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震既抄读伊洛书,而终之以徂徕、安定笃实之学,以推其发源之自,以示归根复命之意,使为吾子孙者毋蹈或者未流谈虚之失,而反之笃行之实。'"②由于朱熹等把宋代学术之盛,学风之变归之于胡瑗、孙复、石介,认为伊洛理学之精,实自三先生始,所以后世学者也都称赞"宋初三先生"之功德,而忽略了、忘却了李觏之功德。以至全祖望等人在编定《宋元学案》时,亦没把李觏单独立案,而编入《高平学案》,对此王梓材说:全祖望"尝立《盱江学案》。检原底《序录·士刘诸儒学案》条有'江楚则有李觏'句,后定刊本又节之,盖以《盱江》并入《高平》尔。又案《忠宣传》:安定、泰山、徂徕、盱江皆客文正门。"③该《学案》在讲到范纯仁时,亦讲到李觏与范纯仁之父范仲淹及"宋初三先生"的关系:"范纯仁字尧夫,文正公仲子也。
以父任为太常寺太祝第进士,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辞。时胡安定瑗与孙泰山复、石徂徕介、李盱江觏,皆客文正门,先生从之学。(梓材案:楼攻媿《序忠宣文集》云:'盖公天资诚确,笃志学问,承文正公之亲传,博之以泰山孙明复、徂徕石守道,盱江李泰伯三先生师友之益,发为文辞,根柢《六经》,切于论事,无有长语,而一出于正。'据此则孙、石、李三先生之于忠宣,皆在师友之间,殆泰山与安定为其师,而徂徕、盱江特其友与?)每讲肄,至夜不分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①此等密切关系、志同道合、讲学论道,故不能把宋初的学术之盛、学风之变,仅归于"三先生",而遗却了李觏。由我们上述所援引的史料可证,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史学家,常把李觏与"宋初三先生"相提并论。我们之所以要详细引证这些史料,旨在说明李觏于宋学的历史贡献,使这位杰出的思想家,不再被忘却,并从中发现其思想的真正价值。
② 《宋元学案》卷二《泰山学案》。
③ 《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
① 《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