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同周瑜回进大营,在寝帐中坐定。鲁肃忙问周瑜,到对江去看到些什么。周瑜告诉鲁肃说,蔡、张二人在操练水军,把赤壁的所见所闻一一讲给鲁肃听,并对他说:看来欲破曹兵百万,先要除去二奸。鲁肃知道蔡、张二人是曹操的耳目,要动他们的脑筋实非容易。周瑜又说:“除奸要用计。”鲁肃问:“用何妙计?”周瑜说:“本督欲用‘反间计’也。”反间计就是所谓离间计。在用计中,要数反间计效果最好。好比张三与李四是两个好朋友,只要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在双方搬弄是非,对着张三论李四坏,对着李四说张三恶,使他们自己误会,直至疏远,甚至结仇,这就是离间。古代有句说话:疏不间亲。就是告诫人间,防止关系疏远的去离间关系亲近的。挑拨离间,人共恶之,却又往往要上当。不上当,除非要有修养。离间计放到军事上就称为反间计。《三国》中反复几次出现反间计,最厉害的是:周瑜反间杀蔡、张,马谡反间司马革职。
周瑜对鲁肃说,计已有了,但少一个穿针引线之人,最好赤壁来一人,我将此计用在他身上,然后带回曹营,借曹操之刀,杀蔡、张之头。
正在此时,外面小兵报进来:“禀都督,今有赤壁山来一人,他自称蒋干,与都督是九江同窗,今天特来拜望。”
周瑜听说蒋干到此,仰面大笑:“啊哈哈……子敬,反间之计成功的了。”他想,世上这种巧事实在多,蒋干好象知道我周瑜用计少一个帮手,故而赶来助我一臂之力。
鲁肃闻说蒋干到此,连连祝贺:“恭喜大都督,‘反间计’可望成功了。”
周瑜立即命鲁肃准备笔砚,代他写信。这封信就是预备让蒋干偷的,词句是周瑜编成的,笔迹是鲁肃挥就的。然后,周瑜附在鲁肃耳边,命他去各营上如此这般地去传令,按计划布置。
鲁肃跑,周瑜再命手下抬一顶牙镶大轿到江边,把蒋干接来大营。布置完毕,传令起鼓升帐,聚集全营将士。
周瑜坐帐,见两旁文武个个怒目圆睁,怒容满面。这些文武这种怒不可遏的样子,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只是鲁大夫的差遣。周瑜看得很满意,一边频频点首称好,一边等候蒋干前来。
且说蒋干怎会在这个时候到三江来的呢?这个问题,周瑜早已料及。正因为周瑜夜探曹营,又逃回三江。曹操得此消息,忙唤蔡、张两人到跟前,要将他俩斩首,又被张辽劝说免死。这时,曹操对打江东已丧失信心。他以为,下江南以来屡传捷报,军威大振,惟有打江东数遭挫折,锐气挫尽。长江交战损兵折将,弃船丢炮。周瑜探营,来去如入无人之境。这样对峙下去,粮断草绝,不攻自破矣。因此,曹操准备退兵。曹操共有三次想退兵而又未退兵。第一次,将干初次过江;第二次,诸葛亮“借”箭之后;第三次,黄盖诈降。现在曹操想,我先问一下大帐上的文武,可有取江东之计。有之,不退兵;反之,回去算了。曹操问道:“列公,老父屯兵赤壁以来,屡遭不利。依老夫看来,若要取胜江东,定要用计。两旁可有妙计?”
假使两旁无人接应,倒便宜了曹操的百万人马。赤壁是曹操的倒楣所在。因此从旁闪出一个文人,名叫蒋干。就是他要两次去江东,为周瑜去立下“汗马功劳”。但见此刻他上前说道:“丞相,下官有一计在此。”
曹操问:“有何妙计?”
蒋干说:“丞相,江东孙权全仗周郎。要是周瑜肯归顺丞相,则江东不战而能平定。”
曹操想,你的话等于放屁。要是周瑜愿意投降,何用我兴师动众?所以说:“尔要知晓,周郎岂肯归顺老夫?”
“此事极易。”
曹操见蒋干说话如此轻飘,好似有十分把握,又问:“尔计将安出?”
“丞相,下官与周公瑾当年在九江同窗共学,十分莫逆,言听计从。凭我三寸不烂之舌,去三江劝说周郎归顺。丞相意下如何?”
“过江去做说客?”
“正是。”
曹操想,能劝转周瑜归顺那再好也没有了。一旦劝说不成,反被人嘲笑我曹操战事无能,遣出说客,这多么没有面子。因此,先问他有没有把握:“尔能成功否?”
“丞相,下官以为定然成功,无有不成功之理。”
曹操一听,就知道蒋干不会成功的。因为世间从无一件大事是靠说大话成功的。成大事的人,事先从不夸口,这叫满饭好吃,满话难说。其实曹操深知他干不了大事,就不必派他前去了。但曹操有个怪脾气,就是:不成功也让他去走一趟,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如果被周瑜杀死,他也不可惜,在他的大帐上,象蒋干这样的文人真的可以抓一把拣拣。曹操自以为打的大算盘,实际上他是个大“洋盘”。此番蒋干过江,死倒没有死,相反掮回来一个大木梢。这一点,大大出乎曹操的意料。曹操又把蒋干过江的日期问明,蒋干回答说:“今日动身,明日归来。”曹操也不在意,让他去东吴,自己在赤壁听候消息。
蒋干回到寝处,脱下官服,穿上一套便巾便服。为什么呢?蒋干认为,本来同窗好友,现在他为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都督,权势滔天,愈显得自己官卑职小,非比我为显官达贵,身价比周瑜大,那末,穿了官服到江东去兜兜风是自己的体面。今日穿了这一身便服,江东人不知我官居何职,叫他们不敢怠慢我。蒋干穿戴停当,他带上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童,手执纸扇,来到赤壁江边呼唤官船。
蔡瑁、张允听说蒋干要过江去劝说周瑜归降,忙迎上前来殷勤招呼。他们想,蒋先生过江于我们大大有利。倘使我们一个月后操完水军,即使人人精勇,可是我等的本领不及周瑜,打起仗来未必能胜他。这次长江交战再失利,我们的人性命不保。如果蒋先生能够劝转周瑜,那末,我们的性命就有了保障,也用不着在此操练水军了。想到这里,蔡瑁和张允一面为蒋干去准备船只,一面抢步上前打拱作揖:“啊!蒋大夫,蔡瑁有礼了。”“张允在此恭迎。”
今日蒋干与蔡、张二人还非常客套,到明日从对江掮了周瑜的木梢回来时,面部表情就没有这样活络了。蒋干忙回礼道:“啊!两位都督,下官还礼了。”
“听闻大夫奉丞相之命,过江劝说周瑜归顺。”
“是啊。”
“若然周瑜归降丞相,本督也无须操兵了。”
“是啊!公瑾若愿降,毋须两位都督费心劳神了。”
“我等费心、拜托、仰仗大夫了。”蔡瑁的话好象是说:费心大夫从江东掮个木梢回来,叫曹操把我们两人的脑袋搬下来吧!
“请二位都督放心,全在下官身上。”
须臾,官船已到,两个小奸把蒋干送下船,拱别回营,听候下落。
周瑜探营逃回,天一亮,将干就奉命过江了。船过江心,直抵三江口,被巡哨小兵发现,喊停了船。巡哨跳到蒋干的官船上,进舱见一位文人端坐,问讯道:“呔!尔等是何许样人?从何而来?往哪里而去?”
蒋干忙起身答道:“我乃姓蒋名干,与周大都督乃是九江同窗,今天特来拜望。”
巡哨听得他是都督的同窗,面孔上的表情马上和蔼得多,就把这只官船拦到江边停下,一个小兵上岸禀报都督,其余看守住这只船。不一会,那个小兵从岸上跳到官船上,呼唤道:“哪一位蒋老?”
蒋干忙应声道:“蒋干在此。”
“请登岸。”
“是是是!”蒋干扶着小童离舟登岸。
人刚上岸,从旁侧抬过来一顶牙镶大轿,小兵照应道:“请蒋老坐轿。”
蒋干见了这顶三十六人抬的牙镶大轿,好不洋洋得意!心想,坐这种轿子的人都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周瑜有资格坐,我从未坐过,也未曾想到要坐这大轿,今日周瑜不忘同窗之情,如此款待于我。早知道周瑜要请我坐牙镶大轿,我应该穿了官服前来。俗话说:武将骑马威风,文官乘轿气概。现在蒋干身上不是大袍阔服,坐在大轿中也不等品。真好有一比:大棺材里躺了一个小死人。蒋干把小童的手一放,上了大轿。这小童自有手下人去伺候他。此话后书再提。
手下抬了蒋干来到陆营前,停轿出轿。蒋干边平瘟边在想,从江边到大营,周瑜请我坐大轿,大概现在周瑜正在营前迎接我。不料蒋干跨出大轿抬头一看,营前冷冷清清,哪有周瑜的影子。他想,周瑜可能在大帐口接我。蒋干一路跨进大营,到大帐口,只听见虎威连连。他抬头一望,只见周瑜坐在中央,文武站立两旁。蒋干对他看看,意思是:既然大轿相迎至此,为何见了面视而不见?他只觉得心中纳闷。
大帐口的守卫弟兄,见一个文人在此伸头探脑,喝道:“呔!什么人在此张望?”
蒋干对他看看:别狐假虎威,仗势欺人。我的名字报出来,定叫你吓一跳!因此,昂首挺胸边走边说:“我乃同你家都督是九江同窗,今天特来拜望,费心通报。”
卫兵们听了这几句话,满面堆笑走上前来:“啊!原来如此。好罢!”
“好”字出口,旁边四个小兵直拥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蒋干抬了起来,腾空把蒋干送到里面,嘴里还在叫嚷:“蒋干进……”
蒋干身体腾空,觉得不对头。心里想,在外面坐大轿,到了里面却乘“飞轿”,乘“飞轿”就等于押犯人。先坐大轿,后乘“飞轿”,弄得蒋干十分尴尬,不知周瑜搞的是什么名堂。其实,周瑜就是要搞得他七荤八素,糊里糊涂,然后叫他就范。
来到周瑜虎案之前,四个小兵的八只手一放,将干跌一个仰面朝天,头上便巾脱落,手中纸扇掉下。他趴在地上对着周瑜一眼不眨地看着。心想,多年的同窗重逢,请我坐大轿的是你,现在又把我当作书包一样抛了进来,你安的是什么样的心?
可是周瑜见了蒋干只是对着他看,一言不发。
蒋干想,孙、曹两家敌对,我从赤壁到此不是受欢迎的嘉宾,他们都有戒备之心,我只有自己见机行事。他迅速从地上爬起来,捡起便巾戴在头上,纸扇一执,抖了抖衣服上的灰尘,战战兢兢走到虎案前向上一拱到底:“公瑾兄在上,小弟蒋干有礼了。”
周瑜想,为了表示你我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此大帐上与我称兄道弟,我却不来和你的调。“蒋干,尔今日到此有何贵干?”
我到此做说客,劝你归顺曹操。这些话,在此大帐不能说,要与你单独谈。蒋干笑盈盈地回答道:“公瑾兄,小弟久违尊颜,特地前来叙阔别之情。”
“蒋干,尔莫非来此作曹氏的说客?”周瑜开门见山地点穿他的来意。
蒋干心中暗暗佩服。他想,我与他同在九江念书,莫怪他能做江东的大都督,他的脑子确实灵活,我的来意被他一猜就着。我无论如何不可承认,一承认自己是说客,脑袋就要落地。因此,蒋干矢口否认:“公瑾兄,非也!非也!小弟特来拜望。”
周瑜听他抵赖,放声大笑,说道:“本督虽无师旷之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古代晋国有个琴师,名唤师旷,因为两只眼睛东张西望分了他的心,学琴不见上进。因此,把自己的两只眼睛熏瞎。这样,他就一心学琴了。结果,他的琴越操越好,简直可以代替两只眼睛,任何事情都能从他的琴声中表达出来。倘有别人操琴,只要他能听见,师旷就能从琴声中听出操琴人的心声。因此称到“闻弦歌而知雅意”。
蒋干听到这句话,知道周瑜已吃定他是来做说客。因此,蒋干想,你周瑜把话说到如此地步,我没有理由再留在这里,否则自己危险了。他对周瑜拱一拱手:“公瑾兄,小弟好意前来拜望,何故疑虑小弟?如此即便告辞了。”
周瑜想,你要想跑没有这么便当,要你来也不是容易之事。你要想走,我要托你带封信回去。周瑜就喝道:“且慢!”
“是,公瑾兄怎样?”
周瑜说:“并非本督疑虑你……”
蒋干想,到底多年同窗契友,还是有点交情的。不是你疑心我,谁会疑心呢?
周瑜接着说:“尔且听了,手下人报到你子翼兄来此,两旁文武与本督言道:来人是个说客。本督不信,与众文武争执不下,为此将子翼兄当众一试,请勿见怪。”
我道周瑜为什么忽而叫我坐大轿招摇过市,忽而又叫我乘“飞轿”,当众出丑,原来诸位文武心中不服,故而大帐相试。江东文武了不起,人人有资格,幸得我口齿乖巧,未露马脚,否则这班文武个个怒目而视,定要被他们看出破绽来。蒋干边想,边对两旁文武看着,面有得意之色。
众位文武对蒋干看看。他们想,我们这些人话都没有说过一句,谁来怀疑你到这里来做说客呢?还不是周瑜他一个人自编自唱,自说自话?
蒋干见大家疑团尽释,再对周瑜说:“公瑾兄,不必多疑,小弟好意。”
周瑜说:“既然子翼兄一团美意,本督欲与子翼兄到寝帐畅饮一盏。”说罢,周瑜站起身来,转出虎案,走到蒋干身旁,携他的手臂,吩咐两旁:“退帐。”然后向寝帐而去。
蒋干听到寝帐饮酒,正中下怀,心想,好极了!我与周瑜两个人寝帐饮酒,就可以推心置腹地劝他归降曹操。因此嘴上客套:“公瑾兄如此款待,小弟恭敬不如从命,叨扰了。”脚上生油走得很快。
周瑜回头见两旁文武站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开口问:“尔等缘何立而不退啊?”
按规矩说来,周都督的话就是将令,令出如山,文武应该立即退出,今日这班文武刚才已有人与他们面授机宜,故此对周瑜的话充耳不闻,站立原地。
蒋干也觉得奇怪:这里的文武天资聪颖,但不太听话。就连都督的命令他们也可以不执行。这种情况,曹营中就没有了。
周瑜见蒋干十分惊异,喊道:“子翼兄。”
“公瑾兄。”
“可知文武为何不退啊?”
蒋干想,你们江东这里的风土人情我不了解,怎么客人来了,手下文武可以不听主帅的将令,发“人来疯”?回答道:“小弟不知何故。”
周瑜说:“他们唯恐子翼兄到了里面要解劝本督归降,故而不肯退帐。”
蒋干一听,心里一怔。他想,我以为众文武的疑心已被我刚才一番说话搪塞过去。不料,还是对我不放心。真有眼力。他心里慌,脸上强装镇定:“公瑾兄,断无此理。请勿见疑!”
“既然这样,众文武与本督共到寝帐痛饮便了。”
这班文武,听得共进寝帐饮酒,个个喜逐颜开,齐声叫道:“都督请!大都督请!请哪!——”大家簇拥着周瑜和蒋干走进寝帐。
蒋干一看这等势头,心想,完了!这许多人来到里面,我怎样和周瑜说话呢?蒋干无可奈何,只得携了周瑜的手往寝帐而去。正是:大言未向同窗谏,众议已将说客嫌。
未知蒋干可曾把周瑜劝转,归顺曹操,且听下回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