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人名叫娄圭,字子伯。他和崔琰一样,其实是死于一种比"文字狱"更可怕的"腹诽心谤",这也是曹操猜忌心重使然。这位娄圭当年帮助曹操击败马超时,颇立功勋,他提议的抟沙为城法(利用奇寒的西北风,使掺水的沙子一夜间成为坚不可摧的防护墙)曾使曹操感叹:"子伯之计,我不及也。"有一天,娄圭与友人习授同坐一辆马车,正碰上曹氏父子外出,习授感叹道:"为人父子而有如此排场,那才叫痛快。"娄圭脱口应道:"人生在世,不能像看客那样光瞧着别人痛快,得自己痛快才是。"阴险的习授当晚就把娄圭的私房秘语密告曹操。不消说,娄圭人头立刻落地。
还有毛玠,这位当年曾向曹操建议屯田的大功臣,感于崔琰无端被诛,唏嘘不已,牢骚满腹。一次在路上见到黥面囚犯,为一时义愤所激,吐出这样一句咒语:"路有黥面者,正是亢旱三年的征兆。"曹操同样没有犹疑,他手下"首席官"钟繇迅速行动,将这位大功臣收入了死牢。区别仅是:后因有人出面求情,也许还想到了毛玠当年的好处,曹操特别允许毛玠死在家里,并负责提供上好棺木,确保毛玠家人不受任何株连……
稍稍总结一下,我们发现,当感觉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或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曹操杀人总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当董承等人与献帝合谋欲掀倒曹操时,后来伏皇后与父亲伏完暗中的联络"露泄"时,曹操都不曾有过片刻的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的古令,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前者如借粮官之头安抚兵士,后者如为防备刺客而在梦中斩杀近侍。"丞相非在梦中,倒是阁下死在梦中啊!"杨修后来在该近侍入敛仪式上的这声嘀咕,确实会让曹操毛骨悚然。
再就其余曹操所杀之人略作评说:祢衡虽非死于曹操之手,但曹操借刀杀人之心匹似司马昭,属路人皆知;反过来吕布虽死于曹操之手,吕布的勾魂戟却只会照着刘备的面门搠来。陈宫背叛曹操在先,兵败受戮,完全符合古战场法则。杀吕伯奢一家,虽传述得煞有介事,由此还莫须有地衍生出一句最足以让曹操遗臭万年的格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但鉴于此事的始作俑者孙盛,属于陈寅恪先生所嘲"通天老狐,醉则现尾"之辈,历来为史家不屑,所述之事每多向隅虚构,故不容置信。曹操赐杀荀彧,亦有空穴来风之嫌,仅可存疑。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考察,曹操杀华佗,较之后世钟会劝司马氏诛杀嵇康,更易让人产生"《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旷世悲情。这位医家圣手只因更愿以一种"游方郎中"的方式普济众人,不愿沦为某位权贵的私人大夫,遂致灭顶之灾。曹操杀华佗的做法也颇具曹操式特点:由于华佗借口妻子有病,曹操遂让执行兵士带上四十斛米,吩咐道:"若华佗妻子确有病,就送上这四十斛米,并代我问候,他可不忙着来我处。若华佗撒谎,立即羁押。"华佗的妻子当然没什么病,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为天下苍生计,荀彧曾替华佗求情,被曹操驳回。不过曹操也得到了报应,不仅他的头痛病日甚一日,神童子曹冲濒死之际,曹操老泪纵横之余大生后悔:"若华佗在,必不使我儿暴死。"据《曹瞒传》,曹操杀人之前,常常还会演出一幕"流涕行诛"的小活剧,待戮之士倘以为曹操这把眼泪乃反悔之兆,事到临头只会更加泄气。钱锺书先生曾因此绝妙地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看血泪相和流",虽曰"别解",是否也暗示我们,曹操之泪,非尽属虚伪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