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花开花落(1)
梅兰芳,男,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四十五号,今铁树斜街一百零一号,祖籍江苏泰州。
生于清光绪二十年,丁未年九月二十,公元1894年10月22日。
卒于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六十八岁。
本名梅澜,又名鹤鸣,字畹华,又字浣华,号缀玉轩主人,艺名梅兰芳,喜连成科班艺名梅喜群,小名裙子、群子、群儿。
梅巧玲梅兰芳是最典型的梨园门里出身。自祖父梅巧玲入伶籍后,以下父亲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到梅兰芳已历三世。此外母亲杨长玉、外祖父武生杨隆寿、堂姐夫旦角朱小芬、表哥王蕙芳、姑父刀马旦秦稚芬,还有三个媳妇、一个临时女友、表弟、岳父、岳母三亲六故,全都是唱戏的。
这种情况,在伶人界比较常见。像梅家这样连续唱够祖孙三辈的,就可被认可为梨园世家。
真正能成梨园世家的,其实也并不多见。原因是,就算祖孙三辈都唱戏,如果都不红,也称不起是世家。可是,一旦某一辈真有红了的,就发迹了,后辈往往从此改换门庭,不再做这个被轻贱的职业了。
梅竹芬宋明两代户籍制度规定,伶人的后代只能报伶人户口,子孙不许参加科举。到清代已经放宽政策,但依然沿袭旧例。梅兰芳小时候也曾经准备读书不再唱戏了,但是家中连遇变故,没钱了。没办法,只好回来重操祖业。谁知这一唱,唱出一个风华绝代的戏剧大宗师。
老梅家唱戏第一个大红大紫的是梅兰芳祖父,大名鼎鼎的梅巧玲。
梅巧玲主工花旦,兼工青衣、昆旦。同光年间伶人辈出,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戏剧界的辉煌期,一时人才济济。梅巧玲在那时独步梨园自成一派,老三鼎甲之下就属他了,位列同光十三绝前茅。梅巧玲自己开了堂子,门庭若市,日入斗金,赚得盆满钵满,在铁拐斜街置办了宅子。青壮年时,梅巧玲也曾入宫承差,鸳鸯蝴蝶派的樊樊山有句诗“天子亲呼胖巧玲”,官称他为胖巧玲。
按理说以梅巧玲的收入,吃到梅兰芳这辈是吃不完的。然而,梅巧玲有个费钱的爱好,就是仗义疏财。他平生只爱周济他人,结识朋友,有人求他帮忙,不管身份高低,无有不纳。同道伶人碰到为难遭灾,只要被他知道,也会主动凑上去帮忙,几句话过来,便倾囊资助。他以视钱财如粪土、扶人之困闻名伶界。
这样的人,生在宋朝就是宋公明,生在当代就是活雷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