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五、《牡丹亭》和当时的政局
    要汤显祖那样的作家在创作规模巨大的传奇时回避政治,那是难以想像的。《牡丹亭》取材于话本小说的爱情故事,本来和政治无关。作为文武冷热场面的调节,使得各类角色劳逸不太悬殊,人人都有献艺的机会,战争场面一向在南戏--传奇中得到广泛运用。它正好满足汤显祖讥弹政治的需要。

    汤显祖对执政的愤懑使得《紫钗记》负心汉的传统题材带有政治色彩。

    它和作家的遭遇有关,但是并不牵涉大局。侧重抨击权贵的个人作风,而不是对政策、措施的全面评价。《牡丹亭》与此相反,作者不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利害关系,而是以士大夫即当时公民的身份就对外问题表明态度。

    戏曲中安抚使杜宝对李全作乱没有办法对付,只有贿通李全的"娘娘"之后才招降了他。杜宝因此立了大功,升为同平章军国事,官居宰辅。这使人联想到首相张居正竭力支持边将王崇古、吴兑、方逢时、郑洛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这些将军确是因此做到兵部尚书之类大官。戏曲中陈最良对李全的娘娘说:"但是娘娘要金子,都来宋朝取用。"因此封为"讨金娘娘"。"讨"字双关"讨伐"和"求讨"即勒索。他又答应打一副金做的头盔送去(《围释》)。并不偶然,《明史·吴兑传》就有"赠以八宝冠、百凤云衣、红骨朵云裙,三娘子以此为兑尽力"的记载。

    在汤显祖的时代,俺答部落常常举兵犯明,在山西、河北一带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汤显祖出生的那年,俺答部落的骑兵长驱到北京城下,明朝政府束手无策。万历十八年,即《牡丹亭》完成前八年,火落赤部落又背信弃义进兵青海和甘肃南部。明朝副总兵败死。首相申时行只是虚报战绩,一味求和。汤显祖的同乡友人万国钦反而以主战受到处分。汤显祖完全支持他的主张,自己写了《朔塞歌》、《河州》、《吊西宁帅》等待,明确表示他对妥协政策的不满。这也成为他在次年奏上《论辅臣科臣疏》的动机之一。历史上兄弟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现在已经为社会主义的友好团结所代替。过去的不正当关系只能归罪于双方的统治阶级。在汤显祖的时代,北方和西北边境地区的和平生活受到破坏和威胁,作者对明朝政府的昏庸无能进行抨击和鞭挞,这是正当的,但是戏曲又多处流露了他对古代民族关系的许多不正确理解,这是封建主义给予作者的局限。

    对日本的和战问题曾牵动明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全局。日本自丰臣秀吉掌权,自称关白摄政后,在万历二十年五月出兵侵略朝鲜,占领王城,兵锋直指鸭绿江。明朝以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前往救援。次年正月,李如松在平壤大捷,接着因轻骑冒进,在碧蹄馆惨败。不久,日军因粮食供应困难,撤出王城,和议开始。宋、李召回,以顾养谦为经历。十二月达成和议。二十三年正月,以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沈惟敬同行。丰臣秀吉在日本处于挟天皇以令诸侯的地位,拒绝接受封号。次年,重开战端。邢玠以兵部尚书衔出任蓟辽总督。二十五年二月以麻贵为备倭大将军,以杨镐为朝鲜经略。八月,日军再度进逼朝鲜王城。次年六月,杨镐兵败撤职,以天津巡抚万世德接任朝鲜经略。同年七月,丰臣秀吉病死,战争宣告结束。

    根据《明史·朝鲜传》的总结:"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体战之后,邢玖提出善后方案,单就留守水、陆军三万四千名的月饷就达九十一万八千两之多。其余人力物力的巨额开支不难想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