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五、文学语言上的杰出成就(2/2)
    (8)夸张。把事物的数目和情状故意夸大,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形篇》)"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篇》)"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九地篇》)以上阐述善守者、善攻者、善战人之势、善用兵者的威力,过甚其词,使读者感受深刻,提高了兵法的渲染效果。

    (9)设问。作者在文中故意提出疑问,接着又自己作答。如:"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九地篇》)这样设问,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其先进行思考,然后领会作者的申述,使文章波澜起伏,论点鲜明突出。(10)排比。用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同、字数大致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如:"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计篇》)"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生死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篇》)《孙子兵法》中运用排比之处相当多,使全书文词连贯,气势宏伟,说理畅达。

    (11)引用。在阐述军事原理时,孙子往往旁征博引。如《军争篇》引古代典籍《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行军篇》引述黄帝的战争经验说:"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用间篇》引历史故事曰:"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这样引用典故,使兵法论有所据,令人信服。

    (12)分合。孙子论述事理,有分析,有综合。如《计篇》论判断战争胜负,必须"经之以五事":"一日道,二日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日法。"然后总结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地形篇》申述:"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用问篇》指出:"用伺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这样有分有合,分者论述细致,条理清楚;合者总结概括,点明主旨。

    (13)类比。论述事物,用其他事物来比方。如以声、色、味之变来比方战势之变:"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势篇》)用水形来比方兵形:"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实篇》)这样类比,把事物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14)警句。《孙子》中有不少文句语言简炼,道理深刻,发人深省,引起警觉。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火攻篇》)多用警句,加强了兵法的感染力量。

    (15)悬念。先用几个否定句否定一般常识,使人产生悬念,欲知正确答案,然后再引出其高明见解。如:"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形篇》)如此制造悬念,使文章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更加反衬出其道理之精妙。

    (16)押韵。《孙子》是散文,但押韵之处也相当多。如:"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①"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生死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九地篇》)上引数段中,从攻、食遏、阙迫、计理地处、克食力测,在古代都是同韵的。由于许多地方押韵,使这部兵法读起来音调挫骼,节奏鲜明,回味无穷。

    从以上列举的十六种修辞手段来看,《孙子兵法》确实不愧是一部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字句洗炼、形象生动、文采多姿、气势宏伟、感情浓烈、联想丰富、音韵和谐的文学名著。它在先秦散文中达到的艺术成就,完全可以和老庄、孟荀、韩非媲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中,曾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全集》第十卷第581 页,作家书屋1948 年版)。若从文学的角度来研读孙子的兵法书,称它为"兵家之绝唱",也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吧!

    ① 《军争篇》。"围师遗阙",原本作"围师必阙"。郭化若《孙子译注》云:"必 字太肯定了,在一定条件下遗阙是有诱敌之意,故可遗可不遗。"显然, "遗阙"之意胜于"必阙",今据竹简本改"必"为"遗"。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