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诸葛亮与鲁肃(2/2)
    陈寿《进诸葛亮集表》:“魏武帝南征荆州……亮时年二十七(当为二十八…一笔者),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靓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张拭《诸葛亮传》:“……时权拥兵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左将军,并力拒操,遂破操于赤壁”。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只能看到诸葛亮倡议建立孙、刘联合抗曹阵线,并为之奔走游说,别无他人;刘备集团是赤壁之战抗曹的主力,孙权的力量仅仅起着辅助作用。这就未免有主从颠倒之嫌了。

    孙、刘联合的思想,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已经形成了,但无行动。作为军事上的孙、刘联合抗击曹操则是在赤壁之战前不久由鲁肃提出的。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率大军南击刘表,刘表不能抵挡曹操的进攻。曹操若得荆州,并刘表,依次便要侵江东,并孙权,乃势所必然。鲁肃敏锐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八月,刘表病死了。鲁肃认为,荆州不应落入曹操手中,若然,对孙权集团则大为不利。所以,必须赶紧把荆州拉过来,抢在曹操的前面。这当然是出于维护孙权集团利益的需要。正当曹军挺进荆州的时候,鲁肃提出了孙、刘联合抗曹的策略。《鲁肃传》述其过程说:

    “刘表死,肃进说日:‘夫荆楚与国邻接,……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拱所先。’权即遣肃行”。

    早在八年前,鲁肃就向孙权献计,夺江夏,占荆州,被孙权拒绝了。现在,鲁肃仍然认为,孙权集团一定要去占领荆州。因为那里是“帝王之资”,现在,曹操打来了,当前要务是抵抗曹操,孙权集团独力不能支持,必须要联合荆州,并力以拒,才能取胜;所以,鲁肃在新的情况下仍然是把荆州当作抗曹的一个关键问题。但荆州牧,刘表的两个儿子不和睦,刘表部下各有打算,都靠不住,只有依靠寄寓荆州的刘备。刘备是有名的反曹派,又有很高的威信,由他出面“抚表众”,把荆州的力量组织起来,便会成刀一支重要的抗曹力量。所以,刘备是当时荆州抗曹势力的主要代表。鲁肃提出的孙刘联合抗曹的思想在这时就已成熟了。这是刘表刚死时鲁肃去荆州前的估计。

    可是,当鲁肃还在途中时,荆州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刘表死后,次子刘琮代为荆州牧,屯驻襄阳。九月,曹军进至新野,刘琮举州投降。当刘备知道刘琮投降时,曹操大军已经迫近。仓卒之际,“乃呼部曲议。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刘备没有同意。刘备率军“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刘)琮,荆州可有,”刘备仍然不同意。于是继续南行,行到当阳之长阪,被曹兵追及。刘备弃妻子,而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衔命前来联络刘备的鲁肃恰在这时赶到,刘备向鲁肃表示,他将投奔老朋友苍梧太守吴巨。苍梧郡属交州,治仁信,即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在当时是边郡。刘备准备投.奔到那里,实际上是为了逃避中心地区的斗争,自动放弃与其他军阀的角逐。这与披发入山林当隐士差不多。刘备投苍梧太守吴巨,当在部曲会议上就已定下了;很可能是出自刘备的独断。

    去苍梧,对刘备集团是一件大事,关系着刘备集团的前途。在此紧要关头,诸葛亮没有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问题。因为刘备集团力量微弱,自身没有一定实力,也就没有与有实力的一方进行联合的条件,故在这时无法提出联孙的问题,所以诸葛亮也只得跟随刘备往苍梧逃跑。

    鲁肃与刘备一行相遇于当阳。他并没有因刘备的失败而灰心,仍然按照既定方案行事,“宣腾(孙)权旨,及陈江东疆固”,并献策说:“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事业”。就在这时,鲁肃明确向刘备提出孙,刘联合抗击曹军南下的问题。刘备听从鲁肃的意见,不去苍梧,而率残余军队进驻鄂县之樊口。曹军占据江陵,顺流东下,形势万分紧急。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才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这句话很有分寸。诸葛亮并没有说与孙权联合抗曹,而是向孙权求救,希望得到孙权的援助,挽救刘备集团的危亡。截至诸葛亮去柴桑之前,诸葛亮并没有提出孙刘联合抗击曹军游说的任何方案,可是,有人却说诸葛亮去柴桑之后,孙权才抗曹,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被人们称为“良史”的陈寿,在叙述孙刘联合抗曹一事时,前后不一,裴松之已发觉牴牾之处,指其“非载述之体”。

    三 诸葛亮阻刘备京口之行与鲁肃建“借荆州”之议荆州殷富,又是战略要地,所以,鲁肃、诸葛亮都主张由本集团占有荆州。于是,荆州便成了孙、刘两家必争之地。赤壁战前,孙、刘任何一方都无力占据它。赤壁战后,当曹军北窜,孙权军队主力正忙着与留下来的曹军继续作战的时候,刘备一方面表刘琦为荆州刺史,使荆州在统属关系上与孙权划清界限,一方面向南开拓地盘。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等都投降了刘备,庐江郡将雷绪亦率部曲数万口归附。刘备抢在孙权之先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这是刘备集团的一大胜利,对刘备集团的前途至关重要。

    刘备集团的这一行动,显然是在诸葛亮一贯主张夺取荆州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先主收江南诸郡,乃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进驻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赵云领桂阳太守;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与重托,积极开展军事活动,搜罗人才,扩充实力。从此,刘备集团创建了根据地,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其第一大功应当是属于诸葛亮的。

    刘备集团占有江南四郡(包括襄阳、宜都),并在荆州地区取得绝对优势后,被部下推上荆州牧的宝座,成了大半个荆州地区的统治者。与此同时,孙权任命周瑜领荆州所属的南郡太守,程普领江夏太守。这样,在荆州地区就形成孙刘势力交错的形势。赤壁战后,孙刘的荆州之争的第一个回合到此结束。刘备在第一个回合中占了上风。“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但这并不是孙刘争夺荆州的结束,而是第二个回合的开始。孙权表面上承认孙刘分割荆州(不包括曹操控制部分),联姻固好,暗地里却对刘备施加压力,使之陷于相当困难的境地。后来,诸葛亮回忆刘备当时的处境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逼得刘备难以忍受,感到处境“危急”。建安十五年(209)十二月,刘备只得亲赴京口,面见孙权,“绸缪恩纪”。以缓和紧张局势,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刘备去京口,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呢?《鲁肃传》说:“求都督荆州。”就是说,要求把孙权占有的南郡、江夏郡划归刘备管辖,刘备希望成为荆州(不包括曹操占领部分)之主。如果这个要求能够达到,那么孙权对刘备所造成的“危急”形势也就随之而解。刘备此行,事先经过研究讨论。诸葛亮考虑到孙权不会答应刘备的要求,并将扣留刘备,因而坚决反对刘备去京口。这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小心。刘备则富有冒险精神,他认为:“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断然成行。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刘备一到京口,立即引起孙权集团中一些人的反感。周瑜一马当先,主张扣留刘备,周瑜上疏说: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指关、张——笔者),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粤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终非池中物也。

    周瑜的态度十分明确,就是要把刘备集团吃掉。孙权部下吕范的态度也与周瑜相同。顾全大局的鲁肃却不同意这样作。

    赤壁战后,曹操并没有组织兵力南下,但是作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存在,则是不容忽视的。几年以前,鲁肃建议孙权抢先从刘表手里夺过荆州,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北争中原,而孙权却没有这样作。现在,大半个荆州落入刘备之手,刘备集团显然比战前增大了。因而刘备的地位也比战前更为重要;南北对峙的形势也已经明朗,要维持这种鼎足三分的局面,南方要与北方抗衡,孙权集团独力是不能担负起这一任务的。因而,鲁肃等人不赞成扣留刘备。鲁肃认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必须把刘备作为抗曹的伙伴和同盟者。这是鲁肃解决孙刘争夺荆州问题方案的出发点。如果按照周瑜、吕范的意见办理,扣留刘备,火并刘备集团,曹操乘势南下,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孙刘双方都认识到他们的主要敌人在北方。坚持分裂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为了孙刘两个军阀集团的生存,保持南北均势,只有彼此妥协,维持联盟,共同对付北方的曹操集团。在此基础上,鲁肃提出了“借荆州”的构想:

    “吕范劝(孙权)留备,肃日:‘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安抚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鲁肃张把荆州借给刘备。这样,孙刘两家争夺荆州的问题就可以暂时得到解决了。从表面上看来,刘备京口之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不仅不能“都督荆州”,反而丧失了从曹操手中夺来的四郡的主权,吃亏不小。但是,刘备在“借荆州”的名义下可以驻守荆州,有立足之地,以图来日的发展。同时,孙权在“借荆州”的名义下,不战而获得对荆州的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的所有权,为以后索取荆州立下了依据。鲁肃的“借荆州”之议,是双方经过一番紧张斗争之后取得暂时妥协的产物。这种方式也是当时孙刘两家所能共同接受的方案。这就是流传很广的“刘备借荆州”故事的由来。

    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这对孙刘两家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当曹操得知“借荆州”的消息,感到震惊。当时,他正在写字,不禁笔从手中掉下。司马光认为此事不实,故《通鉴》不采用这条材料。其实,这条材料不假。清代的袁子才作了合理的解释。他说:“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曹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倚,而天下难争故也。”“借荆州”之约成,维护了孙刘联盟,才使曹操震惊,曹操不得不暂时搁置兴师南伐的打算。

    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乃是从实际出发的明智抉择:对曹操,“多操之敌”;对孙权,“为自树党”,体现了鲁肃的“独断之明”,是“深于为吴而得计者”。

    这里需要附带指出一点。许多史家认为,刘备收取江南四郡,是从曹操手中夺取的,与孙权无关,因而没有“借荆州”这件事。赵翼就是持这种看法,他说:“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赵氏举了许多证据佐成其说,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先主传》:“(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这条史料当不是出自吴人之手,赵翼却没有引证。它清楚地表明:(1)孙权正式遣使向刘备索荆州;(2)刘备承认该还荆州,只是要求宽限还期;足证借荆州是事实,不是吴人的“事后之论”。

    四 结束语

    陈寿评:“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力”正确地分析形势,提出正确的战略和建议,在这些方面,鲁肃并不亚于诸葛亮。他们同是具有远见卓识、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家。

    杨伟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