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少年时期很得伯父王敦的宠爱,有一次王敦带他到帐中,并在那里留宿。早上王敦先起来,王羲之仍睡着。王敦出去了片刻,便与钱风回到帐中①。钱凤是前来劝说王敦谋反的,王、钱两人在密谋之际,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仍在帐中,此事如泄漏出去,是要遭殃的。王敦是个杀人如麻、心狠手毒的人,此刻他准备下毒手。王羲之对于王、钱俩人窃窃私语的内容听得一清二楚,他知道,如果他们发现他听见了他俩的讲话,是件极其危险的事,后果不堪设想。当王敦前来察看时,王羲之假装熟睡,王敦以为侄儿未听见他们交谈的内容,这才罢休。这表明幼小的王羲之临危不惧,机智有谋。上述轶事源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假谲》是这样记述的:"王右军年①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上卷文字部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第47 页。辩才又称辨才,原文照引。
② 《世说新语·企羡》。
③ 《旧五代史》卷四○《温韬传》。
① 《世说新语·假谲》引《晋阳秋》曰:"凤字世仪,吴嘉兴尉于也。好慝好利,为敦铠曹参军,知敦有不臣心,因进说,后敦败见诛。"减十岁时,①大将军(王敦)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汗头而被褥②,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③,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世说新语》所述《晋书·王羲之传》未采纳,而是根据其它材料,列人工允之的父亲王舒的传中。《晋书·王舒传》云:"允之字深酞。总角④,从伯敦谓为似己,恒以自随,出则同舆,人则共寝。敦尝夜饮,允之辞醉先卧。敦与钱凤谋为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或疑己,便于卧处大吐,衣面并污。凤既出,敦果照视,见允之卧吐中,以为大醉,不复疑之。时父舒始拜廷尉,允之求还定省,敦许之。至都,以敦、凤谋议事白舒,舒即与导俱启明帝。"这件事究竟发生谁的身上,历来看法不一。
王敦与钱凤共谋逆事是指王敦以诛刘魄为名起兵于武昌以前,即公元322 年之前亦或是公元324 王敦再次起兵反晋之前。王羲之出生年虽有争论但不外乎公元303 年、321 年。王、钱共谋兵反的事与王羲之"年减十岁"不符。"年减十岁","减"作少于、不及解,"年减十岁"自然已与十岁相差不远,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上述轶事如发生在王羲之身上,"其年龄与事情发生的年代上有牴牾"。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