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二回 诸葛亮倚山结寨 周公瑾借刀杀人
    黄盖和周瑜坐定以后,手下送茶已毕,黄盖问道:“都督到此何干?”

    “本督在山上见得粮营奥妙,特来拜望。”周瑜说。

    “都督,不提粮营还则罢了,提起粮管气死老夫也。”

    老将军性格直爽,心直口快,有啥说啥。

    周瑜深知老黄盖的脾气,今日他如此气愤填膺,肯定受了冤屈。因此问他:“老将军怎样?”

    黄盖说:“别人都有安营图,唯独我非但没有,而且安扎在什么地方都没有讲明。可是都督要掂掂老夫的斤两?”

    周瑜连忙否定:“非也。老将军,本督以为你年纪老,见识广,区区营寨不须关照。果然不出我之所料。”

    “都督,你可知道此营谁人所教?”

    “哪一个?”

    “当时我接到令箭,不敢轻慢,又不敢冒昧动问。

    想着近来交了一位新朋友,本领不在都督之下。”

    “何人?”

    “诸葛亮。”

    “哦——”怪不着此营如此好,原来黄老将军也与孔明交上了朋友、周瑜听得一肚皮气,心里想,孔明啊孔明!你确有本事,文交鲁踱头,武结黄老头,都是江东举足轻重的头面人物,我要杀你倒是难得很。因此又问道:“诸葛亮便怎样?”

    “我便到参谋船上去请教军师。他说,做粮队官必须知道敌人有多少大粮。都督,你可知晓曹操有多少粮草?”

    周瑜摇摇头说:“不知。”

    黄盖便说,敌人共有一百六十万石的大粮屯扎在离赤壁山九十里路的聚铁山,共有四十二员大将、十万军兵镇守。军师叫我扎在此地,万无一失。

    周瑜想,这话千真万确,我不上西山,根本不知粮营扎在何方。

    黄盖又讲,最后军师给我一张安营图,按此图扎营,敌人无法偷营。即使偶然进去,再也休想跑出来。此营共有九九八十一种走法。我说,六十好几的人学不会了。

    军师便教我一种走法,就是刚才进来的走法。这种走法,营中将士都知道,就是刚进营靠左一转弯,靠右一转弯,到达二营;再靠左两个转弯,靠右两个转弯又到三营;再靠左三转弯,靠右三转弯,便到四营,回出去则相反。

    这叫进来一二三,出去三二一,讲穿很简单,不说穿始终进不来。

    周瑜想,这种营图确实不错,向他索取,日后也好派派用场:“老将军,这张营图可能拿来一看?”

    黄盖说:“都督,营图看则何妨,可是这张营图不在这里。”

    “在哪里?”

    “老夫扎营之时,早有军师派来的手下人在此等候,一到大营扎完,便将营图拿回去。我问他:“拿回去便怎样?”来人说:“军师吩咐,将营图烧毁,唯恐有人偷学本领。”

    周瑜听完此话,气冲牛斗。想你孔明实在厉害,真是神机妙算,鬼神莫测,竟将我心头之事件件桩桩料得一无差错。因在黄盖面前不住发作,他沉吟片刻,若有所思,然后站起身来告别老将军。黄盖将他送出大营,一拱而别。老将军回营。

    周瑜跟了提灯的手下人回转大营,到内帐坐定。心里想,既然孔明知道曹操的粮营扎在聚铁山,有四十二员大将,十万大军镇守,我何不命他明日前去劫营?要是他不去,我便以违抗军令治其重罪,将其斩首;如果他去的话定然被曹操所杀。刘备得知孔明被曹操所杀,必将尽起江夏之师为军师报仇。那时,我亦然出兵攻打曹操,两路进兵。这棵既破曹操又杀孔明,一举两得,借曹操的刀杀死诸葛亮,这称谓“借刀杀人之计”。周瑜动好脑筋,安然入睡。一夜无事。

    一宵已过,直抵来朝。周瑜用过早点,传令开帐。

    帐上起鼓。三声炮响,水、陆、粮三营大将纷纷聚集中军大帐。一方面,周瑜命人去参谋船上相请孔明。然后,周瑜坐出帐来。两旁手下虎威连连;“呼……”

    “刘表无谋霸业空,纵使曹操下江东。”周瑜中间坐定。两旁文武上前见周瑜:“都督在上,下官有礼!”

    “末将有礼!……”

    “众位先生,列位将军,罢了。站过两厢。”

    “谢都督!”“谢大都督!”众文武退过一旁。

    外面孔明上帐。手下传都督之命,到船上相情。诸葛亮自从送走鲁肃之后,处处小心。他想,周瑜曾说过,有事传唤才可上岸,今朝传我,必有大事。什么事呢?

    昨日诱我中计未遂,他肯定怀恨在心。再则,周瑜到三江巡视,不见粮营要打听,因为粮草是军中之胆;见了粮营,又要大吃一惊。黄盖是心直口快之人,定然将我的说话全部说给他听,周瑜听了必定要动脑筋杀我。恐怕周瑜今日升帐,又是为了我孔明,须要当心了。

    用这样说,是不是将诸葛亮讲得过于离奇,而有点神乎其神呢?其实不然,一点也不奇。有人说,诸葛亮可以上算三千年,下算三千年,这种说法是故意夸大,把诸葛亮神化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不大显著。因此,作为当时的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要判定一个人和一件事以及预测数十年的心理和变化,或许是可能的。就拿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例,当时他病倒在祁山大营,临终前,他命一员大将名郤真速速赶去成都告知幼主刘禅,说我已故,我死之后,由蒋琬代理丞相。

    郤真飞马赶奔成都觑见万岁,说丞相将逝,他命蒋琬代理丞相。不料后主却是一个昏君,他同郤真,蒋琬死后代理丞相是哪一个。郤真说不知道。刘禅命他赶快回去问丞相。郤真赶回祁山,听说丞相刚刚咽气,郤真想,万岁叫我来向丞相,可是他已去世,叫我如何回复万岁呢?因此,郤真跪倒在丞相床前放声大哭。哪里知道,床上的丞相开口了:“郤真。”郤将军听得丞相回过气来,要紧答应:“丞相。”诸葛亮说:“我料你还要回来,所以在此等你。”——死人等活人,只有诸葛亮。

    郤真要紧问道:“丞相,万岁问你,蒋琬死后,叫哪个代理丞相?”诸葛亮说:“费文伟。”郤真想我回去回复万岁,倘然后主问费文伟死后,哪个代理?我再赶到祁山,恐怕自己性命也不保了。因此索性问个明白:“丞相,费文伟死后,由谁代理?”连问三遍,不见回音,诸葛亮果真去世的了。其实等到费文伟故世,不需要人代理了,因为汉室已亡,晋朝建立了。说明诸葛亮他料到生前生后事,眼前的事情他能了如指掌。

    诸葛亮摆渡上岸,一路来到陆营大帐,见周瑜已经坐在那里。因此,场面上还是礼尚往来,安然无事。他到周瑜面前把手一拱:“都督在上,亮见都督。”

    “啊!先生坐了。”

    “告坐。”

    孔明坐定,一手撩须,一手羽扇轻摇,闭目养神,等候周瑜开口。

    周瑜当然也明白孔明是个聪明人,我一上来就同他讲,他必然有防备之心。我只有先与文武谈话,冷不防再说上去。“啊!众位先生,列位将军。”

    “都督啊——”

    “曹操兵多将广,我军若要取胜,定要用计。两旁可有破敌之计么?”

    两旁文武一个个你对我看,我对你望,面面相觑,不知所云。周瑜料定两旁文武没有一计。所以他回转头来,对着孔明:“先生。”

    诸葛亮早有思想准备,心里想,召集文武是假,害我孔明是真。老实讲,一拳来,一脚去,你叫我先生,我称你都督:“大都督。”

    “好奇啊!”

    “啊!奇在何处?”看你奇出点什么花样来。

    “当年袁绍七十万人马,曹操只有七万军兵,怎样七万杀败七十万。此乃何故啊?”

    孔明一听便知,周瑜不安好心,企图借刀杀人,好一条毒计!心里想,七万兵杀败七十万的事,不要说你心里一清二白,即使天下百姓都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这是三国时期的一大战役.当时,曹操战河北袁绍,两军对峙,无法取胜。袁绍手下有位大夫,名叫许攸,与曹操是同乡。他在袁绍面前献计,劝袁绍发兵,把曹操的大粮烧尽,则曹兵不战自退,这里再驱兵掩杀,一举可胜曹操。袁绍若用许攸之计,必能大获全胜。所说袁绍是个无用之人,忠奸不明,良莠不辨,好话坏话分不清。非但不用许攸之计,反而疑心他与曹操暗中交通,要将许攸斩首。经众文武讨情,方才告免、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曹操见许攸归顺自己,十分高兴:自己又得一良材。许攸问曹操,营中可有多少粮草。曹操生平多疑,恐怕他是诈降,前来探听虚实,也明知许攸不会相信自己的话,笑着说:“我有十年余粮。”许攸笑道:“自古以来,从未听得营中带有十年粮草,此乃诓言,不可信。到底有多少?”曹操说:“实不相瞒,还有三年余粮。”许攸摇头说道:“望丞相实言相告。”曹操又道:“还有一年余粮。”许攸哈哈大笑:“丞相屯兵河北已久,料你粮草所剩无几,哪来一年大粮!”曹操说:“还有六个月。”许攸对曹操说:“丞相从十年说到六个月,讨价还价;依我之见,没有六个月可等了。”

    曹操已知许攸才能不小,今后是我帐上有力的参谋,但又不敢亮底牌,能骗多少骗他多少。说道:“我还有—月大粮。”许攸说:“丞相,我到此自有道理,望丞相明告。”曹操道:“大粮还可支敷十天。”许攸听到这里,动了气,说一声:“告退了!”站起身来要走。曹操连忙叫住许攸,“我还有三天之粮。”许攸还是不肯相信,“十年已说剩了三天,我想这三天中还要大打一个折扣。”曹操见事情实在瞒不过他,只得和盘托出:“许攸,你到此地可是真心助我?”许攸说:“望丞相打听,我曾献计与本初,他非但不用,反倒要杀我。为此特来投顺明公。”曹操这才尽释前嫌,说道:“我只剩下今晚一间的大粮了。要是明天粮草不到,我准备收兵回皇城。”

    曹操何等奸猾,把一夜之粮说成十年余粮。

    许攸见曹操透露真言,也放心地献上一计,对曹操说:“丞相,一夜之粮便可尽取河北数郡。”曹操听得此话,正中下怀,忙动问道:“有何妙计?”许攸说:“袁本初七十万兵所用大粮皆屯在乌巢。丞相今夜命人去乌巢放火烧粮。袁绍手下将士虽多,皆是无谋之辈,人心涣散。眼见大粮被焚,军心必乱,不战自溃。丞相乘胜而进,河北尽在掌握之中矣!”同样一条计,献给曹操,曹操就识货,就用此计。曹操命将士们饱餐一顿,整饬军队,遂遣许褚、张辽等十员大将前往诔步倭浮?结果,曹操势如破竹,一仗倾覆袁绍霸业,踏平河北。

    以少胜多,至今传诵。

    孔明心里明白,周瑜这话的意思是要我自告奋勇地承担下来。我与黄盖讲了曹操吃粮所在,周瑜就在这粮草上谋算我的性命。他既然已经开口问我,说明早有预谋,势在必行,不怕我不允。我要动曹操粮草的脑筋,就不象曹操乌巢劫粮那么容易了。因此,装得好象不懂的样子,对周瑜说:“都督,曹操用许攸之计,劫乌巢之粮,使袁绍断粮绝草,故而一败涂地。”

    “真是妙计也!本督如今欲劫曹操之粮,先生看来如何?”

    “妙计!妙计也!”只得和他的调。

    周瑜听得孔明连声叫妙,心中暗喜。忙拔令在手,对两旁一看:“哪位将军往聚铁山劫粮?”

    两旁战将听说去聚铁山劫粮,心里都在想,我们长江作战,个个踊跃,若说劫粮,则劳而无功,人人不愿。

    因此两旁声息全无。

    孔明想,周瑜啊!有话直说,何必转弯抹角。老实说,江东人没有一个大将肯去送死,唯有我肯冒这种风险。

    周瑜早已料到这些大将都不敢接令,因此转过身来,面对诸葛亮:“啊!先生。”

    孔明想,果然容不下现我。回答道:“大都督。”

    “两国联兵,还望先生相助一臂之力,往聚铁山劫粮可好?”

    先生想,什么好不好!不好也只能说好,不答应定然作违命论处,被他杀头。孔明回头对鲁肃看看,只见他头摇得象货郎鼓,叫我不可答应。孔明明白,今日性命危险,不接令死在目前,接了令不等到明早也要阵亡。

    还是答应下来,尚可多活一会,所谓“生在阳间一刻,胜死阴府千年”,“好死不如恶活”。

    “亮愿效大马之劳。”说罢,接令到手。

    “先生要带多少兵?”

    孔明只得在心中苦笑几声。我又不是战将,带了兵也无法冲锋陷阵。你周瑜只调兵不遣将,纵使兵卒再多,充其量也不过是做炮灰,多进一些死尸过江。反过来说,你周瑜假使不发一兵一卒,我也只好去劫粮。我索性做一个外行,看你给我多少兵。

    周瑜他也在动脑筋:我手下的大将都是名将,此去劫粮是专为孔明设下的陷阱,派些兵去,算我周瑜作为孔明的殉葬品,大将无论如何不舍得叫他们去送死。就是小兵我也不能多给他,名日劫粮,实是送死,人死得越少越好。看来至少要有一千小兵孔明才肯劫粮。想到此地,周瑜也不考虑一下劫粮成功与否,便对孔明说:“先生,过江多带三军恐有不便,一千三军够否?”

    这种话亏得周瑜说得出,聚铁山粮台上大将四十二员,曹兵十万,这里只有一千小兵,如何抵敌。这笔帐怎样算法?孔明想,就只当我带领一千三军去劫粮,如何抵抗四十二员将、十万兵,这且不去管它。退一万步讲,假设粮队上只有米,没有人,一千三军每人背一石米,也只能动到一千石;背十石,只有一万石;上山下山步履艰难,就算人人都是身材魁梧的大力士,每人背三石也背不了许多,现在聚铁山有大粮一百六十万石,这些人要背多少日子才能将大粮劫完?况且曹操在赤壁又不是死人,由你搬运不管事。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不过我在此身不由己,尽管少,也不与他争,就算翻了一倍也只有二千小兵。还是做得漂亮一点,总归劫不到大粮,何必争多嫌少,乐得器量大,反话说到底,触触他的跟霉头。“足够了,足够了。”意思是太多了,还可以少一点。

    周瑜信以为真,懊悔自己气派太大,刚才给他五百兵可能差不多。

    你想,周瑜的心肠多么黑,欲置孔明于死地,他是不择手段。但是孔明也不是好弄的,他有办法在大家的意料之外绝处逢生,逢凶化吉。

    “都督,本军师虽则带兵一千,但是要准备三、五千,让本军师从中一个个地挑选。”孔明说。

    周瑜想,从未听到过有这样点兵的。好在小兵之中也点不出什么名堂来,乐得慷慨点。因此点首道:“听便军师。”

    孔明起身告辞,手捧令箭下得大帐,口中还在自言自语道:“破曹兵百万,谁料诸葛亮立此大功!”

    周瑜听得孔明的自说自话,也不搭话,转念道:对!

    劫粮成功确是莫大之功,可借不待成功便要成仁。周瑜见孔明退出,随即传令退帐。文武各自回营。

    鲁肃跟随周瑜到寝帐,忙问道:都督,为何命孔明前去劫粮?”

    “此乃本督一条借刀杀人之计。”

    “唉!都督缘何又要杀他呢?”

    周瑜想起刚才孔明那种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神态,不禁又有些奇怪起来。看来孔明非但不担心失败,而且还胸有成竹。他明知是计,却又不顾性命。好大喜功,这人实在不可理解。他也不回答鲁肃的问话,疑惑不解地问鲁肃道:“子敬,尔看孔明劫粮可能成功么?”

    鲁肃也在为孔明的安5忧。心想,难道孔明真的不怕死么?可能他有护身之法。一边回答说:“都督,下官看来,劫粮定然成功。”

    “怎见得?”

    “当年孔明只有九百五十兵,能烧博望、新野,败曹兵二十万。何况眼下有一千三军,个个精勇,岂不是成功在即!”

    孔明的用兵,周瑜早有听闻,真是以一挡百。况且孔明要在三、五千兵卒中精心挑选,更是锐利无比。心想,何不命鲁肃去打听一下孔明如何点兵,我就可以知道他用什么计策去劫粮。“子敬,既然这样,尔与我到江边去打听一下孔明如何点兵,如何向对江进兵。回来告知本督。”

    “啧啧啧!”鲁肃本当要去看一个仔细,现在周瑜命他前往,他二话没说,转身便走。

    “尔千万不要与他交谈。”周瑜又叮嘱一遍。

    “下官明白。”鲁肃嘴里讲明白,到了江边,见孔明这样点兵,早已忘了周瑜的关照,同孔明大攀谈。而且还掮了一个大木梢给周瑜。这是周瑜万万料不到的。

    鲁肃快步流星来到江边,下一条小船,在参谋船不远的地方停靠,看过去十分清楚。

    孔明接了令箭回到船上。王四看见军师手中的令箭,要紧问道:“军师,捧令干什么?”

    “奉命曹营劫粮。”

    “带多少大将?”

    “一将全无。只带一千三军。”

    王四虽然是船上人,在于戈不息、战祸滋蔓的年代里,这一点点军事常识还能懂得。他听了一吓,觉得兵力大小好似飞蛾扑灯,玩火。

    “军师,一千三军如何去劫粮?”王四倒替先生捏着一把冷汗。

    “不必多问,速去命军政官到此。”

    王四出舱,叫来一位军政官到此参谋船上,然后在船头放好座位一只,先生坐定。

    军政官上前,见孔明手捧令箭一支,不敢怠慢,见过孔明:“军师,军政在。”

    “亮奉令劫粮,带兵一千,尔速去调兵三千到此。

    待本军师从中一个一个挑选。”

    “是!”军政官不懂这位走马上任的军师调兵遣将的规矩,心里想,我做了这许多年军政官,从未碰到过这样点兵的主将。要是带兵十万八万也照这样的点法,不等点好,敌人已经杀到了眼皮底下了。正因为你是江夏刘备手下的军师,又是我主孙权的嘉宾,得罪你不起。所以,这军政官接过孔明手中的将令,来到甘宁水营上调兵三千,回来交令。

    诸葛亮将令箭在舱中插好,命军政官退走。然后吩咐手下准备十几条战船停靠在参谋船的左首里,等会儿将选中的兵士,就叫他们跳到空船上去。

    不一会,三千水军驾着几十条大船朝这里驶来。孔明传令停靠在参谋船的右首里。孔明的船就在重船和空部中间,准备点兵。

    再说,停在江边的那条小船上的鲁肃远远望见这里人声鼎沸,船只拥挤,一点不象点兵,倒有点象在发饷。心里想,不知孔明怎样点法。

    孔明在参谋船上尽管呼么喝六忙个不停,然而冷眼里早已望到了小船上的鲁肃,知道他是来偷看我点兵的,所以也当作没有看见鲁肃。心里却在想,周瑜心狠手辣要我的头,看来不给他不行。今日点兵是假,用计活命是真,我的一条性命全部托付在点兵上,盼望你鲁肃上我当,到我船上大攀谈,则我的性命还有希望。

    这班水兵,根本不明白诸葛亮的意图,听说要在三千人中挑选一千个,大家议论纷纷,说短道长。张三说:“老哥啊,我们都是鄱阳湖训练出来的精壮水军,都督常常夸奖我们,怎么这位军师还要挑三拣四?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么?”旁边的李四说:“兄弟,这位军师也算刘备手下的大人物,怎么会这样外行点兵?我看他是徒有虚名,本领不及我家都督。”还有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曹操也见他惧怕几分。我们不要小看了他。我们不管他怎样点兵,人人要昂首挺胸,个个要精神饱满,绝不能丢了我家大都督的面子。”周围的人听得这般说,都齐声应和:“对!对!对啊——”这些小兵都在想,诸葛亮是刘备的人虽然说联兵破曹,与我们总归不好算自己人。今天我们都不能落选,落选就意味着不精壮,是酒囊饭袋,要被诸葛亮笑话。老实说,精壮不精壮,外表是看不出的,本领要在战场上才见高低。可是今天诸葛亮外行点兵,以为我们是蹩脚货。那末,我们只有做些精壮的动作出来。因此这些小兵都不约而同地手抱钢刀,屏住呼吸,挺胸凸肚,瞪眼竖耳,等候这位先生点兵。

    孔明见此光景,心中好笑。想想今天倒是要请你们协助配合,倘然一个个垂头丧气,没精打采,我这点兵就点不下去。不过也不要人人涨得面红耳赤。孔明想,让我快点点兵吧,不然有些气短的要一命呜呼哉。因此抬头对面前定睛一看,只见一个小兵屏得眼睛发定,脸上青筋暴起。

    就用羽扇柄朝他一指,说道:“来!”

    经孔明这么一指,那只船里的小兵象滚开的水一样沸腾起来,大家都以为先生看中了自己,所以你争我夺,都要想跳到参谋官船上,一时争执不下:“是我!”“是我!”

    其中一个小兵较伶俐,两手分开前面几个小兵,张开喉咙叫道:“军师,可是我否?”孔明想,这样就可以弄清到底是谁了。对着问话的小兵摇摇头:“非也。”小兵退下。

    后面一个接一个都问过,都不是。后来那个被孔明点中的小兵踏出,孔明方才点头说是。这个小兵浑身骨头轻,心里想,三千之中,我被第一个点中,真是天大地大的光彩。

    只见他两足一蹬,一个箭步跃过三丈来阔的水面,跳到参谋船上。

    孔明一看,心中暗暗称赞:江东水军锐不可当!一个小小的水兵能有这点本领,想必一般大将也未必能跳得这么远。难怪江东三世基业无人动摇,原来兵精将勇,实胜过长江天堑。

    这个小兵来到孔明面前,双膝跪下:“军师,小的在。”

    说完,喘息未停。

    “哪里营上?”孔明问。

    “小的在头营上红旗队第一队。”

    “家住何间?”

    “长沙。”

    江东兵不一定全是江东人。正象曹操手下文官武将一样,各处都有。

    “今年几岁了?”

    “小的今年三十岁了。”

    人到中年,三十而立,正是精壮时期。可是孔明把头一摇,叹了一口气:“呀!惜乎啊!惜乎!”

    小兵听说“惜乎”两字,知道在自己的年龄上出了差错,心里想,三十岁的人,正是血气方刚,有什么可惜的呢?

    诸葛亮接着说:“年到三十,血气已衰,非为精壮,退过一旁。”

    小兵听得这番说话,士气一落千丈,来时雄赳赳,去时灰溜溜,从别的船上绕过去,在原来的地方站好。四周的弟兄连忙汇聚过来问他:“我的哥,军师说些什么?”

    这个小兵有气无力地说:“军师说,年过三十已算衰老,不中用的了。”大家想,大概军师欢喜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

    孔明重又观望水军,见一个小兵也在不顾性命地屏息,指着他道:“来!”

    这个小兵也是身手不凡,双足一踮,身轻如燕,一步蹿上参谋船,来到船头。“小的在。”

    “家住哪里?”

    “南徐。”是个本地人。

    “今年几岁了?”

    这小兵脑子反应也很快,刚才听说三十岁就嫌老了,我就说得小些:“小的今年一十九岁,一十九岁。”他连说两遍,以此来暗示自己年轻力壮,血气方刚。

    不料孔明又是长叹一声:“唉!惜乎啊!惜乎!”

    这小兵想,完了,被他这连声惜乎,我的霉头触足。

    三十岁嫌老,十九岁不知又有什么说法。

    “年未满廿,血气尚弱。非为精壮,退过一旁。”孔明说。

    嘿嘿!一下子又太小了,倒说十九岁血气还未养足,真正气煞人。这小兵受了一肚子的气回到原地。

    孔明又将手中羽扇一指:“来!”

    “是!”一个小兵蹿到参谋船上。“军师,小的在。”

    “今年几岁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