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伟立
东汉末年,群雄角逐,风云变幻,争战不已。经过长期战争,形成魏、蜀、吴三国,天下鼎足三分。当时,首先认识到和提出“鼎足对峙”的,是孙权集团的鲁肃,其次是刘备集团的诸葛亮。他们虽然提出“鼎足分立”,但并不主张停留在鼎足分立的局面上,最终是要消除分裂,结束割据混战,统一全国。所以,他们同是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而后人对他们二人的评论却有高有低,甚不公允;诸葛亮足智多谋,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智慧的象征;鲁肃不仅在小说家笔下是一个十分可笑的庸人,就是习凿齿那样的史家亦斥之为“小人”。真有天渊之别!我们将亮、肃二人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与建议加以对照研究,便可以澄清是非,也将有助于对此期历史的理解。
一 《合榻密议对》与《隆中对》同为重要的历史文献黄巾大起义失败后,各地州牧、郡守与当地豪强地主相勾结,酿成了据地自雄,相互吞并,争战不已的军阀混战局面。置身于割据混战中的群雄,不少的人浑浑噩噩,没有政治目标,更说不上顺应时代的要求,肩负历史的使命了。另一些人,则抱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如:袁术以“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图谋取代刘家天下。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成了全阀中最强大的一个,最后想作周文王。孙权没有袁术那样的奢望,也没有曹操的“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的条件与魄力,只想凭借父兄“余绪”,占有江东六郡,以此为基础,争作群雄的首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之余业,思有桓、文之功”,最终目标是仿效春秋时代的齐桓、晋文,纠合诸侯,一匡天下,当一个扶持汉室的霸主。但时移事易,事易备变,而孙权却食古不化,世变而不知变。他为之奋斗的目标能够达到吗?孙权和鲁肃的《合榻密议对》就从这里开始。
鲁肃提出《合榻密议对》的刚间是建安五年(200)十月。那时,官渡之战刚刚结束。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先后共损失七万多人马,冀州(袁绍占有冀、幽、青、并四州、冀州为其中心)城邑多降于曹操,袁绍元气大伤;而曹操的声望和实力,则有加于战前。自从曹操在建安元年(196)迎献帝于许昌之后,形成了“挟天予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又在官渡之战中获胜,击败了中原最为强大的军阀袁绍集团,有“克成洪业”的曹操怎么会让孙权再作桓、文呢?犹之乎刘邦要尊崇义帝而遭到项羽的阻挠一样。所以,孙权尊王无路,其阻力主要来自曹操。孙权能消灭曹操吗?不可能。所以,鲁肃认为孙权的设想是不现实的。鲁肃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为孙权设计出与群雄角逐的整套战略方案。鲁肃说: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猝)除”,是鲁肃对当时形势进行深刻分析而得出的第一个重要结论。虽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胜,但袁绍集团还没有彻底瓦解,中国北方还将是军阀角逐的场所。据此,鲁肃又得出第二个结论:“北方诚多务也”。鲁肃正是从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出发,提出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鲁肃又规定其斗争策略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鼎足江东”,以江东六郡为根据地,与其它军阀对峙。第二步,占有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第三步,打出帝号,削平群雄,统一全国。
鲁肃的这一整套战略和策略,是否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有没有可行性?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剖析。
首先,剖析“汉室不可复兴”。大家知道,东汉王朝由于外戚、宦官更迭执政的结果,到桓、灵时期,政治,社会黑暗,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充分表明广大人民对东汉政权的唾弃和推翻的决心。在统治阶级中,世族官僚地主的代表人物袁术认为,“汉之失天下久矣,”已经“绝命”了。袁绍的部下郭图、淳于琼也说“汉室陵迟,为日久矣。”所以他们拥兵自立,脱离朝廷,不断进行混战企图取汉室而代之。可见,当时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都认为东汉政权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它的覆亡已经无法避免,再要兴复汉室,只能是徒劳无益了。
其次,剖析“北方诚多务也”。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便以为黄河以北平安无事,打算南攻荆州刘表。苟或则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曹操接受了苟或的意见,取消南征刘表的打算,继续致力于消灭袁绍余部的战争。先后灭掉袁尚、袁熙,直到建安十一年(206)消灭了高干,曹操才统一了中国北部。事实证明,鲁肃在建安五年估计“北方诚多务”,曹操一时不能南下,鼓励孙权抓紧时机,扩大势力范围,是完全正确的。
最后,剖析黄祖、刘表是否可以攻取。建安四年十二月,孙策进至夏口攻黄祖,刘表出兵援助黄祖。孙策的“吏士奋击,踊跃百倍”,大败黄、刘军队,黄祖逃走,杀死刘虎、韩唏(刘、韩皆为刘表派去支援黄祖的将领)以下二万余人,赴水淹死的一万多人,获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经过这次打击,孙策认为他竹已经完全丧失了抗御能力,所谓“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而祖家属部曲,扫地无余,表孤特之虏,成鬼行尸”。足见江东有力量打败黄祖与刘表,占据江夏和荆州。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来,鲁肃对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他的战略方案具有现实意义。以江东的力量为基础,经过努力,占有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做到了这一步,南北对峙的局面就形成了。至于孙权与北方争衡,鹿死谁手,就要看谁顺潮流,得民心以经济军事实力和斗争艺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后定。
鲁肃为孙权提出统一全国的战略方案之后七年,即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其内容为:
(1)曹操强大,不可同他争锋。
(2)孙权可与联合。
(3)荆州是个好地方,刘表“不能守”,当夺而有之。
(4)益州也是个好地方,刘璋闇弱,张鲁在北,内部矛盾,可据而有之。
(5)消灭北部割据势力,最后统一全国。
鲁肃和诸葛亮的对策都是以本集团为中心,第一步是壮大自已(孙、刘基础不同,但都需要壮大),然后对付北方的曹操集团,最后由本集团统一全国。肃、亮的战略方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殊途同归,两个对策都具有指导意义,同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但是,这两个方案所发生的作用显然不一样。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对策,立即称说:“善!”从此,他们建立了鱼水关系,诸葛亮成了刘备的谋主,刘备集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如李白所讴歌的“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了。孙权只想保江东,守成业,作一个徒有虚名的霸主,没有统一全国的宏图大志l和思想基础,所以,在他听了鲁肃的对策后,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立即给回绝了。鲁肃仍然信心十足,盼望着孙权统一中国那一天的到来。赤壁战后,孙权不仅没有夺占全部荆州,反而在荆州这块土地上哺育了刘备集团,使之成为鼎足三分有其一,这是鲁肃作《合榻密议对》时所万万没有想到的。
二 诸葛亮、鲁肃与孙、刘联合抗曹
孙、刘联合抗曹,在夺取赤壁之战胜利的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刘联合抗曹策略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倡议者是谁?似乎已经不成问题。近年出版的《诸葛亮》一书在“出使柴桑”一节中有如下一段话:
“在这严重时刻,刘备赶忙跟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认为,联合孙权一致抗曹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愿意亲自前往东吴。促进联合,共商抗曹大计。……
“诸葛亮乘船到了孙权的驻地柴桑,……两人一交谈,诸葛亮觉得孙权对抵抗曹操还有些犹豫不决……。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勃然变色……决心跟曹操血战到底。”
读了这段文字,当然只能得出这样的看法:(1)孙、刘联合抗曹发生在曹操进驻江陵之后;(2)孙、刘联合的形成,取决于诸葛亮的柴桑之行。那么,不言而喻,孙刘联合抗曹策略的倡议者和制定者当然就是诸葛亮了。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起码孙、刘抗曹策略形成过程的脉络是混乱不清的。虽然该书也提到鲁肃曾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但既没有指明时间,也没有说明鲁肃为之所做的努力。其实这样的看法,早已有之,我们不妨举几家有代表性的意见。
杨戏《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