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身边,有一大群谋士,包括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刘晔、满宠、司马懿等,组成曹操的“智囊团”。每当需要决定大计方针时,他总是先让谋士们充分地发表意见,或者主动征求谋士们的意见,然后选择正确的意见或吸收某些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自己作出决断。曹操是比较能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的领导人,一方面,他让大家参与决策,发挥众人的聪明才智,不像诸葛亮那样遇事不与人商量,自己一人作主;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袁绍那样遇事没有主张,一任谋士们争论,无所决断。
曹操是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接班问题的当权者,他对这一问题的考虑是较早的。在打败袁绍、西击乌桓之后,因郭嘉病逝,他哭得非常伤心,并对众官说: “诸君年齿,皆孤等辈(你们的年龄都跟我一样偏大),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第三十三回)他对部下,是很注意年龄层次的,尤其对年轻人寄予厚望,因为年轻的一代是自己事业长盛不衰的保证。在选定接班人时,他对卞太后所生的四个儿子进行了全面考察,告诉身边的人: “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第七十八回)这里他用三项指标去衡量: 德、才、体。曹植有才无德,曹彰无才,曹熊多病,只有曹丕符合标准,可以接班。在这一问题上,他能排除个人感情因素,按必要的标准去衡量选择。
有人认为曹操杀掉杨修是其嫉才的表现。其实,只能说曹操嫉恨杨修,却不能说曹操嫉恨人才。当然,杨修也是人才,而且天赋很高,但杨修不是把他的才能运用于军国大事上,而是投注于无聊的嬉戏上,他和曹植结成小集团,甚至卷入曹操的家庭纠纷之中,他揭破曹操的,最后发展到揣测军情、惑乱军心的地步。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中,曹操发口令为“鸡肋”,杨修认为这是退兵的先兆,于是让部下收拾行装,准备退兵。这种对曹操潜意识的揣测是有道理的,但在曹操正式发出退兵令之前,任何人都不应该擅自行动,更不应该将这种揣测到处宣扬,这点常识是军法所要求的。假使这样大胆违犯军纪的不是杨修而是别人,也一定会被曹杀掉;又假使杨修是在孔明的军队中这样大胆妄为,那也一定会被孔明杀掉的。曹操在后来退兵前想起了杨修的话,还将其尸体收回厚葬,表明他后来产生了一点惜才的悔意。
曹操的人才观极富内容,构成他领导艺术的突出方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