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茗堂四梦》用什么腔调演唱?除了它本身的意义外,还涉及明代中叶前后其它戏曲作品的腔调,以及弋阳、海盐、昆腔的兴衰交替,同明代戏曲发展史密切相关。这个问题弄不清楚,戏曲史上许多现象都不会得到确切的说明。
昆腔的兴起可以上溯到元代,甚至更早,但它成为全国性的首要剧种却在明代万历之后。昆腔--昆曲以土生土长的自然形态而存在是一回事,它经过魏良辅的创造性的改革,由抒情的地方曲调引进戏曲界而盛行南北是另一回事。戏曲史上讲的昆腔指后者。
元代未年的《琵琶记》、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出版的《宝剑记》,昆腔兴起后都列入上演剧目之内,一直流传到现在。但它们都不为昆腔演唱而编制,以昆腔演唱是出于后人的移植。
《琵琶记》如果原本就用昆腔演唱,这个唱腔的兴起就将大大提前,后面引用的关于昆腔兴起的几种明代现存记载都将被推翻。除非它们出于有意篡改,或者它们的作者对当时演出一无所知,而这两者都是难以想像的。明成化二年(1466)陆容的《寂园杂记》卷十说:"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丛书集成》初编本)作者陆容以太仓人而出任浙江右参政,他的记载虽然只限于管辖所及,其他如苏南、皖南、江西、湖南、福建一带,南戏即南方地方戏众芳竞秀的盛况不难想见。如果《琵琶记》创作之初就用昆腔演唱,那么陆容所记的生动活泼的剧坛盛况就会变成昆腔一枝独秀,南戏就会变成昆腔的同义词。这当然不符合历史事实。李开先在《词谑》中列举当时的琵琶、三弦、筝、萧、管的演奏名手之后说:"然皆不以歌名。如余姚董鸾、丰县李敬、谷亭王真、徐州邹文学、济宁周隆、凤阳张周、钱塘毛士光、临清崔默泉、鹿头店董罗石、昆山陶九官、大仓魏上泉(良辅);而周梦谷、膝全拙、朱南川俱苏人也,皆长于歌而劣于弹??魏良辅兼能医"。他记载了北到山东济宁临情,南到浙江余姚,南北曲的十四位演唱家,包括魏良辅的名和号以及副业,而没有一个字提到他和昆腔的关系,甚至把他的籍贯由昆山错成他所定居的太仓。可见在魏良辅成名之后,昆山腔至少还没有受到李开先的注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开先的《宝剑记》又怎么可能为昆腔而创作呢?
下面是关于唱腔流传的几种明代记载:《金瓶梅》的现存最早版本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即汤显祖去世的第二年。小说第七十回徘优在朱太尉府唱的《正宫端正好》套曲("享富贵,受皇恩")引自李开先《宝剑记》传奇第五十出。据雪蓑渔者序,《室剑记》刻本始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小说记载它写定时即嘉靖、隆庆之际的大量戏曲演出情况比任何史料都要详尽。它多次提到杂剧,并未如同某些人想像那样在明代销声匿迹,而海盐腔风行南北,其中没有一个字提到昆腔。
嘉靖三十八年(1559),汤显祖十岁时,徐渭作《南词叙录》。书中说弋阳腔流行最广,北到京师,南到闽广,其次为余姚腔、海盐腔。昆腔局限于当地,像许多事物初起时一样,还在受人排斥,"或者非之,以为妄作"。徐渭对此愤愤不平。
稍后,松江何良俊《曲论》说:"近日多尚海盐南曲"。
据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南词叙录》写成四十多年后,昆山腔才取得对海盐腔的优势,然而在汤氏家乡盛行的仍是海盐腔。
与此同时,沈璟晚年制订曲谱,虽然名为《南九宫十二调曲谱》,实际上他只为促进南曲中的一种即昆腔的繁荣而努力。他的目的"欲令(戏曲)作者引商刻羽,尽弃其学,而是谱之从"(李鸿序)。这个意图正好说明在汤显祖、沈璟的时代,昆腔的统治地位还有待确立,或正在确立之中。
同时而略迟,万历三十八年(1610),王骥德《曲律》卷二说:"但凡唱南调者,皆日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从《金瓶梅》到王骥德,以上各家年代先后不同,忠实地反映了弋阳、海盐、昆山各腔依次代兴的情况。一个江西人,在昆腔未占优势的江西创作戏曲(只有《紫钗记》例外,它作于南京),汤显祖是否以昆腔作为他剧作的唱腔,至少是疑问。
下面再看汤显祖本人有关他的戏曲唱腔的记载。
(一)《寄吕麟趾三十韵》:"曲畏宜伶促";
(二)《帅从升兄弟园上作》四首之三:"小园须着小宜伶";
(三)《寄生脚张罗二恨吴迎旦口号》二首之一:"暗向清源祠下咒,教迎啼彻杜鹃声"(清源,宜伶所奉祀的戏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