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三、墨家三派
    关于墨子的弟子,文献记载大都指出墨子弟子众多。例如,"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⑤《公输》篇中墨子曾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孙诒让在《墨子·閒诂·墨学传授考》中对墨子弟子作了考证。根据《墨子》一书及先秦诸子记载,孙诒让纲罗掇拾,粗理脉胳,"今集之,凡得墨子弟子十五人,附存三人。再传弟子三,三传弟子一人,治墨术而不详其传授系次者十三人,襍家四人,传记所载,尽于此矣。彼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之急,而姓名澌灭,与草木同尽者,殆不知凡几。"关于墨学的传授系次及墨家派别的分裂,有几段文献记载提供了一条基本线索。《吕氏春秋·当染》记载:"禽滑厘学于墨子,许犯学于禽滑厘,田击学于许犯。"《庄子·天下》篇记载: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①《韩非子·显学》记载: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梁启超、侯外庐根据各自对文献的考证和理解,分别制订了关于墨学派别的源流表。

    梁启超在《墨子学案》中所揭示的墨子学派:侯外庐等在《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中是这样认为的:上表??符号,表示传授无确据而颇有可能的。--符号表示传授有文献记载的。人名有符号的,表示其人为墨辩或富于辩者色彩的。人名有符号的,表示其人染有辩者的倾向。

    文献的记载间或有缺且彼此各有出入;先贤的掇拾网罗, 整理考证各有所得。这里不准备详加评述,我们关心的是墨学派别分裂这一事实,及分析各派别的基本倾向。因为,根据现有文献,要确凿地考证出墨学源流演变的系次是不可能的。其次,墨家作为一个有严格的,类似宗教组织形式的团体(诸如巨子制、俱诵《墨经》),墨家后学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严格遵守了墨子所创学派的基本准则,在精神上和墨子保持了一致性,而不象儒家为了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不断改变观点、思想和行为。墨学的分裂,只是墨学后学各自坚持发展了墨子思想的某一基本倾向,或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游侠献身精神,或是绝对平均主义的政治理想,或是重视对自然问题研究的论辩风气。所以,从墨家后学的思想、行为的所重,其大致可分为游侠派、游仕派和论辩派。墨子在《耕柱》篇中回答弟子的"为义孰为大务"的问题时,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对弟子各有所能,各有所重的肯定,为墨学以后三派的分立打下了思想基础。下面对墨学三派略加述评。

    (一)游侠派

    勤生薄死,艰苦卓绝,殉身赴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正是墨子的基本作风和墨家的基本传统。战国时局动荡,复杂的政治斗争,使"为知己者死"的侠士成为诸侯、公卿所特别需要的人才,聂政、荆轲之属,一时名扬天下。顾颉刚曾指出,"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①《韩非子·五蠹》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儒侠对举,侠当指的是墨侠。《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陆贾的《新语·思务》篇说:"墨子之门多勇士。"从墨子弟子禽滑厘及墨家巨子腹、孟胜等的事迹也很可看到墨侠派的风貌。禽滑厘跟随墨子,裂裳裹足,长途跋涉,赶到宋国,率领墨子弟子三百人助宋守城,止楚攻宋。②禽滑厘曾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黎墨,役身给使,不敢问欲。③墨家巨子腹之子杀人,秦惠王令吏勿诛,而腹坚持"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墨者之法,终杀其子。④墨家巨子孟胜为楚阳城君守城,以身殉职,其弟子徐弱等183 人随之殉死。⑤《史记·游侠列传》所说的,"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受其躯,赴士之厄困。"和墨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墨子所主张并坚持的"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⑥"口言之,身必行之"⑦等信条就是墨侠的基本信条。

    从上述文献记载可知,墨家游侠派的存在当无疑义。并且,可进一步从游侠派活动中心的转移来证实墨侠派的存在。巨子孟胜率弟子为楚阳城君守城,以巨子为中心,可说墨侠的活动中心在楚。后孟胜死,传巨子位给居宋的田襄子,墨侠派的活动中心转移到宋。后田鸠①又率领弟子入秦,"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悦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②后墨家巨子腹居秦,深受秦惠王器重。这一记载也许可说明,田鸠入秦传巨子位给腹。墨侠派多是勇斗之士,且多掌守城之技,这对当时的秦国来说,既可满足对中原扩张所需的武士, 又可用之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

    墨侠派在秦得势也可以从其反对墨家论辩派的言行得到佐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记载了田鸠驳斥论辩派的话: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不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墨侠派唐姑果非墨辩派的事迹,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后日复见,逆而弗听也。谢子不说,遂辞而行。"这些记载说明,从禽滑厘、孟胜、田鸠、到腹这一派系, 主要是继承了"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的精神传统,它们和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武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是墨子所说的以从事成义的行动者。

    他们以自己的勇士气概,坚定的献身精神,反对空谈,在血光刀影的搏斗中,为实现墨子的理想而奋斗。墨侠这一派别的客观存在及称之为游侠派当是可信的。

    (二)论辩派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