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三、朴素而丰富的哲学观点(2/2)
    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严位》)他的意思是,知道布阵的方法,这并不难;难的是把这种阵法见诸行动,付之实践,而"使人可阵"、"使人可用"。这里他指出,获得知识仅仅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接着就应该把这种知识拿去施行,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第二步是比第一步更难的。他还主张在战争之前,应该根据双方的物质条件,预先谋划战争的打法。他论述道:"大军以固,多力以烦,堪物简治,见物卒(猝)应、是谓行豫(预)";"极物以豫(预),是谓有善。"(《定爵》)显然,行动之前根据物质条件预先谋划,就能取得好的结果。孙武关于在战前要进行"庙算"的主张,很可能是受了这"行豫"思想的启发的。

    (四) 人性论

    春秋时代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已相当热烈。子产曾议论人性有君子之性和"小人之性",认为"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这种把人性分为君子和小人的做法,只能是一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孔子则论述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所谓"上知",是"生而知之者";"下愚",则是"困而不学"者。另外,还有"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

    (《论语·季氏》)孔子虽然肯定"性相近,习相远",认为由于接触各种事物而使人性不同,具有唯物主义的一面;然而他又把人性分为"上知"和"丁愚"以及其他各等,并强调"上知"与"下愚"是先天生就,不能改移的。这就倒向了唯心主义。司马穰苴提出了一种与子产、孔子都不同的人性论。他说:"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严位》)这种人性"州异"的观点,是一种倾向于唯物主义的学说。因为各州地域水土不同,因而造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气质,经过教育感化,都能形成良好的习俗。显然,司马穰苴的这种人性论,是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较之子产和孔子的观点,剥削阶级的偏见较少,在当时来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五) 历史观

    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和社会发展还处在早期阶段,古代人对历史进程的看法,只能根据传说和记载,作一些推测和议论,往往是比较幼稚和肤浅的。在春秋末年,流行着这样一种历史观点,即认为在遥远的古代十分美好,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秩序愈来愈乱,道德日益沦丧,呈现出每况愈下的趋势。孔子曾盛赞尧舜时代的社会,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对于禹、汤、文、武、周公,他也有不少赞美之同。但到了近世,孔于认为"天下无道","礼乐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礼记·礼运》曾记载孔子关于远古尧舜时代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而自禹、汤至周公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的言论。这段长篇的言论,虽然见诸时代较晚的记载,但其思想观念的素材应该是出自孔子的。①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又认为,古代民性质朴而现代奸伪丛生。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十八、三十八章)总之,时代愈后,道德愈坏,一代不如一代。

    与孔子,老子这种历史观相仿,司马穰苴对夏、殷、周三代的情况也发表了这样的议论:"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他又说:"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天子之义》)上述这种道德一代比一代衰退,赏罚一代比一代加重,用兵一代比一代增多的历史观,朦胧地反映了这样的历史事实:在远古的原始社会里,人们群居在一起狩猎耕作,没有阶级对立和剥削压迫,自然也很少用兵刃和赏罚;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国家的出现,道德观念发生改变,战争日益频繁,赏罚的手段也不断加强。不过,司马穰苴不可能了解这种历史变化的真正原因,他对这种历史变化的描述也是不确切的。特别是说到"夏赏而不罚"、"殷罚而下赏"更是信口乱编,与历史事实不符。后来到战国末年,韩非对这种历史观作了补充和修订。他寻找这种历史变迁的原因认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财有余",而现今是"人民众而财富寡"。因此,"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蠢》)显然,韩非的解释比较详细而有说服力,他把司马穰苴以及孔子、老于的历史观向前推进了一步。

    综上所述,司马穰苴的哲学思想,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性论、历史观方面,都有一些进步的观点和卓越的见解。他的唯物论,用了许多"物"字来陈述,直截明快,这在先秦时代的哲学家中是很少见的;他的辩证法,讲对立面的选择与互补,事物在数量上必须有度和根据客观情况而灵活应变其方法,也很有特色;他的认识论,谈到认识事物的重要性,行动之前的预先谋划,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颇耐人寻味;他的人性论,提出"性州异"的观点,在当时来说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见解;他的历史观,叙述了一代比一代"德衰"的看法,也可以与孔子、老子的历史观相参阅。总之,司马穰苴的哲学观点,虽然保存的资料甚少,但从以上简略的分析,己可见他思想中的熠熠光芒,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

    匡亚明

    ① 参见《孔子评传》中《关于<礼记·礼运>篇是否反映孔子政治理想 问题》一节。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