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章 桓灵昏庸失政(2/2)
    永康元年(167),桓帝死,尊窦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桓帝宫人数千,未有留下子嗣。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迎十二岁解渎亭侯刘宏为帝,即灵帝。迁窦武为大将军,进封闻喜侯,诸窦亦拜官封侯。名士卢植以窦武素有名誉,上书规之,宜择宗室年长有德者为嗣,并用宗室贤才,外戚不宜秉政。窦武不能用。但窦武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征用名贤,欲尽诛宦官。窦武说太后,依旧例,宦者不过监宫廷门户及管宫中各部财物,如今使与政事而任重权,子弟布列,专为贪暴。天下凶凶,正以此故。宜悉诛废,以清朝廷。太后谓汉家世有宦官,但当诛其有罪,不可尽废。 窦武犹豫不决,迁延时日,致使计策泄露。中常侍曹节、王甫知悉后,矫诏窦武、陈蕃图谋废立,督羽林兵杀之,幽闭太后。宦官疾恶名贤,遂大搞党锢,大杀党人。

    曹节、王甫死后,张让、赵忠等十二中常侍继续恃宠专权,时称“十常侍”。但宦官中也有清忠者,不过为数甚少。灵帝欲封赏中常侍吕强,吕强固辞不受,并奏曹节、王甫、张让等品卑人贱,谗谄媚主,疾妒忠良,掩朝廷之明,成私树之党,应罢黜之。灵帝知其忠而不能用。吕强后遭赵忠构陷而自杀。

    灵帝卖官鬻爵,增赋加税,造宫修殿,骄奢淫逸;宦官朋比为奸,擅权祸国;忠臣贤士不得进用,并且遭受残酷无情的打击和迫害;依附权势的地方豪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民不聊生,四处逃亡。东汉王朝摇摇欲坠。

    中平元年(184),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灵帝拜何皇后兄何进为大将军,召群臣会议,镇压黄巾起义。北地太守皇甫嵩认为宜解党禁,拿出藏钱以资军队。灵帝惧怕党人与张角合谋,不得已而纳之,赦免天下党人,增加军资,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俊为右中郎将,征讨颍川黄巾,以卢植为北中郎将,征讨冀州张角。

    灵帝只赦免了党人,并不用之,仍然信重宦官。郎中张钧上书曰:“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亲朋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布告天下,以谢百姓,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后汉书·张让传》)灵帝怒,害之。皇甫嵩护军司马傅燮上书曰:“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今阉竖弄权,忠臣不进,此即萧墙衅发,而祸延四海,遂使黄巾起事。臣受戎任,战无不克。黄巾虽盛,不足为庙堂忧也。臣之所惧,在于治水不自其源,末流灾患难弭。夫奸邪与贤良不宜共国,亦犹水火不可同器。陛下宜速诛谗佞,则善人思进,奸凶自息。”(《后汉书·傅燮传》)灵帝因其有军功,不置可否。

    在两汉你死我活的权力舞台上,皇上是当然的领衔,宗室、外戚、臣僚及宦官是列在皇上前后左右的四大名角。西汉初的开场戏是龙争虎斗。韩信、彭越等功臣,有喧宾夺主之势,相继为刘邦剪除。刘邦死后,外戚企图夺取政权,为陈平、周勃平定。继之,刘氏诸侯王起兵,欲演割裂,景帝镇压并削弱之,实行中央集权。武帝热中独行,为加强皇权,又委以在宫中办事的尚书及经常出入宫中的侍中、中常侍等近臣实权,借以制约由丞相领导的正规的中央行政机构。尚书为皇帝机要秘书,侍中、中常侍等为卿、大夫加官,侍从皇帝左右,顾问应对。此后,称皇帝的近臣为中朝官(或称内朝官),中央行政机构官员为外朝官。阉宦常为中常侍,遂得以与政,由跑龙套而跻身大腕。武帝拾集权之阶再登之顶。武帝死,霍光受遗诏辅佐昭帝。昭帝死,霍光立昌邑王,不久即废,又立宣帝。霍光专权废立,使争而效之者不绝。元帝以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石显祸政乱朝,西汉始衰。光武帝中兴,建立东汉。和帝立,外戚窦氏专权,图作不轨。和帝与中常侍郑众密谋诛之。东汉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尚书开始直接处理政务,领录尚书事者可谓揽有行政大权,由是丞相、公卿之权渐轻。宦官充斥中常侍,贵戚多把持军权。皇权至高无上,宗室、外戚、重臣皆具条件获取,就是宦官也有惦念之心。皇帝被窥伺搞得神魂不定,不知该如何防范是好。其实,天下事说难如乱麻,说易也都很井然。马和鹿简单一分,硬要指鹿为马,乱就生出。宗室、外戚、臣僚乃至宦官当中都有善恶之分。简明易行的办法就是择优除劣。群臣鱼贯,故可信者众。明主能辩良莠,只是昏君不知好歹。东汉末这最后的一幕简直糟糕透顶。皇帝庸碌无为,浑浑噩噩;宗亲面壁,形影相吊;臣子坐冷板凳,无用武之地;只见贵戚、阉宦这些虾兵蟹将上蹿下跳,轮番折腾。妇孺皆知,马上就要曲终人散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