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五、西破强楚
    就在孙武被任命为吴将的阖庐三年(前512 年),阖庐经过充分的准备,与孙武、伍员、伯一起,帅兵伐楚,攻克楚的属国舒(今安徽庐江县西)。①原在吴王僚时代楚的掩余、烛庸二公子,为王僚同母弟,因阖庐弑僚篡位,公子掩余奔徐(今安徽泗县北),公子烛庸奔钟吾(今江苏宿迁县东北)。这一年,阖庐为清除吴王僚的残余势力,又"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②由于二公子的逃离,阖庐迁怒于钟吾与徐两国,拘捕了钟吾国君,又伐徐,堵壅山水以灌之,乘势灭了徐国。徐君章禹逃奔至楚,楚沈尹戌把他安置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并筑城加以保护。

    此时,阖庐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楚都郢,孙武知道时机还未成熟,就劝阻道:"民劳,未可,侍之。"(《史记·吴太伯世家》)于是,阖庐对楚采取了孙武提出的"佚而劳之"(《孙子·计篇》)的策略,并接受伍员的建议:"抽出三个师对楚进行轮番袭击,一师袭楚,楚必全军出而应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疲于奔命。屡次袭击以疲惫它,多方诱骗使楚失误。在楚已十分疲乏时再全军出动发起攻击,必然会取得大胜。"(《左传·昭公三十年》)由于孙武、伍员巧施军事上的诡计,楚国开始感到难以应付。

    次年,吴又侵扰楚国,攻伐到夷(即去年安置徐君所在),并向潜(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县北)进逼。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便归。接着,吴师又围攻楚的弦(今河南息县南),左司马戍、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到达豫章(今河南商城至安徽六安一带),吴师又归。①这是吴国初用孙武、伍员之谋,取得了一些成效。

    到阖庐七年(前508 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谋略,策动桐国(今安徽桐城县北),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在今安徽舒城县)诱楚师出来。吴王要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吴王又向舒鸠氏说明,这样做是为了使楚对吴消除顾忌。果然,楚国在这一年秋天,派令尹囊瓦帅师东行,驻军于豫章。吴人一面伪装为楚伐桐,把战船显现于豫章附近的水面上;一面又潜师攻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左传·定① 《史记·吴太伯世家》。舒为楚的属国,见《左传·文公十二年》:"群舒 叛楚。夏,(楚)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② 《左传·昭公三十年》。《史记·吴世家》载此年"(阖庐)杀吴亡将二公子", 当以《左传》之说较为可信。吴二公子奔楚后,被封于养(今河南沈丘县 东南)。楚以此作为抵御和进攻吴国的据点。吴王阖庐当在四年至七年 (前511- 前508 年)间攻克养城,杀灭二公子。

    ①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杨伯峻注:"《吴世家》、《楚世家》、《伍子胥传》 及《吴越春秋)并谓'取六与潜'或'拔六与潜',然子胥谋在弱楚,不在取地, 故说'取'或'拔'者不可信。"按杨说是。公二年》)。这一次,孙武又采取"兵者诡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计篇》)的策略,使楚军丧师失地,狼狈不堪。

    又过了二年,到阖庐九年(前506 年),吴国的力量更加强大。特别是孙武在吴国帮助阖庐,"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史记·律书》),建立了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斗意志旺盛的军队。《吕氏春秋·上德》谓:"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可见孙武帮助阖庐所教练士兵的战斗力。阖庐这时再也不能等待,便问孙武道:"以前你说楚都郢不可人,现在究竟如何?"孙武回答:"楚将子常贪,而唐、蔡二国都怨他。王欲大伐楚,必得唐、蔡之助而后可。"阖庐从其计。吴军乘舟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而行,通过汉东之隘道,直向楚都进逼。他们"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吕氏春秋·简选》),穿着坚甲,执着兵器,"奔三百里而舍"(《墨子·非攻中》),其势锐不可挡。

    楚国闻吴师来犯,也发兵渡过汉水,在小别山至大别山(今安徽、河南与湖北交界一带)与吴进行了"三故",楚师皆不利。接着,吴、楚二军相峙于柏举(今湖北麻城县北)。阖庐之弟夫概先以其部下五千人击楚子常之卒,楚师乱,吴大军出而追击,一直追到清发水(今水,在湖北安陆县)。夫概记着孙武所说的"半济而击之"(《孙子·行军篇》)的战术,让楚师一半已渡过河水时出击,楚师没有斗心,又大败而逃。楚师在路上饥饿难忍,准备炊事而食。吴军奋力扑击,楚师弃食奔逃。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作战篇》)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在雍(今湖北京山县西南)再一次击败楚师。在孙武、伍员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①就攻入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