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刘备的交道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和睦共处、反目成仇、相持不下。
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和睦共处。
建安元年,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觽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曹操收留了刘备,一起青梅煮酒论英雄。其间刘备不为吕布说情,三国第一勇夫做了刀下鬼,而关羽进言,为曹操收获了张辽这样的名将。在此阶段,曹操不杀刘备,不是没看出备乃人杰。而是认为此人在自己掌控之下,加之还没有在刺刀见血的实际较量中认识到刘备的全部能量的机会,故无杀心。心道:“备虽人杰,却还不足与孤等量齐观,或可收为己用。”从那时到现在,对刘备才能不以为然的人层出不穷,如苍原之蒿草。一代枭雄曹孟德,仅对刘备稍有低估,便很快开始品尝无法根除的后悔滋味,无奈地说:“备将生忧寡人。”
第二阶段:反目成仇。
四年十二月,袁术自败于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于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冑,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这是曹操有生以来首次对刘备用兵,结果竟是不克。如果他对刘备心志与才能有足够的估计,便不会将其派离身边,失去控制。如果他对备为人杰肤浅如蒿草般毫无见识,则不会悔而追杀,并坚定了必先图之的决心。也就顺带注定了袁绍和刘表这两个强势军阀的悲剧,和孙权奋起抗曹的壮举,因为刘备先后投奔了他们,曹军如影随形般掩至。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
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
六年夏四月,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共都等应之。遣蔡扬击都,不利,为都所破。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都等皆散。
首先上演了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官渡之战,以当时曹袁的实力对比,曹操几无胜算,这也是曹操此前不把袁绍列为征伐对象的原因。刘备出逃前,就有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足见当时袁之实力大可取得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可惜绍有田丰、沮授这样的一流谋臣而不能用。
为何曹操毅然提前了讨袁的进度日程?虽已有荡平周边小军阀的基础,却还是有违秦并六国时远交近攻,最后才兵指强大齐楚的正确攻略。因为他认识到不能给刘备任何喘息机会,更不能坐视袁绍有启用和依靠刘备才能的可能,否则操将无为矣。所以他不但孤注一掷不惜冒以卵击石的风险,还充分利用暂降的关羽,挑拨绍与备的关系。即便不能破绍于官渡,也可逼迫刘备继续逃亡,离开强大的保护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