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节 新式教育的创设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两方列强的侵入而带来的东西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传统封建教育的弊端也越发显露。不少有识之土纷纷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张。同治元年(1862年),贡生黎庶昌请开绝学之科,同治九年(1870年)闽浙总督英柱等奏开算学科,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建议科考加试自然、算义,光绪十年(1884年)潘衍桐奏请开艺学科,包括制造、算学、舆图等。六、七十年代,京、津、沪等地陆续出现各种新式学堂。但此时的张之洞思想还囿于守旧的“清流”轨道,他先后于湖北办经心书院,四川办尊经书院,山西办令德书院,其宗旨仍不脱传统陈规。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他由清流党向洋务派的迅速转变,他在兴实业,练新军的过程中,时时感到通晓时务人才的极度缺乏,进而得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的结论,萌发了改革传统教育的想法。督粤期间,他已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移督湖广以后,更是大举进行。十余年间,在湖北地区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成龙配套的近代教育体系。

    张之洞督鄂期间兴办教育事业,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年)为“书院时期”,主要针对当时空疏虚妄的学风,改造经心书院,创办两湖书院,同时也兴建一批新式学堂,提倡分门研究,尚实尚精。

    2.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897—1900年)为“书院改章时期”,中西学并重,在上述书院原有的经学、史学、文学之外,又加入舆地、算学、格致、体操等新科目,同时又兴建了一批专业学堂,聘请外国人任教习。

    3.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为“新学制时期”,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学校,包括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门类,同时鼓励私立学堂的开设。其办学方针废除自由研究,改为计日功课,舍空泛的理论,而为有系统有阶段之学习。①张之洞在鄂创设新式教育,大要有如下数端:

    (一)书院的兴办及改制书院为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办学形式,始于唐而大兴于宋。一般由宿学名儒主持,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以儒学经籍为主要研习内容,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体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正值清朝学制由“书院式”向”学堂式”过渡之际,之洞创设的教育设施,也是先书院,后学堂。

    1.经心书院同治八年(1869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创办,院址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后迁至星火堂右。学习科目为经解、史论、词赋。该书院以后多次扩建,更名为经心精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令书院仿行学校办法,分设外文、天文、格致、制造四门,分年轮习。另设经史一门,讲授《四书》义理及中国历史。经心书院至此已演变为新式学堂。

    2.两湖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张之洞于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赀,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每省员额两百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四十人。书院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六门,又开设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兵法等新科目。开办之初,每月考试一次,称“月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后,改行“日课”,即按日上课听讲,类似新式学堂的班级授课制。光绪末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两湖书院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史学家沈曾植(1850—1920)、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1839—1915)、地理学家邹代钧(1854—1908)、数学家华衡芳(1833—1902)都曾在此执教。

    3.江汉书院由明代提学葛寅亮创办,院址在武昌文昌门内。清代又多次扩建。书院以中学为主。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于该院原设天文、地理、兵法、算学四门外,又添经史一门。

    (二)各类新学堂的创建清末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同治元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为其肇始。洋务运动中,京、津、沪、宁、闽等地陆续开办了少量培养军事、洋务人才的学堂。但是,无论从新式学堂的数量、规模,还是从专业门类的配套,各级教育的衔接体制等方面衡量,张之洞在湖北的教育兴革,都堪称后来居上,领先全国。

    1.实业学堂。张之洞在兴办洋务过程中,深感实业、外语人才的缺乏。“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①九十年代以后,他于实业教育方面注力尤多。

    〈1〉湖北自强学堂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一月,之洞请立自强学堂。他奏称学堂宗旨:

    “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①学堂设于武昌城内铁政局旁,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计划招收二十人。光绪二十二年以后,将算学门移人两湖书院,格致、商务两门因无合适教材而停开。仅留方言一门。开课语种为英、法、德、俄四科,后又增设日语。每科学额三十名。录取条件是“以华文为根底,以圣道为准绳。”入学后饭食、学习用品均由学堂供给,为促其专心致学,不准兼习时文试帖。五年毕业后,必须以所学外语才能为国效力。如借端“改习卑下之业,甚或不自爱惜,受洋行雇充翻译”,必须缴还所有学习费用。光绪二十七年以后,自强学堂改为文普通学堂。

    〈2〉湖北方言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又设立以培养外交人才为目标的方言学堂。学生来源,先于自强学堂内选拔其品端文优者,后招取普通中学毕业生。学习历史、地理、公法、交涉等课程,分习英、法、德、俄、日语。学制五年。方言学堂后发展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大学,是今天著名学府武汉大学的前身。

    〈3〉湖北算学学堂光绪十七年(1891年)八月,张之洞于铁政局附近设算学学堂,附列方言、商务两门。如学生愿兼习化学、矿学,可就近往铁政局见习。

    〈4〉湖北农务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张之洞以“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奏请开办农务学堂,招募美国教习,“招集绅商士人有志讲求农学者入堂学习,研求种植畜牧之学。”①学堂先设于武昌大东门,后迁至武胜门外多宝庵,以与试验农场相邻。学堂分农桑、畜牧、森林等科,学额一百二十人,招收普通中学堂及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学制四年。

    〈5〉湖北工艺学堂开设农务学堂的同时,又设工艺学堂于江汉书院旧址。募日本教习分授理化、机器等学。“招集绅商士人有志讲求商学者人堂学习,并派中国通晓化学制造之士人邦同教导艺徒,讲求制造各事宜。”②学额六十名,附艺徒三十名,分理化、机器、制造、纺织、建筑各门。学制与农务学堂同。

    此外,还开设了矿业学堂、工业学堂、方言商务学堂、驻东铁路学堂、军医学堂等,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2.普通学堂

    二十世纪初年开始,张之洞兴学的重心转移至普通教育。在他的倡导下,湖北地区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学堂成龙配套的普通教育体系,开全国风气之先。〈1〉初等小学堂之洞认为“初等小学为养正始基”。③他于武昌城内分东西南北四区,设初等小学四十二所,城外设十七所。经费由学务公所支拨。另外,还大力鼓励民间自办小学教育。〈2〉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之洞于武昌城内分东、西、南、北、中五路,设高等小学堂五所。各定额一百名。招十一至十四岁文理粗通少年入学,科目为修身、读经、中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体操等,四年毕业。〈3〉文普通中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以原自强学堂为基础,开办丈普通中学堂,学额二百四十名。学生年龄十五至二十四岁。开设沦理、温经、中文、外语、教学、博物、理化、法制、历史、地理等十二门课目。四年毕业。〈4〉文高等学堂又名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就两湖书院改建,以培养术德兼优的”通才”为目标。学额一百二十名。初以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优等主入学。后招收文普通中学堂毕业生。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3.师范学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