冲回到船上,把诸葛亮的东西统统搬到营里。从此以后,王四就一直跟着刘备,自以为做了大官了。也自在这种倒楣人要碰到他的手里。周瑜死了过后,庞统到柴桑吊丧已毕,到荆州役投奔刘备。在辕门口撞着王四。庞统向来目中无人,哪知这王四首次做官,眼睛也长在头顶上。两个自高自大的人碰在一起。怎么会不吵起来呢?其实,什么传宣官,门公罢了。地上滚到芦席上,仍旧是个差役。

    把王四打发掉以后,军师就传令起鼓升帐。刘备说,要不要先喝一杯贺功喜酒,为军师洗洗尘?孔明摇摇头说,在这个时候大可不必,待等赤壁之战结束,若能按照我的计划发了大财,那时再痛痛快快和众文武畅饮贺功喜酒。现在还不可能,我们的令箭必须抢在周郎之前奏效。

    霎时,聚将鼓起,号炮三响。文官武将闻声迅速赶到大帐聚集。大家心中有数:军师出去了那么长的时间,今天回来第一次升帐,肯定有一批特里特别,稀奇古怪的令箭发出来。大家对孔明的发令都很感兴趣,也都乐意接受他的令。一是他的令箭奥妙无穷,二是按照他的将令行事,不论大小强弱,都有功可得。好象接了令箭并不是去与敌人交战,而是去参加一场十分有趣却又有微利可图的游戏。主将有了这样的威信,事情就好办多了。凡是杰出的将帅,他所发的令箭,接令者非但不会感到为难、恐惧,相反能受到鼓舞和激励,充满必胜的信心。此时,两旁卫士虎威连连:“军师升帐!呼――”

    刘备先走上大帐,在上首位子里坐定。关君侯坐在下首。公子刘琦坐在皇叔边上。中间虎案后面的座位空着。接着,孔明一声痰嗽,迈上帐来。口中自语道:“自出茅庐逾半载,纶巾羽扇辅炎汉。”

    诸葛亮自三月份出山,到现在十一月,已经整整八个月了。虽则只有半年有余,但事情倒干了好几桩。今日一战,可辅助刘备夺得三分天下。

    孔明居中坐定。众文武一齐上前参见。孔明把羽扇一招:“列位少礼。站过两厢。”文东武西,两旁站列。

    诸葛亮放下羽扇,从袖中拿出一大迭锦囊,往左边桌角上一放。有点头脑的文武看到这迭锦囊,都知道这些东西力重千钧,曹家的百万人马的完结和刘氏基业的复兴都是从这迭锦囊中决定的。众文武对此已很熟悉,知道军师神机妙算,保险样样兑现。孔明对两旁扫视一下,然后侃侃而言:“众位将军,列位先生!亮自过江以来,激东吴,闹曹操,南北交兵。如今曹孟德将长江舟船连环攀搭,本军师七星坛祭得东风。今夜周郎火烧连环舟,赤壁鏖兵,我军从中渔利。”

    孔明把最后四个字说得特别清晰响亮。这是在发令前,先告诉大家这次交战的宗旨和原则是:我们此番参战的目的是图利。利者,即夺取曹操的兵马粮饷。因此要尽是避免交锋,不用着力杀伤曹兵,更不需去捉拿曹操本人。捉住曹操,有损无益,况且在赤壁战场上也捉不牢他。与曹兵曹将厮杀,是江东的事,捉曹操让周瑜去捉,我们唯利是图。

    孔明把这个指导思想给大家讲明确之后,就从令架上拔起第一支令箭,左手拿第一封锦囊……

    孔明发的令是没有人要抢的。因为他前两次用兵都是先差文,后遣武;先用弱,后用强的。所以大将们并不寄有希望,好多人看都不朝那里看。只有文官们都伸长了头颈,睁大了眼睛等在那里,希望这支头令有幸落到自己头上。

    不料今天孔明变换花样了。因为这次的事情既多且杂,有的任务需要几路人马配合完成,有的却是一人要充数役。因此,只能根据事情的轻重简繁和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文武强弱只得混合使用了。军师对武将班中看了眼,唤道:“子龙听令。”

    两旁文武大出意料之外:怎么这次的头令不差孙乾而叫赵云了呢?

    子龙也很觉突然。心想,我刚刚交掉一支令箭,现在头令又叫我,真是光彩得很。立即从旁闪出,拱手道:“末将赵云在。”

    “将令一支,锦囊一封,带兵九千……”

    赵云想,你的用兵总是与众不同。既用九千,何不干脆一万?若一万太多,那末索性五千,怎么不尴不尬用这九千兵?

    你别急,听下去就知道了。孔明有数学道理在里面,九千刚刚正好,一万或五千倒反而尴尬了。

    孔明继续说道:“再到偏裨牙将这中挑选两员副将,面貌须与将军略为相似,命他们身穿银盔银甲手捧银枪,胯下白马,打起将军的旗号。如此,共有三个赵子龙。

    赵云想,我一个人就把那百万曹军冲得落花流水,这次有火攻,还有江东数万兵将,怎么倒要三个赵云?

    孔明见他沉默不语,若有所思,已猜透了他的心思。想道,长坂坡也不是完全靠你一个人的拚杀,有徐庶、文聘等人暗中帮忙,还有各种因素凑合而成了你的那种震惊天下的壮举,那是极为难得的特殊条件的组合。不信你再去冲一冲曹操的大营看,肯定完蛋!更何况今天我们的应战只是为了发横财,不是叫你冲来杀去,所以非要三个赵云不可。孔明接着讲:“三个子龙各带三千人马。”三三得九千,不多不少正好。如果是一万或五千就难以分均匀了,而且叫起来“几千几百几十几个几……”一点不爽气。“二十一日黎明时代,埋伏在乌林一带的树林之中,按锦囊行事,劫取曹营四百辆饷银车,共计白银二千万两。”

    两旁文武都为之一震。跟了刘备,大家都寒酸惯了;平日里的开支要精打细算,扳着指头过日子。忽听得有这么巨大的一个数字,大家都为之一呆,好象在怀疑自己的耳朵有毛病。

    刘皇叔对孔明望望:你有没有说错?这一下子就能到手二千万两银子,是真的?我穷刘备还不知道二千万两银子能堆得怎样高呢。我只要有了二十万两就很不错了!哪敢有这么大的指望。

    孔明想,别少见多怪的,这一点点算得了什么呢?你要成大业、兴汉室,再加十倍都不够,这区区银两只能作为你打天下的第一步本钱。

    子龙正要接令,孔明说:“慢。你这样的大将如果只担负这一点极其容易的事情,未免太大材小用了,我这军师就没法当了,人手不够的呀!还有一桩要事:劫取饷银车后,即刻赶赴南彝陵道埋伏。要注意:彝陵道有南北两条,必须埋伏在南边,北边的路曹操不会走的。二十二日中午时分,曹孟德败走南彝陵道,将军按锦囊所示,从旁杀出,前后截获降兵四十万。”

    接诸葛亮的令箭就舒服在这一点上。他把时间、地点、方法以及能有多少收获,统统给你算好了,你只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命令,便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刘备想,既有银子,又有降兵,光这一条令箭,我已经可以彻底大翻身了。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对这些连想都不敢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