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立后,面对着内忧外患、伦常毁坏的局面,总结和吸取了唐以来历代王朝兴衰的教训,除了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政治、军事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外,在意识形态领域便采取了整顿伦理纲常、维护等级秩序、强化宗法道德等一系列措施,以收拾人心道心,使臣民归顺。
我们知道,由于五代十国的长期封建割据和战乱纷争,致使封建王朝急剧更替,伦理纲常严重破坏,等级制度松弛,宗法道德废弃。不但乱臣贼子们犯上作乱,弑父弑君,卖国求荣,就连一般文臣士大夫也"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①在这种情况下,赵宋王朝建立以后,便需要一种新学说,以便为其政治统治制造理论根据,为重整伦理纲常制造哲学根据。经过统治者的提倡和思想家的精思,而干北宋中期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取释、道两家思想,使之"三教合一"的新学说,即"理学"的诞生。理学的产生、形成,与宋代开国以来的学术之盛、学风之变,有密切关系。
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中唐以后,儒家学者开始怀疑汉儒训诂注经的治经方法,逐渐突破汉儒的章句注疏之学和笃守师说的家法束缚。宋代学者,一反汉儒的经注之风,不仅疑古惑经,而且批评汉儒的治经方法,并以己意论经,发挥自己的思想。孙复说:"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也。专守孔氏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也。"①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尖锐批评"汉人不知学"。论经注经,从汉儒的"疏不破注"到宋儒的"疑古惑经"、"疑经改经",在思想领域,确实是一次解放和突破,有力地推动了义理之学的产生和思辨哲学的发展,并为"理学"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学术环境。
宋代学风之变,学术之盛,与范仲淹、李觏、胡瑗、孙复、石介讲学明道有密切关系。李觏、胡瑗、孙复、石介,常与范仲淹游,且"昼夜肄业,置灯帐内,夜不分寝"。他们当然是为讲学论道、经国济世而聚集在一起的。胡瑗一生官职,多在太学任教,他以经义教授诸生,明道德仁义之本,再教以经世达用之学。胡瑗于公元1059 年因病请假回家,由李觏接任太学教授之职。足见,他们思想的相通处。孙复举进士落第后,退居泰山,学《春秋》,著《春秋尊王发微》十二篇,效法孔子作《春秋》的笔法,阐扬儒家的礼法,发挥自己的思想,教授诸生修己明道。石介气孙复同学多年,共同求学,倡明义理。石介的道统说,尊崇韩愈,反对佛道等,都对宋代学风之变推波助澜。胡瑗、孙复、石介,被后人称为宋初三先生。他们三人在治学上,重经义、轻训诂;在教学上,主张严肃,倡明师道。他们对于义理、人性、正心、修己等思想的讲授、阐扬,对宋代学风之变和理学的产生,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祖望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孙复)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①黄百家说:"先文洁公曰:'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①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传序》。
① 《睢阳子集》《与范天章书》。
① 《宋元学案》卷首《宋元学案序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