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国略史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八)联盟破裂
    就在曹操得意洋洋进入汉中的当口,刘备正准备和孙权火并。前此孙权装模作样把荆州借给刘备(荆州是刘表的,刘表死了是刘琦的,刘琦死了爱给谁给谁,关孙权什么事?),刘备因为势力小弱,只好认了。暂且不管这是不是不平等条约,可是认同了就该遵守,偏偏刘备不想遵守。孙权来索还荆州,刘备总是以“等我得了益州,有了立锥之地,再还好了”作搪塞。这回刘备真的得了益州,孙权当然来要,刘备也表态愿意先还一半,可是镇守荆州的关羽偏偏不给。

    关羽不过地方镇守将领,又不是荆州王,刘备都下了命令了,他说不给就不给,这不是很奇怪吗?刘备如果在背后没有其它暗示,杀了谁我也不信。总之,孙权可真怒了,派吕蒙带兵动手去抢,关羽也陈兵相向。刘备一听说,立刻亲自统军前来增援关羽——他实际上是不是真的想还荆州,至此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吧。

    眼看盟友闹翻,行将火并,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坐不住了,他写信给关羽,要求和平谈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单刀会”。和小说中不同,单刀会并非体现了关羽的英勇和鲁肃的胆怯,相反,会议上鲁肃有理有利有节,侃侃而谈,关羽只是以“国家之事,我只管听命令”来敷衍。最后什么协议都没达成,就各自散去。

    这个时候,倒是曹操帮了孙刘联盟的忙。刘备才走到半道,就听说曹军进入汉中的消息,急忙认输,把荆州一分为二,湘水以东还孙权,湘水以西还姓刘。于是大家握手言欢,满天乌云尽散,各怀鬼胎的联盟得以继续。

    曹操终究是老了,汉中之战,已经让他耗尽了心力,好不容易侥幸取胜,“既得陇,复望蜀乎”,也就退兵回去中原。他只留曹洪守汉中,派张郃统兵南下三巴。

    三巴是指巴郡、巴东和巴西,几乎包括整个四川东部。守备此处的刘备方将领,是张飞张益德。张飞并非小说中描写的有勇无谋粗鲁人,他智勇双全(还擅长书法),在宕渠大败曹营一流名将张郃,稳定了西川的民心士气。为了帮助刘备抵御曹操的进攻,孙权也在此时向合肥进军,牵制曹操西援的兵力。守卫合肥的是张辽,所部不过七千,而孙权足有十万大军,大家都以为这仗没得打,赶紧向邺城求援要紧,可是张辽偏偏不服:“等到曹公派援兵来,咱们早就覆灭了,不如先杀一阵,挫敌锐气,然后再守城不迟!”

    没有小说中设伏什么的花样,张辽不过挑了八百精锐,趁吴军刚到,阵列未整,突然杀出。他披甲执戟,先杀二将,斩数十人,直入敌垒,冲到孙权面前。孙权大惊失色,逃到一处高坡上,任张辽百般叫骂,不敢下来。张辽从日出杀到中午,几进几出,没人敢拦,吴人胆落。士气既然低迷,战斗力也就大打折扣,孙权连打了合肥十多天都拿不下来,只好撤兵。张辽从后追杀,又大破吴军,几乎逮到孙权。这就是演义中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张文远大战逍遥津”。

    曹操于次年进位魏王,离皇帝只差一步了,可是他就是不去摘这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设天命真在魏,吾其为周文王乎”,是他豁达,反正大权在握,就不求皇帝的虚名了,还是终究当了那么多年汉臣,有点香火之情,可就谁也说不准了。他现在堕入和袁绍当年一样的继承权陷阱中,反复权衡,终于还是立了次子曹丕为魏太子(长子曹昂早就在宛城战死了)。曹丕多年当五官中郎将(丞相的副手),有实务经验,看起来虽然不算聪明,然而很老实肯干。三子曹彰能征惯战,可是为人粗暴,四子曹植只会纸上谈兵,都不大可靠。

    曹植因为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惨败,很多人都对他深表同情,可是考察这个家伙的实务能力,其实未必很强。他的诗歌文章是很有名的,可是曹丕是“建安七子”的领袖、“建安文化”的开创者,就文学功底来说,也未必比兄弟差。曹操选择曹丕,还是蛮有眼光的。并且曹操也狠,怕因为继承权问题再起风波,干脆顺手把支持曹植的杨修也给宰掉了——曹植的悲剧人生,从此更上一层楼。

    这一年是曹操的立嗣年,也是天下文人的灾荒年,中原闹大瘟疫,“建安七子”中除去孔融、阮瑀早就死了以外,剩下五个,全部染病身亡。

    就在曹操得意洋洋进入汉中的当口,刘备正准中华三国联盟之三国志黄巾风云刘备拦住了曹军的南下势头,休整满一年,开始反攻了。他派张飞等进屯下辨,以图汉中。曹洪挥军来迎,双方对峙又近一年。其间张飞派遣部将吴兰、雷铜游兵北上,都被曹洪、张郃给砍了。刘备亲自统兵増援张飞,曹操也派陇上的夏侯渊来替换曹洪,同时自己西进到长安。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