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人物杂谈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研究最经典的就是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了。这两个时期贤臣猛将数不胜数,经典典故多如牛毛呀~!至于小日本最让他们意淫的战国时代,我觉得有个网友说的不错,那不过是几个村之间的农民械斗。三国时代的前期就不用我多说了,吕布,关羽,张飞,张辽,许褚,马超,周瑜这些人大家太熟悉了。三国的后期应该是在诸葛亮大大死后这个时期,应该是从诸葛武侯最后一次北伐病故五丈原说起~!
诸葛一生谨慎,每一次作战都是周密部署谨慎小心。可惜那时他手下可用的大将寥寥无几。唯一健在的蜀中五虎上将就剩下一个赵云了(而且年龄也偏大了60多岁了)。赵云虽然勇猛,但是给大耳朵刘备当了一辈子的贴身保镖,没有大规模指挥兵团的作战经验。演义里把赵云同志神话了。一对一的单条还行,领兵作战能力与魏延还差了一截。说道老赵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此人就是蜀汉一流悍将陈到。
陈到,字叔至,汝南人,乃是刘备手下三支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白耳兵的指挥官。另外两支精锐部队一个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无当飞军。以及西凉马氏军团。白耳兵是刘备的亲军卫队,都是一群身经百战的老兵痞组成的。战斗力非常的强悍。是刘备传统的王牌军。他们的指挥官陈到在刘备帐下是几乎可与赵云并列的悍将。官封亭侯,征西将军,协助李严镇守白帝,《三国志》称“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列。”史书记载陈到 “名位常并赵云,俱以忠勇之将称”。诸葛亮在与兄诸葛谨的信中提到:“陈到所督,是先帝帐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夷陵之战蜀军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战败,陈到与傅彤断后掩护刘备主力撤退。傅彤战死,陈到率白耳兵数百,力战东吴追兵硬是挡住了东吴大军的追击。其勇猛可堪比当年三将军张飞当阳桥之战力退数万曹军。230年,陈到病逝于任上。可是这位蜀国一流猛将在《三国演义》里面居然连名字都没有,实在奇怪。可能是三国名将太多一个赵云已经够典型,而且两人又是如此的相像。所以罗贯中只好委屈陈到,将二人合并了。于是演义中陈到的威猛只好在赵云的影子里闪现了。
在五丈原诸葛亮病危时秘密召见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高级随军参谋兼大内密探中央情报局高级特工fbi费祎,另一个是诸葛武侯的高级伴读书童兼后勤部长杨仪。诸葛丞相对他们进行了精密的部署安排撤兵。孔明那可不是乱盖的,自己快死了。把自己的身后事安排的头头是道,连下一代的接班人该如何的工作也进行了详细的布置。死诸葛吓退活仲达大家应该最熟悉不过了。(事后有人追问司马懿为何不趁机追击蜀军,司马懿挺会安慰自己说道:“孔明活着时候他想什么我都知道,人死了我怎么能知道。”呵呵,说的也有道理呀~!)其撤兵工作安排如下:
一:魏延部断后,姜维为副将(关键时刻魏延若反水,姜维立刻代其主帅位置。厉害~!)。
二:杨仪全权负责撤兵重任,把部队带回汉中。
诸葛亮最担心的就是他死后蜀军能不能逃脱老狐狸司马懿的围歼(司马仲达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一切以把军队安全撤回汉中为目的。这就是在病危时候诸葛亮没有邀请任何一位武将商量,而独招两个文官的原因。魏延在当时是有名的大将,自认才识很高不下于诸葛亮(确实有才有资本)。子午谷偷袭长安,攻占潼关的计划就是这老小子想出来的。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又怎能玩过老谋深算的卧龙先生呀~!诸葛先生深知老魏的优缺点,知道他不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魏延长处极长,短处极短。不是个总揽全局的人物。而杨仪呢~!他的行政才能是非常了得的,三国志和蜀汉志中记载“杨仪为人干敏,亮每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可以说是非常理想的后勤参谋人才。但是两人都有极弱的地方,杨仪是心胸不够宽广,魏延是非常骄傲。两个人互相不鸟对方。经常发生矛盾,有时候魏延急了要拔刀,杨仪就吓的哭鼻子。堪称三国一对活宝。
在这两个人的使用问题上,另一个大人物就看的很清楚,那就是吴国的大当家孙权。这个大酒鬼打仗不行,但是在用人识人上确实有一手。史书记载:费祎出使吴国,吴主孙权喝大咧对他说:“杨仪、魏延,牧小人也,虽尝鸣犬之益于是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 费祎回答的很圆滑也很漂亮(怪不得诸葛亮后来安排其做外交部长兼超级大间谍):“仪、延之不协,起于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函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这两个酒鬼说的大概意思是。孙权说,这两都是小人虽然都很能干,但是不能委已重权。有朝一日诸葛亮不在了必生祸乱。费祎意思是这两人虽然不团结,却是为了私人恩怨而起,并不是想造反,所以为了北伐事业,不能不用。就象怕有风浪而废弃船只,不是好注意。诸葛先生当然也明白只是爱惜他们的才干。为了北伐大业不得不用。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内乱的情况,如果魏延有什么问题,就可以让姜维作为断后的主将。诸葛亮不愧一代奇才。诸葛亮不可能把蜀国的军政大权交给这两位发展不全面的人,他还留了一手。这一手就是前面说的那位酒量不次于孙权而且是孙权大当家的超级闺房酒友大醉侠费祎。费祎谍报能力那真是一流中的一流。中央情报局,克格勃在他面前就是个小ks。跑到魏延那里探听消息。演了一出三国版的无间道。具三国志记载魏延是这么说的:“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费祎回答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魏延对诸葛武侯很是不满,想取代诸葛亮的位子。他意思是:诸葛亮死了,我还在呀~!家属和后方的府州官员就可以办丧事了。俺魏延大将军应当率领三军去和魏国打仗。他孔明一个人死了难道天下所有的事就都办不成了~!俺老魏是啥人,那可是三国有名的上将军,蜀界一把手。怎么能听杨仪这个小老儿话让俺去断后。我呸~!
费祎狡猾狡猾滴有,两面派地干活。费祎说:ok没问题,我帮你跟杨仪小儿去说,他一个文官小吏懂什么军事呀~!肯定不会违抗你的命令的。我先闪了找他去~!拜拜~!呜呼~!魏延~!一代大将被人耍了,等明白过来真是追悔莫及。想去追也追不上了~!老魏一看到这种地步了也就豁出去了,他想出来一招。就是赶到杨仪等人的前头在斜谷南口等着杨仪。更绝的是他还把栈道烧了。也不考虑司马懿的虎狼之师随时会追上来。置数万蜀军生命而不顾。这时杨仪超凡的组织应变能力发挥了作用(诸葛丞相眼光真是大大的准),魏延前面不停的烧路,杨仪在后面不断的修。有意思的是两个人还不停的上报中央机关,互相举报对方谋反。
至于中央方面接到两人的举报信怎么应对呢?党政军一把手刘阿斗同志就不用说了,老子英雄儿子狗熊。他老子刘备一生南征北战号称世之枭雄。手下良臣猛将无数。末了到了他这基因突变,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是狗屁不懂。简直就是智障青年。可人家有傻福,诸葛亮在傻阿斗身边栽培了一批跟他品格差不多的文官,蒋琬,董允两个未来的丞相一致认为魏延造反的可能性大得多,都保杨仪不反。于是后主刘禅派蒋琬带领卫戍部队前去解决问题。不过还没赶到地方,魏延就被摆平了。
魏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也不想想,诸葛丞相在蜀军士兵心目中近乎神话的崇高地位,明显高过他和杨仪两人之间的私斗。文盲将军王平就说出了普通士兵的心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大家顿时散伙。于是乎魏大将军带着一小撮人奔向汉中。杨仪松了口大气,立刻命令马岱领兵追去杀魏延。魏延的人头被带了回来,还被灭三族。这在蜀国是很罕见的事情。
大军回到成都,把诸葛丞相死的消息带了回来,蜀国百姓奔走相告,很多人大哭。后主失去了大靠山,自然悲痛异常,其实阿斗与孔明两人真的有一份很真挚的感情。刘禅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一片悲痛声中,竟然有举报诸葛亮有谋反之心。就是丞相参军李邈,他疏道:“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他这话说得非常有趣,诸葛亮在世其间,“臣常危之”,诸葛亮一死,他顿时觉得“宗族得全”,于是一家人“大小为庆”,因此上书劝谏刘禅不必太隆重要全国都素服发哀三日,李邈以霍光等人做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以至于“主畏其威,故奸萌生”,居然说刘禅因为诸葛亮手握重兵而怕了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结果刘禅也没客气直接砍了他的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