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避免欠人情账太多;第三,不提起过关文凭之事,若在路上遇阻,尚且可以设法搪塞蒙混;但若一提起此事,被曹操推托不给,在路上遇阻反而不好搪塞。因为他对请求后曹操是否会痛快付给并无多大把握。事实上,当第一关守将孔秀和第二关守将韩福分别向他索要过关文凭时,他正是以“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和“事冗不曾讨得”相搪塞的。如果请求后曹操明言不给,反倒会失去这些借口;第四,刘备是与曹为敌的,关羽投降时提出的一个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临走时不领曹操的文凭,正是要说明他不受曹操的管辖。事实上,当关羽到了黄河渡口,马上要走出曹操辖地时,他的胆子壮了起来,把守渡口的秦琪问他有无丞相曹操的过关公文,他回答: “吾不受丞相节制,有甚公文!”(第二十七回)
看来,曹操对关羽沿路的动向是密切注意的,当关羽过了最后一道关隘,就要进入袁绍辖地,且得知刘备脱离袁绍前往汝南时,却有两个使者及张辽三人相继送来曹操的过关公文和命令,声言公文可以遍行各处。曹操为什么在关羽不需要公文时送来公文呢?原因有两条: 第一,他益发想向关羽送个人情。本来曹操想让关羽主动提出要求以提高公文的人情价值,但关羽硬是不提,最后反倒走掉,结果只好假装不知关羽已过完关隘,将公文降价相送。事实上,当追赶关羽的夏侯惇向张辽之前的两个使者询问曹操是否知道关羽沿路斩将之事时,使者回答不知,因为操不能让使者回答“知道”,如果回答了“知道”,那就等于说明知道关羽已过完关隘,公文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将公文降价相送,这是对他在关羽临走时未送文凭的一种人情上的弥补。在使者走后不久,张辽赶到,对追兵说: “奉丞相钧旨: 因闻知云长斩关杀将,恐于路有阻,特差我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第二十八回)这就是说,即使知道关羽沿路斩将之事,还是宽大放行,这个人情可算做到家了。后来,关羽伏兵华容道拦截曹操,操对关羽求情被拒绝,他问关羽: “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第五十回)这是操舍给关羽的一笔最大的人情债,以此终使关羽动心。第二,关羽曾斩杀过袁绍两大将,曹操幻想关羽因此若在袁绍一方受到胁迫或有其他变故时能再回自己一方,他给关羽以热忱的关心态度,不至于使关羽到时候因考虑面子问题而不愿返回,而他所补送的“遍行诸处”的公文也为关羽提供了这种方便。看来,曹操给关羽的公文也并不是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
在过关文凭这一小事上,关羽和曹操都作了认真的考虑,他们的性格、处事为人被深刻地体现了出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