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辞世,此时其子国霖己74 岁,孙子应异、应星均中前榜举人,她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以高寿之年与丈夫在九泉相会。先是,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宋应异、应星兄弟并魁于乡试,乃恳请江西督学胡泰六对其祖母节行给予表彰,得允,给官银三十两以建节立坊。1963 年4 月我们调查时,没有注意到此坊之所在。吁请当地关心此事者继续访求。
在宋景四子中,承庆与和庆为同母韩夫人所生,兄弟二人只差两岁,关系最为亲密。和庆为兄所写墓铭中作了如下表白:“况吾兄弟血气相通,形影相随,不可以一日相离者??
然吾犹安然以生,而深若有心于世者,何哉?
盖上而吾母(韩夫人),非吾孰事?下而吾兄之遗孤(国霖),非吾孰抚???兄有积余,吾与兄理。兄有书帙,吾教兄子。“承庆卒时,其弟和庆方24 岁,为奉新县学庠生,能写出情文兼备的悼文,确有才学。
他在安葬胞兄后,便将孝敬年迈的老母和照料兄承庆一家的家产、教育亡兄孤子的任务担在肩上。不止如此,和庆还将教诲亡兄孙子应昇、应星的事也接了过去。他视亡兄之子孙为己之子孙,应异、应星虽未见过亲祖父,但对叔祖的感情亦如己之祖父。和庆得子较晚,且只有一子,名国璋,幼时又与应昇、应星同学,他们叔侄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应昇、应星长成后,一直对叔祖有报恩的思想,所以在他晚年也受到两个侄孙的孝敬,此乃人之常情。他们的老祖母顾氏在暮年也尽享人伦之乐,而成为寿星。
现在让我们介绍宋和庆(1524—1611)。宋和庆字瑞征,号塘季,为宋景季子(第四子),生于嘉靖三年甲申(1524)五月十四日亥时,韩夫人生,因而与承庆为同母弟兄。和庆出庠后,首中江西乡试举人,复于隆庆三年己已(1569)膺恩科会试首选,至殿试则冠天下第六人。明代科举制度规定每逢子午卯西年各省乡试,及第者称举人。次年即辰戍丑未年三月,举人在南北两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中试者由皇帝亲策于廷,称殿试。再分一甲(只三人)、二甲、三甲若干人,授以进士。宋和庆获殿试二甲第三名,故称“冠天下第六”。有时皇帝决定在辰戍丑未年以外的年份临时增加会试,称恩科。和庆会试于隆庆己已,值该年设恩科。象他这样高名次赐进士出身的,应按惯例授翰林院庶吉士而留京任用,但却授浙江安吉州同知(从六品),后迁广西柳州府通判(正六品),旋解组归里,以诗酒自娱者二十九年,兼教课子弟。因此,宋景四子中次子介庆及幼子和庆均及进士第且出仕于外,但宦途不长,又纷纷返回故里。料想是那时奸臣严嵩父子专政,而宋景素日与严嵩有隙所致。
宋景四子中只有承庆与和庆这两房男丁不旺,和庆也只有一子,但有七女,长大后都出嫁在外。他除照料自己一家及老母外,还照料承庆一家,著有《畅灵集》行于世,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故里,享年八十八。关于他的生平最详细的资料,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二月由贵州巡抚、左副都御史郭子章(1542—1618)写的《宋塘季先生神道碑记》。郭子章字相奎,南直泰和人,是宋和庆的好友,二人为同榜进士。此墓铭由新建学者邓良知题额。我曾于1963 年4 月22 日在宋族祖茔处找到此墓碑,但已裂断,左上角及右下角字迹脱落。幸有宋谱收人①,可补缺文。惟碑谱互异,当以碑文为准。从碑文中得知,和庆卒后先葬于别处,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二月十二日辰时,又迁葬于戴家山祖茔内生母韩夫人墓西的“乾山粪向”。由侄国缙(介庆子)及侄孙举人应异、应星勒石立碑,由男国璋及孙应桂、应梗监碑。将此墓碑与谱牒所载对比,最大差异是生卒年。谱载和庆生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碑文则作甲申(1524),相差20 年,当以墓前碑铭为是。如果和庆生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怎么有可能在二十六年(四岁)时为其兄承庆写墓铭?则谱牒将“甲申”误印为“甲辰”
矣。其次,谱载其卒于万历辛亥(1611)十二月二十四日辰时,但碑文作十二月十日辰时,又相差14 天,我们还是相信碑文正确,因立碑时有和庆子国璋监碑,不会记错。又碑文中有应昇、应星等立碑人姓名,为谱牒所删。幸好有此三百年前墓碑存在,才得以校正谱牒记载之失实。这就看出实物资料的价值所在。鉴于此墓碑不为一般读者所见,我们将其中脱字补齐,全文转录于下。
郭子章撰《宋塘季先生神道碑记》(1617)
“公之硕德懿行,不佞(郭子章)已别为传志,行于世矣。即欲尽举而纪之石,然贞珉有不能馨者。
谨按公世系年谱大略,用诏以垂不朽。公曾祖宇昂公,赠资政大夫、吏部尚书,曾祖母陈氏封夫人。
〔公〕祖琴乐公(迪嘉),赠如曾祖官,祖母涂氏受封如曾〔祖]母。父南塘公讳景,历南工、吏、兵三部尚书、北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
谥庄靖。母张氏封夫人,生母韩夫人。长兄垂庆公,①郭子章:宋塘季先生神道碑记,载敦睦堂本八修宋谱,卷24.第11 页宫生(大学生)。次介庆公,乡进士,任黔县尹。次承庆公,廪生。公以蜚声膺隆庆己已(1569)特恩首选,及比对大廷(殿试),冠天下第六人(二甲第三名进士)。由安吉〔州同知〕二升广西柳州〔府〕通判。致政(辞官)。乐林泉(在野)侍酒娱者二十九年,所著有《畅灵集》,家宰(吏部尚书)蔡见翁赓歌(以诗唱和)
于洛社而授剞劂(刊刻)氏者①。公初娶笃阳都御史陈公讳祥次女,继娶靖邑(靖安)郎中涂公讳文祥孙,继戈阳王府国宾杨公讳复亨长女,副室黄氏、熊氏。
女七:长适安义杨二尹男生员汝桂,次聘同邑陈州二徐公讳宗鲁男生员春长,次适同邑次都簿余公讳文华男生员口(此字漫漶不清),次适南邑广西右布政刘公讳经纬男生员应棋,次聘同邑宁德尹涂公讳文翰男应兆,次寿英殇,末英夭。
男一,名国璋,邑库生。媳谢氏,新建县南京提学御史谢公讳廷杰次女。继朱氏,石城王府镇国中尉讳谋圩长女。孙男三:长应梅,后公三月殇。
次壁孙夭。次应桂,娶靖安黄氏。次茂孙夭。次应昇,聘靖邑涂氏。孙女四:长桃珍殒。次顺珍,受靖邑钱氏聘。次女素珍、静珍。公生于嘉靖甲申(1524)五月十四日亥时,卒于万历辛亥(1611)十二月初十日辰时。公男(国璋)于今丁已岁(1617)二月十二日辰时,奉公葬于公田韩夫人墓右乾山巽向。
公讳和庆,字瑞征,别号塘季,以南塘公之季子而永孝思也。
巡抚贵州等处兼理提督军务、左副〔都〕御史太和年弟郭子章记。
身文林郎、知宣城县事、新建通家后学邓良知题额。
郎判应天府事旧治生郎文焕书丹。
前府经历侄国缙、侄孙举人应昇应星同顿首勒石。
万历丁己(1617)岁二月吉〔日〕男国璋、孙应桂、应昇位血稽额监碑。“
宋和庆于隆庆三年中二甲进士后,仕运不佳。如前所述,依其名次本应授以翰林院官,但却任浙江安吉州同知,考满后于隆庆六年(1572)再迁至边远的广西柳州府任通判。时值当地动乱,有壮族起兵与官军抗争多年,府库空虚,又适逢酷吏贪官殷正茂任广西巡抚,握军政大权。和庆与之不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竟不复出。在家时赋诗饮酒并兴办教育,以此自娱。
他的妻室较多,原因是其母盼望多孙,他们四兄弟中只有他和承庆这两支男①《畅灵集》是宋和庆的诗集,他与同邑友人蔡国珍相唱和。蔡于万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1597—1598)
任吏部尚书,因病辞官回奉新,此诗集由蔡氏刊刻,文内“冢宰”指吏部尚书,“赓歌”是以诗唱和,“欹劂”指刊刻。
丁不旺,但他却连得七女,而只有一男,和庆是一位诗人和教育家,应昇、应星都在他办的学塾中学习,自然也受到影响,这使应星“数岁能韵语”。
和庆又对家史有兴趣,是二修族谱(1602)的作者,这也影响到应昇后来三修族谱(1640)。因而我们看到,在宋氏家族中,对应昇应星影响最深的除宋景外,就要算宋和庆了,而他们得知宋景事迹、言行和为人,也多半来自和庆。
宋应昇、应星的父亲宋国霖(1546 一1629)字汝润,号巨川,是承庆和独生子。
嘉靖二十五年(1546)生,母顾氏(?一1589)。宋国霖幼年不幸,生不满二岁(1547)便在一年内失去祖父及父亲,成为孤儿。他是在母亲泪水的怀抱里度过童年的。赖有母亲操劳抚育和叔父和庆的教养,始长大成人。二十岁(1565)人县学为库生。但他在后来科举活动中失利,未取得功名,当然亦未出仕,在本县当了四十年的生员,晚年在乡里举为大宾。崇祯二年(1629)卒,年八十四,卒后随子应异而授阶文林郎。因他这一辈没有功名,才促使其子发奋,后来他的儿子终于成为大科学家兼思想家,这就是本书的传主。八修《宋氏宗谱》卷五第72 页有《国霖行略》(图14),内称:“父承庆,祖景,第三房。字汝润,号巨川,行俊一,邑庠生,举大宾、赠文林郎。生殁未详,葬戴家边。娶甘氏、王氏、魏氏,俱赠孺人,生殁未详。甘妣葬高塘山,王姚葬基坊,魏姚葬城头山。
子四:应异,魏出;应鼎,甘出;应星;魏出;应晶,王出。“此谱乃旁支远房所修,故载国霖”生殁未详“,实际上是完全可以考证出的。关于国霖生平,有其子应昇所写《巨川公传》,抄载于下。
宋应昇撰《巨川公传)(1640)“公讳国霖,字汝润,行俊一,巨川其号也。甫生而庄靖公(宋景)没,次年(1547)父道征公(承庆)亦没。是时吾家之不绝者如线耳。以内则恃有茹茶啮拍顾氏之母,以外则恃有慷慨笃厚叔父(和庆)之亲抚之成立。弱冠(1565)补诸生,在库垂四十年,毫无机心机事。来人之指摘者称独行君子,无愧也。
公既少孤,且独子无兄弟,壮尚未嗣。母顾氏甚惶惶,而元配甘氏亦能容子副室,王氏、魏氏,各生子。
公晚举大宾者,再享年八十有四,临终不乱。子四人:长即应昇,魏批出,子五;次应鼎,嫡妣甘出,邑庠生,能克家,曾割股救母,年未五十卒,生子三;三应星,亦魏妣出,子二;四应晶,王妣出,副贡,生子五。此庄靖公第三子承庆公支派也。族内之衣冠文物,惟公子姓尤盛云。“①宋国霖年青时也常与堂弟国璋在一起,国璋是和庆的独生子。其《行略》(图14)载于宋谱卷五第72 页:”国璋字毁白。号玉津,行特四,库生,由国学任福建邵武府建宁卫经历,生殁均未详,葬观坊坪。娶新建谢虬峰次女,继石城镇国中尉朱谋圩长女,俱赠孺人。二妣生殁未详,俱葬南塘万家山。子五:应梅殇,应柏殇,应桂,应梧殇,应昇.女四:长三四殇,朱出;次适靖安钱??".宋国璋虽有五子,其中三人夭折,只剩下应桂和应昇.国璋与国霖都是独生几,均壮年无子,但国璋更年幼,亦无科举功名,在福建担任一段经历(官职名)后便于崇祯五年(1632)返乡。说来也巧,在宋景的所有孙辈即“国”字辈中,没有再出现什么著名人物。由宋景所开始的宋族人科举人仕的势头至此出现了一个低潮,随之而来的是这个官僚地主家庭的衰落。宋家的兴衰好象是整个明代封建统治兴衰的晴雨表。这个家族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而在奉新北乡发迹,万历年以后它又随着明政权的衰败而亦步亦趋地跌落。
如前所述,宋应星家族中从其曾祖宋景起,从原来基本以经营土地及农副业为主,转而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家庭成分为之一变。就象宋国璋在《三修族谱序》(1632)中所说,“昔则安农桑为职业者,今则比屋而攻诵读”
(宋谱卷一第八页)。由农桑而习儒业,由农而士,由经营地主家庭而成为官僚地主家庭。宋景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内的重要阁臣,从他开始构成了宋家家庭成分转变的分界线。至宋应星祖父承庆这一辈时,宋家仍算是繁华府第。
然而至宋应星父亲国霖这一代时,已开始家道中落,尽管还拥有一定数量的田产和浮财,但声名权势已今非昔比。宋家家庭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衰落,还伴随着人丁不旺。在宋景四房中,偏偏在承庆这第三房“吾家之不绝者如线耳”。承庆26 岁早亡,只有孤子国霖,国霖30 岁时尚无子,母顾氏惶惶不安,只求国霖能延续后代,为他继娶副室,而他又没有取得科举功名,这时宋家在家业和事业上都无进展,国霖这辈是明显的分界线。他家虽仍是地主家庭,但已日趋破落,家庭成分为之一变,成为中等庶民地主家庭。这时宋家失去了权势,必定成为万历年以后由贵族、大官僚地主推行的疯狂的土地兼并的牺牲者。加上朝廷横征暴敛,农民流离失所,宋家田产的收入只能是有减无增。{ep}关于宋国霖这一代宋家的情况,其子应异在《方玉堂全集》内《先母魏孺人行状》(图15)中作了生动的描述。这是他偕弟应星在崇祯五年王申(1632)安葬生母魏氏(1555—1632)时写的祭文。鉴于此文甚为重要,特全文转载于下。
宋应昇撰《先母魏孺人行状》(1632)
“岁在〔崇祯〕壬申(1632)秋九月,不孝男(应昇)初任桐乡令,宋应异偕其弟孝廉(举人)应星,奉母魏氏葬于塘尾山庄砻石墓门。为不朽计,例当具状以请。呜呼,吾忍状吾母氏哉!母氏生我够劳之恩,念之心恻。母氏一生慈忍之操,述之心酸。况不孝昇自庚午(1630)秋别母北征(北上会①宋应■:巨川公传,八修《宋氏宗谱》,卷22,第56 页试),遂成永诀。比辛未(1931)秋授迭,途遭恶疾,忧我慈母。任后迎养,母不果来。越岁(1632)仲夏(五月),遂闻哀讣。呜呼,吾忍状吾母氏哉!
惟是吾母,初年事育艰辛,见者闻者无不悯恤。中年家棅匍匐,见者闻者无不感叹。晚岁稍见子立,见者闻无不以为宜然。及葬,而四远来会,见者闻者无不若有所省。由兹约略,拟诸形容,想亦仁人君子所不得辞之者也。
母生本县(奉新)新兴乡小港,父〔魏〕鸿兴,号某某,农家子,母〔魏〕阴氏。万历丙子(1576)母来归先君(国霖),先君早孤,先王父(祖父)
讳承庆。字道征,乃先大王父(曾祖父)庄靖公(宋景)第三子。先王母(祖母)节妇顾氏,抚教先君入泮(考中秀才),已为娶先嫡母甘,生一女矣。
王母以先君孤弱,望其嗣育甚,为娶先母。时又娶先庶母王氏。先母处之俱无间言。当先母来嫁时,家犹鼎盛。不二岁回录(火灾)为虐,渐以萧条。
至戊寅(1578)生不孝昇,尔时藏获尚二百余指(雇二十名长工),然随身小丫环竟未有也。犹记不孝孩提时,先君夜渴,无灯烛。先母左抱儿,右探突(炉灶),得婴持以进。月色微茫,挂窗牖间。至王午(1582)先嫡母(甘)
举次弟(应鼎),嗣后遂付家秉于先母。母服劳茹淡,殆三十年。中间亲操水浆,饭大众竟(等大家吃完),先母乃饭。即饭尽,辄暂忍饥;蔬尽,不更治蔬。往著(筷子)濡之蘸盐少许下咽耳。
至丁亥(1587)〔先母〕生第三弟(应星)。己丑(1589)丧我王母,至庚寅(1590)先庶母王生第四弟(应晶)。凡不孝各长,有宾客束修馈饮,悉母尸之(主持),真有莝荐截髢之风。己亥(1599)有先嫡母之丧。甲辰(1604)。而不孝兄弟始异爨(分家),先母稍得息肩。然服侍先君,劬勚如故。比乙卯(1615)先母周甲之辰(60 岁),则先君及毫(70 岁)之年也。
不孝兄弟并得隽(中举),稍一解颜,又久之录养弗就。己已(1629)之岁。
殒我仲弟,遂及先君。是后先母乃一意静修,惟观世音大士是念。计二就宦邸,粗了俗事。然后回向真际而遽已矣。呜呼,吾何以状吾母哉!盖母生平内言不出,间言不生,大都慈和以待物,而止足以居身,在不孝二孤承之。
慈和者或流于濡弱,止足者或任其欠亏。然气类所孕,性习所成,不忍背亦不能强也。
母生嘉靖乙卯(1555)三月。没崇祯壬申(1632)四月,得年七十有八。
于是年九月二十四日卯时葬古濑山,俗名塘尾,以其在丁塘之尾。塘溉田颇多,故名阡辛山,乙向兼西卯三分。先君讳国霖,号巨川,附葬戴家山道征公(承庆)墓左,相去母墓才二里。母生二子:长即不孝应异,次同榜经魁应星。其庠生应鼎,嫡母甘所生;庠生应晶,庶母王所生。
昇娶余氏,生女一人,适廖生脔文;妾肖氏,生男士颖,聘靖安舒文学女,佛弟聘同邑廖孝廉女。鼎娶王氏,生子三人。长士吉,娶徐氏,生子〔名〕一先;女习姊;次士台,聘甘文学女;次士容,女三人:一适安义刘生皋,一适本邑罗生xx,一许适本邑廖文学子。星娶余氏,妾舒氏,生子周天(士慧),聘新建大参邓公(邓良知参政)女;王氏、俞氏生女二姊、三姊。晶娶陈氏,生子合弟,未聘;女三人:一适蔡生廷材,一适罗生菘岳,一许聘严文学子。皆据葬时肿而列之,以待椽笔或有采云。“①(图15)
从以上所述,可得知有关宋应星家庭的更多情况。他父亲国霖在县学求学期间,先娶甘氏(?—1599)为妻,甘氏为本县诸生甘吉阳之女。但甘氏婚后只生一女,国霖年近三十尚一直无子。其母顾氏(?一1589)以国霖少孤,望其嗣育,以便使宋景第三房承庆这一支能传宗接代,否则要断后。这样,于万历四年丙子(1576)顾氏又为其子国霖操办一件婚事,将本县新兴乡农民魏鸿兴(宋应星外祖父)之女娶到宋家。魏氏(1555—1632)比国霖小九岁,本农家女,体魄健美,但容貌秀丽、性情温柔,她就是宋应星的生母。往后我们会注意到,宋应星一生始终尊重农民的劳动、同情农民的疾苦,也还因为他母亲出身农家,在他身上流有农民的血液。他的经济思想中“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占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魏氏嫁到宋家后一年内仍未生下男孩,她的婆婆顾氏焦急,接着又为国霖娶了第三房妾王氏。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一般都希望多子多孙,表示家庭兴旺,加之宋家是地主家庭,有能力抚养。当时社会上法律允许一夫一妻多妾。妻妾有嫡庶之分,先人者为嫡,后人者为妾,她们在家庭中地位不同。魏氏二十二岁时嫁给国霖,虽为第二房妾,却首先得子。万历六年戊寅(1578)虎年,魏氏先生了宋家第一个儿子,取名应异,此即应星之胞兄。这年国霖三十三岁,魏氏二十四岁。
继魏氏之后,万历十年(1582)甘氏生国霖次子应鼎,而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魏氏再添宋家第三个男孩,此即应星。再过三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
王氏又生了国霖的第四子,也是最后一子,即应晶。因而当国霖四十五岁时,已是四子之父。而顾氏这时有了四个孙子,她在丈夫承庆逝世后守寡达43年,亲眼看到宋家后继有人,也笑逐颜开。
然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当宋家沉浸于连得四子的欢乐时期前后,灾祸也从天而降。当1576 年魏氏来嫁时,宋家家境还过得去,“藏获尚二百余指”,也就是说家中尚雇有20 名长工种田。如以每名长工耕种五亩计,则有田100 亩;如果再考虑农忙季节雇些短工,同时再将多余土地租给农户,则田产总数当在一二百亩。同时还应拥有水中等大牲畜及各种农具。这种家庭在经济上属于中等地主家庭,比富农、中农及贫苦农民要富裕,然比起明末江南拥有良田千、万亩甚至百万田的大地主,又是小巫见大巫了。不幸的是,在宋应昇出生前后,“回录为虐”,就是说宋家遭到了一场大火。这场火灾使承庆遗留下的较豪华的大院房屋、家中浮财及万卷图书顿时化为灰烬,幸而家人能及时脱离火灾现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财产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是巨大的。他们一家不得不暂时寄居在和庆的宅内,再破资在废址上重新营造新宅,添置家俱、购置生产工具等等。这样便把平日积蓄的银两耗尽,甚且还要举债或变卖田产。尽管如此,他们还要按时向官府交纳越来越多的税银和各种“饷银”,因为他家现在是平民地主阶层,没有任何政治特权可免除此举。因此从这以后,宋家的家境便象应昇所说的,“渐以萧条”。
这表现为昔日的家内佣人“竟无有也”,家务劳动现在要由自家人承当。当甘氏1582 年生应鼎时,应昇母魏氏不得不亲操家务,为全家作饭烧菜,有时自己要忍饥挨饿。这是家庭经济情况恶化的表现。这使得宋应昇回忆母亲往事时“述之心酸”。他家自从得子后,经济状况与时间成反比,越往后则经济状况越恶化。
①宋应■:先母魏孺人行状(1632),载《方玉堂全集)第四册,卷八。第12—15 页(奉新雅溪藏板,1638)
待宋应星未出生前,其兄应异在襁褓中时,家中情况比以前更糟。以致象应异所描述的,当国霖夜间口渴想喝水时,魏氏不得不左手抱着年幼的应异,右手摸黑探到炉灶前取水以进。他们夜里要靠着窗前月光,因为舍不得点蜡烛。这说明在短短十年之间他家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日产在迅速缩小,过去雇的长工多已离去,而家内人口却在逐步增加,此外又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宋国霖虽因有子而高兴,也因养家育子而发愁,大概因为家庭的牵累,国霖在县学卒业后未能及时参与科举活动,以完成乃父未竟之志,最后只是一名秀才而已。分析起来,这勿宁说是经济原因所造成。人们或许会问,既然经济状况如此不佳,国霖怎么还能养得起三个妻?要知道,在过去农村里,妻到夫家实际上是劳动力,一方面从事家务劳动,另方面还要参加适当的农务劳动,她们基本上可自食其力。宋应星母亲就是这样,她在宋家“服劳茹淡,殆三十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与富贵人家的妻妾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与贫苦农民的妻子也有别。她们嫁到夫家后的处境还取决于夫家的经济状况。由于宋国霖没有热衷于经营土地与副业,他们的田产不会再有增加。
按族谱世系算,国霖属于元末一世祖福五以下北乡雅溪宋族的第十世,至应星这一代则为第十一世。宋家昔日繁华至此已成历史往事,他们只依靠现有田产坐吃山空。
宋应星就出生并成长于这样一个“渐以萧条”或日趋破落的中等地主家庭。家庭的经济地位和成分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与生长于深宅高墙内的富贵子弟不同,有更多机会与平民百姓在一起并接触农田、作坊,了解粟帛之来历。他还能体验到官府及大官僚地主对他们这一阶层和广大劳动者的欺压和盘剥,了解社会下层的疾苦和要求。宋家及其所属的阶层与大官僚地主集团在政治与经济上是有矛盾的,另一方面又是剥削农民的并与农民也有阶级矛盾。从宋应星后来的言行中可以看到,他反映中小地主阶层利益和始终不渝的政治立场,深深地打上了家庭成分的烙印。他一方面坚决反对大官僚地主集团及官府当权派鱼肉百姓、作威作福,并同情广大群众的苦难遭遇;另方面又维护这个封建所有制,反对农民用暴力推翻封建政权。归根到底都是出于其家庭所属阶层利益上的考虑。中小地主阶层通过政治与经济途径在社会里可上可下,一般心理都是极力避免走下坡路,而力争向上。前已指出,宋应星一家人与其创业祖先不同,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在经济上向上。
唯一出路是在政治上进取,而这就意味着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用事业上的优势抵消经济上的劣势,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国霖一生已错过了取得这种成功的机会,他寄希望于他的儿子。在这方面,曾祖宋景的成功范例,一直是对宋应星的鞭策与鼓舞。走宋景的路,就是他这一代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和追求目标。而这也是万历年间整个宋族大家庭内的一种共同倾向。宋景长兄宋时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还说:“吾家世种桑麻,利用厚生”,反映第八世以前历代宋族人的普遍信念。待第十、十一世“国”、“应”字辈即国霖、应星这两代时,已放弃专门务农的族内传统,而是“比屋攻读”了。这就反映出价值观上的变迁。对宋应星弟兄而言,想在科举人仕方面使门第再兴,一不能靠权,二不能靠钱,因为他们没有这些东西,只能靠努力攻读。
这使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在这方面他得到父母及叔祖和庆等家中长辈的全力支持。他有个有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这对他未来在学术上的成功是个很好的保证。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对宋家从元明之际的一世起至明末第十一世宋应星出世时为止的家史,有了比过去较为详细的了解。他这一支系的宋氏家族从明初洪武年至明末崇祯年的二百多年间经历了几度变迁。大体说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元明之际至明初洪武年间,宋家一世至二世都是耕田的农民,生活并不富裕,有赖洪武年间在奉新北乡垦荒务农为生。第二阶段发生于明初永乐至景泰年间,从第三至四世起宋族家境有了好转,在种田之余,兼营桑麻等副业,由一般农民家庭变成为经营地主家庭。从四世起宋家有了脱离农业的读书人。随着明王朝“永乐一宣德之治”,宋家也走向兴盛之期,所收田租以千百石计,成为较大的地主家庭。在七世以前,基本上保持这个势头,然总的说宋家在这一阶段仍“安农桑以为职业”,少有科举人仕者。第三阶段发生于明中叶天顺至嘉靖前期,从八世起宋家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不但取得进士功名,且在外地担任高官,以此宋家由地主家庭一变为官僚地主家庭,是宋家家史中的最盛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由农桑转向儒业,不再专于经营田产,而是转向科举人仕。第四阶段发生于晚明,即嘉靖后期至万历年间,这一阶段仍保持前一阶段弃农就儒的特点。但从九至十世起宋家在政治及经济上全面跌落,而且人丁不旺,由官僚地主家庭变成平民中等地主家庭,且有继续下落之势。宋应星就是在这一阶段诞生并成长的。
前面主要介绍至这一阶段为止。如果再往下谈,便是第五阶段,相当万历、大启及崇祯年间,从第十一世宋应星这一代算起,这时宋家已成为小地主家庭,且频近破产阶段。在宋应星这一代已面临其伤心的贫困处境。而正是在这时他的思想也最为成熟与激进。大部分优秀作品都是在与贫困斗争中写的。这时他好像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与前一阶段的旧我划清了界限,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与思想家。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在以下各章叙述。
在上述五阶段宋族家史中,宋应星只赶上最后两个阶段。在这以前,宋家随着明王朝的兴起而发迹,王朝“盛世”也是宋家的盛期。宋应星赶上的这两个阶段,宋家又随着王朝的衰落而逐步衰败。我们前面说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因而整个宋家家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一部明代史的缩影。宋氏家庭是很典型的,其家史值得深入研究下去。宋应星虽然生活在明末社会和他的家庭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全面衰落时期,然而他的思想演变却正好与此相反。社会越是动乱、家境越是贫困,他的思想就越是进步。在这方面他似乎有意无意地求得了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他虽然在科举上没有完全成功,但却在实学上获得成就。他曾一度感叹“曾孙不第苦伤怀”(《怜愚诗》第三首),因自己未能成为曾祖父宋景式的著名人物。说来也巧,他多年间想走宋景的路,而到头来他踏过的却正好是与宋景相反的路。宋景在宋族家史中开创的是由农而士、由士而仕的路线,结果以阁臣高位而名垂族史。宋应星所开创的是由农而士、由士而农,而由农而工,就是说他一直尊重农业劳动,最终与科举决裂,转而研究农业技术,再研究工业技术,最后成为一名科学家。不但如此,他还研究经济学及哲学,并又与科学结合,成为一名思想家。
这是宋氏家史中谁也没有作过的。他的事业绝非宋景可比。他不但是整个奉新宋氏家族中最杰出的人物,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位出类拔荤的人物。为宋景所立的“三代尚书第”石牌坊虽然在1966 年被毁掉,但为宋应星建立的纪念馆却于1987 年落成于奉新,其意义又非“三代尚书第”所可比。应星有知,不必伤怀,而应含笑于九泉。宋景已被中国广大人士所忘记,而宋应星的大名早就流传于中外。倒是因为研究井介绍宋应星,人们才知道有宋景其人。
宋景有知,不必尴尬,而当以曾孙为骄傲。经综合考证后,现将宋应星家族世系列表于下: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