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十八路诸侯盟主时,是他领导才能的大亮相,但袁绍在做盟主时并无多大作为。当鲍信与孙坚被董卓手下华雄战败时,袁绍便向诸侯问计,自己没有了主意。他的弟弟袁术对先锋孙坚不发粮草,坑害孙坚,他听而不闻。董卓劫持皇帝,从洛阳迁都长安,曹操建议乘势追袭,袁绍却担心“诸兵疲困,进恐无益”。后曹操追袭董卓而回,当面责备袁绍说: “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第六回)讨伐董卓没取得任何结果,他就与孙坚为争夺传国玉玺而闹起了矛盾,带头搞内部纷争,致使讨卓联盟解体。
曹操曾和刘备议论天下人物,刘备佯称袁绍为英雄,指出了他的突出优势: “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谓英雄。”曹操尖锐地指出: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第二十一回)其实,刘备和曹操分别指出的是袁绍的不同方面,曹操坚持从个人品格上考察人物,他对袁绍的评价是中肯的。袁绍出身高贵,社会交往极广,地理位置优越,手下人才济济,这都是事实,但袁绍表面厉害实则没有胆略,多于筹谋却无所决断,而且,他不能吸引自己的部下为实现远大的目标而努力,而喜欢为区区小事斤斤计较,外在的优势与内在的劣势相比较,后者终归是长久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这决定了袁绍集团必然是没有前途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