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惟才是举
    和刘备相比较,曹操在用人上少有亲疏之别,他惟才是用,因此他的选才面比刘备要宽,这是他的事业更为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操在一生征战中,时时留心人才,一发现人才,就尽量地要收为己用。操初遇许褚,见其威风凛凛,心中暗喜,遂安排典韦用计收服,使许褚成为典韦之后的第一心腹爱将。操移驾许都时路遇杨奉、韩暹拦截,操见杨奉手下武将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及见与许褚交锋,武艺超群,更加喜爱,召谋士商议道: “徐晃乃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召之。” (第十四回)后派人招降徐晃。操平定汉中时,张鲁派西凉勇将庞德迎敌,操早知庞德威名,一知庞德来迎战便有心收归之,他先选张郃等四员大将轮战庞德,然后收买张鲁谋士杨松内中作梗,最后设计俘获庞德,使其感恩归降。许褚曾是山寇,庞德曾随马超杀伤过曹操人马,但他们是人才,操仍愿收归使用。操有时为了眼前的利益,也临时使用那些靠不住的人。如操夺取荆州准备下江南时,需要训练水军,于是封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侯并兼水军都督。谋士荀攸提醒操说,二人乃谄佞之徒,不应给予高官显爵。操密告荀攸道: “吾岂不识人!只因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战,故且权用此二人。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第四十一回)操用人的指导思想在于: 只要一个人有所特长,而这种特长又能为自己的目标服务,那么,不管这个人以前是怎样、以后会怎样,就目前来讲,都可以任用。

    陈琳曾替袁绍起草檄文笔伐曹操,辱及曹操祖先。操攻破冀州后俘获陈琳,身边人劝操杀之,操怜其文才,赦其不死,命为从事。蔡邕之女蔡琰曾被北方部族于战乱中掳去,在当地作《胡笳十八拍》,流入中原。操深爱其才,使人持千金去北方,从左贤王处赎回,使其与董祀结婚。操初遇刘备,就结为知己;招降关羽,厚礼待之;一知徐庶,就设计诱之;与董昭相见一席话,就拉着他的手说: “凡操有所图,惟公教之”(第十四回);夺取冀州,就让人遍访当地贤士,等等。总之,曹操爱才,礼贤下士,是他领导观的一大特色。他曾作诗抒发自己的胸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四十八回)他用高山的气魄和大海的容量来勉励自己,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操曾带兵与孙权军队对阵,见对方排列整齐,军容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由衷爱才又希望占为己有的心情溢于言表。

    曹操过分爱才,也因此而对自己不利。如刘备投靠时他否定了程昱的建议,未斩杀或扣留刘备,致使刘备成为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劲敌。当阳长坂坡赵云冲入军中单骑救阿斗,他在山上望见赵云十分勇猛,心中喜爱,传令各处务要活捉赵云,不许放箭伤害,因此被赵云斩杀军中名将五十余员而走脱。尽管如此,曹操人才观对其事业的积极作用还是异常大的,他的事业的每一步进展,都依赖于人才。没有曹操的爱才之心,就没有曹操创立的功业。

    曹操还善于团结人才,争取那些与自己有思想隔阂的人归顺自己。关羽降操后,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曹操待之为上宾,处处关怀备至,结恩于关羽。虽然关羽最终离去,但他为曹操解白马之围,后来又义释华容道,毕竟还是报答了曹操。官渡之战时,袁绍大将张郃、高览被逼投降了曹操,当时有人提出,二人投降,未知真假。曹操回答说: “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第三十回)他一见二将就赞扬说: “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封二人为偏将军及侯爵。后高览早死,张郃成为曹操集团的骨干,在防御孔明兵出祁山的过程中屡建大功。曹操尊重人才的感情,他并不要求一开始就对自己忠心耿耿,允许保持一定距离,反倒倍加关怀,他认为这样的人才有思想、有性格,争取过来必有大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