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自顺帝后开始衰落。建康元年(144),顺帝病逝京都洛阳,由其年仅两岁的独子刘炳即位,即冲帝。尊顺帝梁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诏太后兄大将军梁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
西汉高帝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分封诸吕为王。吕后死,诸吕谋反,为陈平、周勃平定。不久,吴楚等七国宗室诸侯王自治坐大,起兵叛乱。景帝平之,收缴其权。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削弱分封。到东汉,一遇幼帝即位,为防宗室侵夺,多要以太后摄政。太后因不便接触朝臣,常重用其父兄弟,结果权力常落外戚手中。外戚为久专国政,多贪立幼帝。
永嘉元年(145),冲帝夭亡。李固建议宜选宗室年长有才德者为帝。梁冀不从,乃与太后定策禁中,迎勃海孝王刘鸿八岁子建平侯刘缵为帝,即质帝。质帝知梁冀骄横,尝谓其为跋扈将军。梁冀闻而大怒,恐为后患,遂鸩弑之。梁冀召群臣商议立嗣。李固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皆谓清河王刘蒜德才显著,宜立之,群臣多赞同。梁冀欲嫁妹给蠡吾侯刘志,故欲立之,与众意不合。散朝后,宦官曹腾等找到梁冀,曰清河王严明,若即位,大将军恐难保富贵,不如立蠡吾侯。梁冀然之。李固欲权去外戚、宦官,任用贤能,政归皇帝,故招致梁冀和宦官的忌恨。翌日,公卿再会,梁冀气凶辞切,欲立刘志,众人慑服,唯李固、杜乔坚持原议。梁冀立刘志为帝,年十五,即桓帝。太后犹临朝。太后妹立为皇后。诸梁皆蒙恩宠,官显爵高。太后深知前世得失,力行善政,但却又溺于宦官,再加梁冀暴滥,致使天下失望。
梁冀害死李固、杜乔,暴尸街口。朝野丧气,怨声载道。李固临终,书与胡广、赵戒曰:“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 二人得书悲惭,长叹流涕(《后汉书·李固传》)。
和平元年(150),太后崩,归政桓帝。但梁冀专权愈烈,暴虐滋甚。他安插亲信于宫卫,监窥宫中巨细;对州郡上贡进物,先挑上品,次品留给桓帝;大造第舍园囿,穷奢极欲;每天受贿接礼不计其数。桓帝崇其位高三公,他犹嫌礼薄而不悦,他欲为周公。皇后亦恃荫庇而奢滥乖忌。皇后无子,每有宫人孕育,辄随嫉害,难有保全者。桓帝不敢谴怒,但疏之。
延熹二年(159),皇后失宠,忧郁而死。桓帝不满梁氏专暴,遂与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合谋,诛灭梁氏。五宦官同日封侯,时称“五侯”。皇帝只要被架空,不得理政,便多要与宦官为伍。他一旦想夺回权力,宦官便是可以信赖的力量。
梁氏被灭,普天同庆,但五侯得势擅权,骄横贪暴,又使举国悲哀。时叛乱迭起,天灾不绝,国库空,民相食。忠臣贤士深为痛恨,不断直言相谏。宦官更进谗,诬告此辈结党,诽讪朝廷。桓帝听之信之,下诏逮捕党人。尚书朱穆深疾宦官,上疏曰:“案汉初之典,士人可任中常侍,中兴以后,乃悉用宦者。自殇帝以来,浸益贵盛,权倾海内,穷困天下。愚臣以为可悉罢省,博选耆儒宿德,与参政事。” 桓帝怒而不纳(《后汉书·朱穆传》)。宦官虽因身份卑下,难以登上辅政之位,但以钻营之道,博得封宠,干预朝政,已是贻害无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