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四、作战原则中的精辟哲理
    在探讨军事规律、论述作战原则时,孙子往往把它提到哲学的高度,阐明许多哲学道理,使《孙子》论述的战争法则成为一种军事哲学。这些军事上的哲理,富有实用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下面仅举数例,以说明孙子军事哲学的造诣。

    古代崇拜鬼神的迷信活动十分盛行,一切事物似乎都有大神鬼怪在那里主宰。孙子的军事理论,则坚决排斥天神鬼怪的迷信之谈。《用间篇》指出,考察战争的状况,"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这里所谓"象于事",是把过去吉凶的事拿来类比;所谓"验于度",是以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来预测吉凶。"取于鬼神"和"象于事"、"验于度",同指崇拜鬼神的迷信活动。在《地形篇》中,孙子列举六种失败情况,指出:"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孙武在行文中用了几个"不"字和"非"字,严格地把大神和人事分开,明确表示天神鬼怪不可能决定军事状况,给指挥者带来灾祸;战争的胜败,完全取决于人为,而非鬼神之力。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孙子认为,掌握了军事上的规律,就能在战争中易于取胜而不致陷入困境。如在《行军篇》中,他总结了"处山之军"、"处水上之军"、"处斥泽之军"、"处平陆之军"应如何作战的规律。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还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孙子申述:"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九地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形篇》)这些议论说明,主观上积极努力,善于攻守,才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孙子一方面指出要掌握客观规律性,一方面又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对于确保战争的胜利都是必须的。

    战争的胜负能否事先预知,这是孙子军事哲学要解决的又一课题。中国古代往往用卜筮、占星等术来预测吉凶,把战争的胜负搞得十分神秘。孙子首先在《计篇》中主张,战争之前可以比较双方"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七项情况,然后下结论说:"吾以此知胜负矣!"在《谋攻篇》中,他又列举了"上下同欲"、"将能而君不御"等五个条件,认为:"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形篇》并指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他把土地大小、物产多少、人口众寡、实力强弱作为判断胜负的依据。孙子在《地形篇》中还论述说:"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他强调,熟悉地形、掌握敌情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孙武这种根据战争双方的作战条件可以预知胜负的军事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与巫术迷信是相对立的。

    观察敌方的情况,常常得到一些表面现象。对于这些表面现象,必须通过思考,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功夫,才能了解敌方的真实动态。孙子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在《行军篇》中列举了31 个由表象而探索真情的实例,其中有很多是耐人寻味的,如:"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鸟集者,虚也;旌旗动者,乱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这些例子告诉人们一条真理:对表面现象要经过深入分析,使认识深化,才能弄清事物的内在实质。

    军事上存在着一系列矛盾的现象,孙子对此观察得十分清楚。他在兵法著作中,提出了许多矛盾的概念,如强弱、胜败、虚实、利害、众寡、得失、安危、治乱、勇怯、生死、存亡、饥饱、劳逸等等。在孙子看来,这些矛盾的方面既是对立的,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如"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势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显然,治而不严则乱,勇而失势则怯,强而形变则弱,亡地而奋战则存,死地而拼搏则生。孙子还主张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他说:"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又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篇》)他告诉人们,战争中设计惑敌,兼程倍进,就能变迂为直,变患为利。孙子的这种积极辩证法,与老子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的消极辩证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阐述军事行动时,孙子经常强调,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付。如《九变篇》谈到各种地形的处置方法,说:"圮地无舍,衙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九地篇》又说:"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对于敌我兵力的状况,孙子指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在作战中如何使用武器,孙子曰:"远则用弩,近则用兵。"(《孙子》佚文,见毕以《孙子叙录》)总之,情况不同,对付的方法也不同,一切应以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