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刘备携民渡江
    儒家的仁治思想虽使刘备在领导工作上受益莫大,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儒家的“仁”是主张爱有差等,这就导致刘备在处理集团内部的关系时,有较明显的亲疏之别。比如刘备在决定自己的王位继承人时,在义子刘封和亲子刘禅之间要选择其一,当他征求军师诸葛亮的意见时,诸葛亮答道: “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第七十六回)这样的大事,诸葛亮竟然觉得难于参与,只好投了弃权票。以诸葛亮的态度中可以揣测,在事关“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上,就算崇尚“仁”的刘备,也难免受非常复杂的情感因素所左右,孔明“推”得实在高明,尽显微妙。又如刘备自领益州牧时,同时封关羽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虏将军、新亭侯;赵云为征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扬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六员虎将均封为将军,但其中惟有关羽、张飞另加侯爵,连赵云这样的心腹爱将亦不能与关、张平列,而给官员的赏赐又是按等级差别给予的(见第六十五回),这就不难见其亲疏之别。这种不能平等对待部下的领导方式很容易带来消极的后果,仅仅由于刘备在人际关系上的倍加殷勤才侥幸补偿了这一局限。

    其次,仁治思想在领导工作上的另一种消极影响是,当领导集团变得庞大时,主要领导人不可能和每一成员保持“食则同桌,寝则同床”的交往,感情联络稀少。从而,曾经促使集团发展的方式会变成限制集团发展的方式,甚至有些旧部可能会因感情联络变得稀少而产生怨情。比如蜀中豪杰彭羕在刘备攻西蜀途中,进一言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受到重用,但刘备称帝前,彭竟因刘备待他昔厚今薄而背地辱骂,并企图联络孟达,挑动马超谋反。蜀国政权的上层人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刘备收川前四方征战长期跟随的骨干,其二是收川过程中刘璋手下的降将,其他来源的官员极少。儒家的仁治思想,导致庞大集团内部的封闭性,窒息了领导集团的吸收功能,以至使西川内外的再生人才无法跻身于领导集团,发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可悲情形,这不能不说与刘备贯彻仁治思想有很大关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