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社会左右地方局面的是世家豪族,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可以支持或反对欲在那里掌权的政治人物,他们与中央有着各种联系,和他们关系处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能否在江东站得住脚。孙权对江东大族采取剿抚两种办法,使他们服从自己。江东大姓与孙权合作非常成功的是四姓,他们在孙权那里是怎么被安抚的?从下面一句话可看出“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引自《世说新语·赏誉》)几大姓所担任的职务,张昭是孙策的托孤大臣,他和周瑜看好孙权能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为了拉住张昭,孙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朱姓一直掌武,多居军队高位;陆家世代掌权,出了个陆逊,连连带兵打了几次胜仗,更受孙权的重视。孙权还用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政治联姻的办法,来搞好与世家大族的关系。陆逊“世江东大族”,娶了孙策的女儿,应是孙权的侄女婿。跟孙策一起创业的朱治,一直在军队任职,他的儿子朱纪,也娶了孙策的女儿。他还把大姓的子弟与宗亲一起派遣,出任地方官职,“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这是有意识地把大姓与政权连在一起,使之休戚与共。当然,他也不会忘了用杀一儆百的办法,来制服大姓。吴郡大姓盛孝章,《会稽典录》说,“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孝章)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孙策只是忌,还没敢动手杀他,而孙权一上来,就果断地杀了他,《孙权传》记“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同时被杀的还有周泰明,《昭明文选》有一篇《檄吴郡将校部曲文》说“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淹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吴录》记载,有一叫沈友的人,“是时权大会官僚,沈友有所是非,令人扶出,谓曰:「人言卿欲反。」友知不得脱,乃曰:「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遂杀之。”孙权以剿抚两手,使江东的世家大族完全置于自己的政权之下,处于只能服从的角色,对孙权将来的发展不无影响,在与曹操是不是对抗下去的辩论中,江东大族又一次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但那只不过是最后一次抗争。从那之后,孙权集团真正掌握了江东的命脉,无人再敢跟他对抗了。
孙权的另一个措施,是他把军人力量与政权紧密结合起来的部曲制。当时东汉末各地军阀都实行这个办法。不同的是,孙权把部曲与军功联系起来,立功者增兵,功大者增兵多,这使许多军人有强烈的打仗;他还把军功与领地联系起来,他不直接供给军费,而是根据带兵者的军队大小,划出一块地盘给你,军粮、薪金、各种费用都从中支取。周瑜当时为偏将军、南郡太守,有兵四千人,地盘有四县;而鲁肃为统帅时,任奋武校尉,偏将军直至横江将军,汉昌太守,有兵万余人,地盘四县。能食四县的赋税,是孙权集团最高的奖励。吕蒙的成长最能说明孙权的政策。吕蒙在讨丹杨后,升平北都尉,领广德长。在攻江夏黄祖时,他又立了头功,升任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没增加地盘,可见地盘是很紧张的。赤壁之战中,吕蒙又表现不俗,升为偏将军,与周瑜同,领寻阳令,地盘大了一些。在皖城大战中,吕蒙身先士卒,督攻在前,大胜曹军,增其人马,升庐江太守,地盘大了一个级别。在与刘备争荆州数郡时,吕蒙主持大计,获得成功,孙权给了他两个县的地盘。到他接鲁肃的班时,他的人马也到了万余人,为虎威将军,也任汉昌太守,地盘增到四县,与周瑜、鲁肃相同。此种增兵数、地盘数,都是东吴历史上最高的,后来没有超过这个待遇的了。再举一个例子,会稽郡山阴人贺齐,只是一个比县小的地方长官,因军功而不断的升迁。最早“少为郡吏,守剡长。”后破候官,为都尉;建安、汉兴、南平叛乱,贺齐出兵大胜,升平东校尉;战上饶,又为武威中郎将;再战丹杨、黟、歙,战而胜之,又建议分为六县,获得孙权的欢心,成立新都郡,命贺齐为太守,嘉奖偏将军。豫章有叛乱,有一万多人,他出兵讨贼获胜,择其精悍者为兵,因功为奋武将军;鄱阳尤突受曹操拉拢,起兵为乱,有三县响应,贺齐与陆逊出击,大获全胜,得精兵八千人,升安东将军,封山阴侯,出镇江上,督扶州至皖地盘。贺齐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主要的任务就是负担东南一带未开发的地区的平叛,他从一个令,比县还小的地方长官,成长为将军,封侯,负责自扶州(今江宁西南)至皖长达数百公里的长江沿岸地区的军事行政,完全是军功累积起来的荣耀。
孙权搞得最成功的是讨山越,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益,为他的统治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扩大了他的地盘和力量。山越是江东地区还为开化,没有进入国家管理的蛮荒之地的人民。《诸葛恪传》专门写了他们的状况,“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擒尽,。。。”“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借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闲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这些地区的人民常给孙权的军事活动造成干扰,有些像游击队,你走我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灵活机动。建安八年,孙权西打黄祖,已经把他水军打得大败,正在攻城之际,“山寇复动”,没办法只得回军,派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吕蒙分赴各地打山越。所派之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的重要将军,可见山越对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就是在赤壁之战的前夕,孙权又派大军攻打黄祖,但可能山越又来骚扰,因有准备,孙权没让大军停下来,而另派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
平山越的结果上下都眉开眼笑,领兵的立功增兵升官,孙权扩大了自己的实际管辖的领土。像上边的贺齐平了山越,因有民户的增加,原来的地盘太大了,小的机构无法管理了,于是用划小增加数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孙权最初只有江东五郡,现在不断的扩大,后来有十二个郡(只是扬州一州之地),不是地大划小了就行了,有地还要有人才行,不然一个空地名毫无意义。贺齐因此而成为太守,在当时许多大将都还没当上太守,这说明讨山越对孙权很重要,负责此事的官员升迁也很快。最明显的例子是诸葛恪,他官不过骑都尉(相当县一级),职不过陪太子读书而已。他很精明,看准了讨山越的好处无可比。当时丹阳山越没人能破,山险民劣,打的是游击战,正规军无用武之地,地方政府又无力对抗他们。他多次要求去丹杨解决这个问题,孙权很高兴,给了他一个抚越将军的称号,领丹杨太守,从一个小县级,一下子成了将军,说明孙权很看重这件事。不过这都是空的,孙权只给了他三百人,那意思,不过是你打下丹杨,平了山越,你就是丹杨的太守,成了真正的将军,如果办不成此事,一切化为乌有。诸葛恪不愧英杰,他平了山越,得了四万甲兵,他自己领万人,“余分给诸将”。他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将军,领万人的,等同于鲁肃吕蒙那样的大将军。他被任威北将军,都乡侯。
孙权用人的特点 孙权首先会识人,在三国时期凡作领袖的都能识人用人,没有识人的眼力,是肯定当不了领袖人物的。人人知道干大事业需要人才,为什么有人就弄不来人呢?除了他本人不能用人外,他看不出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怎样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茫茫人海中,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瑕瑜并在,如何找出珠、瑜,没有很毒的眼力是不行的。眼力怎么来的?那是你的修养,学识,性格,智力,人格,社会责任感等综合因素的结果,请不要把眼力看成简单的一项一项因素的表现,书呆子说我看了那么些书,怎么也看不出人才?狡猾的人说我够聪明的了,为什么也看不出人才?就是因为那只是一项,不管用。领袖人物每天面对几十几百的人,如何很快地发现人才,谈话是最简单实用的办法,曹操、刘备等人都是一席话,沙里淘金发现人才。孙权也不例外,他接受了父兄留给他的一批人才外,他又发展了一大批人才,像鲁肃、诸葛谨、吕蒙等。因与鲁肃榻上一席谈,发现鲁肃是位帅才,极尽拉拢之术,而鲁肃也确实在抗曹的关键时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用人上也很有特点,大的战争他往往起用年轻人。在赤壁大战前,用谁来领军抗击曹操?曹操人称用兵仿佛孙吴(孙武和吴起),又打败了吕布、袁术、刘备、袁绍,正踌躇满志要一举踏平江南,一封书信口气似乎是谈天“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而那句“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却似压顶的泰山,谁人扛得起?孙权偏选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周瑜来担纲,程普不服气,“昔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具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引自《孙瑜传》中吕蒙语)用了另一个年轻人鲁肃为参谋长,众文武大臣也意见纷纷,说他太狂,“肃年少粗疎,未可用”,但最终还是胜利了,证明他人是选对了。在与刘备于夷陵大战之前,他又用了一个书生式的年轻人来挂帅,刚一开始,诸将不服,原来那些孙策手下的老将,王公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陆逊拔剑说理“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疆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到破了刘备,那一仗下来,杀得刘军尸横遍野,“诸将乃服”。
他还能协调将领的不团结问题。甘宁在刘表那边时,曾与孙权的军队交手,一箭射杀了孙权的将领凌操。不久甘宁投向孙权,而凌操的儿子凌统非要为父报仇不可。孙权《吴书》记“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遂徙屯半州。”“权亦命统不得仇之。”孙策时的老将周泰,为将勇敢,忠诚,在濡须战争中,立有大功,孙权让他督濡须(驻军司令),“时朱治、徐盛等皆在所部,并不服也。”孙权知道这事以后,想办法要解决他们的关系。“因会诸将,大为酣乐,权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泰则记昔战斗处以对,毕,使复服,欢宴极夜。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盖。于是盛等乃伏。”
残暴的孙权 陈寿给孙权性格上一个说法,“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这是没加夸张的说法。他的残暴可能源于他的出身,其父孙坚就是杀出来的将军,他杀了荆州刺史王叡(他是长沙太守,杀刺史等于杀长官),起兵讨董卓途中,又杀了南阳太守张咨,等于杀了平级的政府官员。孙策也嗜杀,《吴錄》记“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或数千。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曰:「(王)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余一老翁,何足复惮乎?」乃舍之,余咸族诛。”同书还记了孙策杀吴郡的高岱的始末,“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他还杀了太平道的于吉,因为于吉的传道活动影响了他的部众。孙权在这方面一点也不比他的父兄差。
孙权一上任就以杀树威,先把庐江太守李术杀了。不仅杀这个敢于不听他的人,还把那一城人都杀了。《江表传》“遂屠其城,枭术首”,李术不服你与百姓何干?但孙权一气之下,不分良莠一律杀。这还不是唯一的一次,建安十三年,孙权带兵杀向江夏,把黄祖杀得溃不成军,“尽锐攻之,遂屠其城。”这种屠城,是一种威胁,使那个地方的人因不老实地投降而杀掉,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为后来者不能对没有把握的抵抗而轻易的坚持。
孙权对地方势力的处理有两手,屠杀就是其中之一。杀,是可以从根本上把反对力量消灭掉,对巩固自己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对会稽郡世家大族的不合作,没多做工作,而是杀服他们。在其他地方有了一定的力量时候,对这个地方用杀来治理也起很大的作用,但你就这一块地儿,杀了没有可依靠的力量了,肯定是不行的。孙权背后有吴郡的四大姓支持他,然后杀会稽郡的大姓,杀了盛孝章,周泰明,还用会稽郡的肯合作的大姓,比如贺齐,倚为左右手。至吴亡之前,会稽郡都没闹过事。
一些领袖人物在创业之初,还礼贤下士,爱才用才,能听批评意见,但到事业成功了,站得住脚了,就开始变了,原来他最爱的人才,可能他害之越甚,原来可以听不同意见,现在也不听了。这个成功后的变化好像历史上带有规律性,从刘邦开始的得天下后就大杀功臣,每个朝代都上演这一幕。原来爱的人才,后来变成恨这个人才了,随着地位的上升,尊严重于真理,不管对不对,先讲是不是冒犯虎威逆鳞。孙权在继位初,尊张昭为师,但后来赤壁战后,他胜了曹操即不那么听张昭的了,因辽东公孙渊向吴称藩,张昭不同意,孙权与他讲接受有很多好处,张昭不变,气得孙权动刀子。张昭见自己的话不管用,就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后来证明公孙渊是个不可信的人,孙权到张昭家招呼他出来,张昭不出,孙权又一把火把门烧了。孙权还奚落张昭,羞辱他,孙权即位时,众人祝贺,张昭也想说话,孙权冷冷地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引《江表传》)最让人们想不到是,他那样看重的书生大将陆逊,当大胜曹军回武昌时,“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出入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谁知后来竟然成了眼中钉,“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要说起原因来,我看其他直接的原因都对,也不对,直接原因是引起事端的开关,但在孙权困难的时候,他不打开这个开关,而现在他就打开了,为什么?是另一个原因,因为他已经强大了,不那么非常需要人才为他去扛困难了,因此他要尊严,不允许有人拂他的意,尤其是有功的,他更恨他们的不从,他想你以为有功就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我偏要治你,看谁还敢乱说话。这才是最终原因。孙权还为此把与陆逊通消息的会稽太守吾粲下狱诛杀,把坚持陆逊意见的朱据赐死。
孙权做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功过自然无法避开人们的评说,但把他说成英雄,那是曹操的场合语言,并非真心话,而且我们从他的言行很难看出有什么英雄的表现。如果从占一块地盘,能在军阀混战中站住脚,他确实靠背信弃义,言而无信,以残暴的镇压地方反对派,做到了这点,但能弄块地盘就是英雄吗?中国人常以胜败论英雄,成则王侯败者贼,成了就是好汉,败了就一切都不是!纵观中国历史,许多军阀能崛起,并不是他英雄,而是不合理的现状非常适合他那样的人发展,比如袁术他是靠家庭背景起来的,“四世三公”的处身使得一大批人慕名而来,他总是有块地盘,但没一块是他自已打来的,能说他是英雄吗?他的出现,证明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孙权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割据军阀,按李宗吾的说法,他是既黑(心肠黑)且厚(脸皮厚),他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应是人们反对的分裂制造者,决不是什么英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